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虚词专题突破

2016-04-09山西牛建兵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加点

山西 牛建兵

文言虚词专题突破

山西 牛建兵

文言虚词和实词相比,数量要少得多,但在使用时常表现出四个特点,即:用法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语法功能更强、发展变化较大。《考纲》在“古诗文阅读”中明确指出,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近年的高考中,文言虚词的考查仅次于实词的考查,既有直接考查,也有间接考查。考生在积累文言虚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一、依据语境,分清虚实

有些文言虚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在特定的语境中,我们有必要分清这个词究竟属于虚词,还是属于实词,这是学好虚词的第一步。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

(以:作动词,以为,认为。)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作介词,因为。)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以:作动词,率领,带领。)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作介词,把。)

⑤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前往,去,到。)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作动词,治理。)

⑧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作介词,替,给。)

上面句中加点的虚词“以”“之”“为”都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其中①③⑤⑦句中的加点词语具有实词的性质,②④⑥⑧句中的加点词语具有虚词的性质。

【方法指要】

判定加点词语究竟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是看上下文的语境、句子的语意,进一步搞清它的意义和用法。除单音词外,还要注意双音词,比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的“于”是虚词“在”,“是”指“捕蛇这件差事”,显然“是”是作实词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类似的词语还有“无论”“其实”“可以”“从而”“虽然”“不过”等,切忌简单地用现代汉语的语义去解释。

二、依据语境,辨析正误

一般来说,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语义实际上限定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正误。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于是,就,副词)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你,你的,代词)

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而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关系)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而:但,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⑤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副词)

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何:什么,副词)

⑦儿寒乎?欲食乎?

(乎:吧,语气助词)

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比,相当于“于”,介词)

此题中,加点词语正确的解释有②③⑤⑧;不正确的解释有①④⑥⑦。具体错误分析:①乃,正确的解释是“竟,竟然”,副词;④而,正确的解释是“接着”,表示承接关系;⑥何,正确的解释是“什么”,代词;⑦乎:吗,语气助词。

【方法指要】

虚词用法灵活多样,分析其意义和用法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贸然处之。结合语境分析是最重要的,另外也可以参照平时学过的课文,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毕竟高考所考查的虚词在平时都是常用的,我们要立足“课内知识课外考”的思想,有规律地解答虚词试题。

三、依据语法,搞清用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结构,或具体分析虚词的词性,所作成分,或在句中的结构特点等,都是解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

请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秦王恐其破璧

而予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臣死且不避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①第一句“其破璧”作宾语;第二句“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也是作宾语,貌似相同,或者说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第一句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蔺相如;第二句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自己”,显然这两个“其”的意义是不同的。②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都是连动结构,且都是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的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相同,此处译为“于是、就”。③两句中的“且”都作连词,前者表示递进关系,后者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二者的意义是不同的。④若,都是放在句首,都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用法和意义相同。

【方法指要】

对虚词进行语法分析,或看其所处的位置,或分析其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或指明其词性,或分析其在句中的结构特点等,这都是辨析虚词用法正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积累识记,注重兼词

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性。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

诸:放在句中,相当于“之于”,其中“之”是代词,指代“土石”,“于”是动词,相当于“到”。

②不识有诸?

诸:放在句末,相当于“之乎”,其中“之”是代词,指代“牵牛那件事”,“乎”是语气助词。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相当于“于是”,其中“于”是介词“在”,“是”是代词“这里”。

④子曰:“盍各言尔志?”

句中的“盍”,相当于“何