APP下载

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
——对科学营造文章气势的几点认识

2016-04-09湖南李朝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气势文章

湖南 祝 宇 李朝霞

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
——对科学营造文章气势的几点认识

湖南 祝 宇 李朝霞

我们在阅读某些文章或作品的时候,有时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这些文章或作品,整体结构连贯,节奏和谐;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给人的感觉是气度不凡,浑然一体。这就是文章的气势带来的美的享受。这种感觉和感受,如同站在大江堤岸,观看东去大江,激流澎湃,浊浪排空,滚滚向前;如同矗立于高山之巅,远望逶迤群山,层峦叠嶂,连绵不绝,雄奇之美,尽收眼底;如同放眼夏日晴空,日月之行,星汉之灿,了然于目,心驰神往……这,就是文章的气势给读者带来的感性的认识。

何谓文章的气势?概言之,文章的气势,就是指文章信息的流态与作用态势。这正如水这种最常见的物质带给人们的感受: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摄人心魂,气吞山河;风平浪静的止水,波澜不惊,柔婉徐舒……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并不是“水”这一物质本身有所不同,而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地形和地势之中,水便拥有了不同的势能和动力,进而使文章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或者说,给人的气势感觉,远不一样。

文章的气势虽不能对文章信息作实质性的传达,也不算是文章体式上的构成部分,但是,它却直接影响文章信息传达的力度,增强或减弱文章体式的美感。因此,在文章的写作中,我们有必要正确地认识气势的内涵,进而科学营造适合而恰切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气势美。

那么,如何科学地营造文章的气势呢?

一、心怀大志生气势

古人云:“言为心声。”又说:“诗言志”。一般来说,写真事,抒真情,议真理的文章,是作者心中思想感情和观点、认识的真实表达。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凡能把文章写得气冲霄汉、惊天地泣鬼神者,多为慷慨激昂、壮志凌云之士。当一个人心无小我,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当一个人具有侠骨豪情,有敢与帝王平起平坐的无畏;当一个人鄙薄功名,有视富贵如浮云的洒脱;当一个人忠肝义胆,有铁肩担道义的魂魄;当一个人不屈不挠,有身处逆境而愈挫愈奋的精神;当一个人关爱他人,有以奉献为快乐的情怀……那么,他就能写出气势奔放的文章。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少年时期,心怀祖国。他面对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心忧不已,很早就曾立下赈济苍生、立志报国的宏伟志向。离家求学之前,他曾改写了日本人西乡隆一的一首诗,借以明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全诗涌动的是“大丈夫四海为家”的豪情壮志,绝无半点古人离别诗中惯有的哀伤、凄婉与彷徨,读之令人振奋不已。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和政论,也往往呈现着一种不容置辩的磅礴气势,正合他作为一位心怀天下的伟大政治家、革命家的身份。这也与他心中常常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视困难如草芥,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内容磅礴有气势

文章的内容,是社会客观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观点看法、审美意识等在文章中的完美统一体,是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结晶,其本质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因此,要使文章体现出气势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注意选择好题材。富有气势的文章,往往和题材的选择有很大关系。试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虽仅24个字,却富于气势,读者读后,心中自会生发万千感慨;而“楼”字前面的“层”字,又将高楼之高推向无极限,促成了读者眼界、胸襟乃至思想境界向无极限提升和拓展。这是因为,诗人选择了“白日”“高山”“黄河”“层楼”等事物,从“高”和“远”等方面,营造了一种宏大旷远的气势。由此来看,选择“大江”“大河”“瀑布”“高山”“大海”“荒漠”“红日”等自然景观,“高楼”“宏宇”“宫阙”“庙宇”等人文景观,均能较好地表达其意象固有的气势之美。

其次是注意描写好动态场面。所谓场面描写,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进行画面描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场面。”由此来看,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描写一个场面,往往需要叙述、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神态、对话等)等几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场面描写的对象很复杂,常见的场面描写对象有运动、劳动、游行、竞赛、宴会、集会、仪式、战斗等。我们在描写这些场面时,注意背景的设置、人物活动的布局,就能比较容易生发不凡的气势。

再次是注意选择好动词。动词几乎可以说是所有词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类。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就避免了静态的写生和呆板的叙述,就能展示出一幅雄奇而富有生气的画卷,读者从字里行间完全能领会到作者跃动的情感。因此,选择恰当的动词,对表现文章的气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试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其中的“平”“混”“蒸”“撼”这四个动词是关键。寥寥四字,就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读者从中不难领会出洞庭湖的雄伟气势,也不难品读出诗人的广阔胸襟。

中学生习作中鲜活而有气势的语言,也为数不少。如:“一个晴朗的早上,我们披着火红的朝霞,兴冲冲地去上学。”“暑假里,我们种星星,滚太阳,捉浪花。”这些句子中,“披”“种”“滚”“捉”等动词用得精妙传神,表达灵动,是巧用动词来表现力量和气势的典范。

以上所说的题材、场面、动词等方面,均属于写作中的“内容”范畴。可以说,富有气势的文章,在“内容”上,都有这样的特点:体现着大人生,反映着大社会,揭示着大自然,彰显着大生命,张扬着大自我,流露着大智慧,呈现着大境界……这一点,要求学生多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去写作,切忌在“小我”的世界里咀嚼一己的悲欢离合、是非恩怨、得失荣辱。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为情造文,为文写文,而要微观世界,多作宏观思考,打通古代与现代、现在与未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的联系,才有可能写出大气磅礴的文章。

三、层次分明得气势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事理和物理,文章也莫不如此。将事、物、理等潜在的关系,通过清晰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和议论,一层一层地呈现出来,有时也能获得一种气势之美。

先看分层叙述得来的气势。试以贾谊的《过秦论·下》为例,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传诵不朽,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作者在前面的几个段落,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很有条理,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作者不中断,读者就不能中断;作者不节外生枝,读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势充沛的感觉。

再看分层描写得来的气势。有这么一个语段:

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出生于和煦的春风中,而是在凛冽的北风里;它不是怒放于阳春三月的花坛暖房中,而是在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里;它不是成长于春风和秋露的滋育中,而是在人民的眼泪和心血下。

该段采用同位复指的方式,对“这样一种花”进行描写,语势流畅,一气呵成。

再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跳动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以上语段用了两组排比句,第一组用铿锵激越的语言具体描写了安塞腰鼓的鼓点,刻画了舞步、面神、雄姿等细节美。第二组是对第一组的总括,是在歌赞它的整体美。其气势是纵横捭阖,跌宕腾挪,汪洋奔放。

再看分层议论得来的气势。例如,被清代人李兆洛尊为“骈体初祖”的《谏逐客书》,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中心论点,紧接着,作者使用了足够的论据,一层一层深入地进行论证。先列举秦国历史上重用客卿得以富强的事实,得出结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仅仅从这些论据中,也足以证明客卿给秦国带来的好处,促使秦王反省自己的做法,初步触动秦王对“逐客为过”的认识。但李斯没有就此停笔。为了进一步证明逐客的错误,又改换一种方法,列举秦王好恶的大量具体事实,进行类比,得出秦王“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的结论。列举这些事实,其目的在于劝诫秦王“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作者从秦国统一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具体分析了“一切逐客”的利害关系,因此也最容易打动有志于统一中国的秦王之心,进一步提高秦王对“逐客为过”的认识。然而至此,李斯仍不满足于这两次的论证。为了更彻底地证明逐客之错误,又改变一种方法,运用比喻得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结论。

作者不断改换手法,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最后达到“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总结论,从而证明“吏议逐客窃以为过”这个全文的中心论点。这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形成一种“阶梯式”的形状,从而使文章气势凛然,观点不驳自立。

中学生习作中,富于气势的议论文章也不少见。试看一篇《不要一切向“钱”看》的结尾: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时代是快速推进的。为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醒地去分辨这个世界的是和非、对和错、好和坏、优和劣,才能更清醒地看准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大声地说一句:“前途前途,求知就图;读书读书,越读越富。”

这个语段写得很有气势,可谓侃侃而谈,理直气壮。提到的时代背景、中学生应有的辨别能力、所发的倡议等,均逐层深入,丝丝入扣,且语言严谨而不乏活力,说理雄辩而不游离于材料之外,确实富于气势。

四、妙用修辞造气势

前面已经论述,文章是一定的信息流按照某种形态组合而成的。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通过人为改变和改善信息流的流动方式,取得某种气势,我们称之为“为文章的气势造势”。修辞,即是取得气势的好手段。

下面试以修辞手法中的排比为例,说说辞格对营造文章气势的作用。

排比,来源于诗歌中古老的表现手法——赋。《现代修辞学辞典》对“排比”的定义是这样的:“凡是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达同一范围、同样性质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叫做排比。”

排比手法使平列的多层内容和多层形式统一起来,整齐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气势恢宏,在写作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使用排比手法,在内容上能使议论严密透彻,举例充实丰富,情感抒发淋漓尽致;在形式上,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使文章文气磅礴豪迈。

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选择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试看以下两个文段:

①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现成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渲染;理想不是葱郁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②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华诞。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乐曲渐趋高潮,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这两组句子分别使用了“不是……而是……”和“像……,有……也有……”的并列句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气势。

其他经常使用的还有条件句、假设句、条件句、转折句和因果句等句式。加强句式写作方面的训练,就从形式上解决了运用排比手法的难点。

二是进行同类联想。试看例段:

③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着的绿洲。

④无论是披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千古杰作《史记》的司马迁;无论是苦心钻研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患有重病却探究宇宙成因的霍金;无论是运算推理十几年才发现“陈氏定理”的陈景润,还是尝遍百草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这两个语段属于不同类别的联想。前者以“蓝天、白云”开头,接下来联想到“大海、小溪”“草原、绿壁”,这属于自然界物象的联想;后者由“曹雪芹、司马迁”两位中国古代著名作家,联想到“居里夫人、霍金”“陈景润、李时珍”等科学家。由古代著名作家联想到科学家,由中国联想到外国,属于杰出人物的联想。加强联想分类方面的训练,就从内容上解决了运用排比的难点。

三是学会分类铺陈。试看下面学生习作的选段:

⑤孙天帅虽然丢掉了饭碗并遭到了某些大学生的耻笑,但他保住了自己人格的尊严,也保住了炎黄子孙的民族尊严,值得!如果百余名打工仔都像孙天帅一样无一下跪,韩国老板未必能轻易砸掉其中任何一人的饭碗。须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行文至此,笔者有四点感受:其一,可叹韩国老板,发威未看地方,须知中华民族早已不再是任人辱吓的民族了;其二,可惜百余打工仔,弯膝盖未看场合,须知尊严正义始终该牢记于心;其三,可悲某些大学生,发高论不顾是非,一心拜倒在孔方兄脚下且做了阿Q的孝子贤孙;其四,可赞热血男儿孙天帅,争气节看准方向,将尊严护于胸中。

五十多年前,天安门上,一个宏大的声音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至今日,我们仍须警醒:站直啰,别趴下!

文段选自优秀学生作文《何谓屈膝?为何屈膝?》,本文采用铺陈手法,先对所批判和所赞扬的对象分门别类,进而进行褒贬,突出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排比手法的运用,使观点更加鲜明,收束全文更加有力。

除了排比手法以外,反复、反问、博喻、夸张等几种辞格,都是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的修辞手法,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它们,那么文章的语言就很容易富有气势,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要注意,夸张不要没有了客观基础,反复不要变成了重复啰唆,排比不要让人感觉在生拼硬凑,反问不能到处滥用。

另外,还要善于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和技巧。请看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选段:

它(指“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笔者注)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段文字既生动形象,又气势磅礴。这是因为,首先,它是由三个单句构成的排比复句;其次,三个分句中的“航船”“朝日”“婴儿”是比喻(隐喻),每个分句都是一组鲜明的形象,都是摹状;另外,整段话中都洋溢着革命的激情,这又是抒情。正是由于这段文字中同时把排比、比喻、摹状、抒情四种技法巧妙自然地融成一体,密不可分,才达到如此高妙、神奇、精深的程度。

心怀大志有气势、内容大气有气势、层次分明得气势、妙用修辞造气势,是将文章写得有气势的科学秘诀。其中,心怀大志是灵魂,作者心怀大志,行文便有大势,笔尖未落,气势已成;内容大气是骨肉,思想到,胸怀到,文章便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层次分明是关节,纵然文章气势再好,没有起承转合,灵动多变,便缺乏巧劲,稍有逊色;妙用修辞是神采,是锦上添花,为文章增加最后一抹亮色。学生只要将此“四大法宝”巧用活用,善用多用,必使文章“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湖南省岳阳市十五中)

猜你喜欢

气势文章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既有惊喜,又有气势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报道
让句子有气势
让句子有气势
排比,让写话更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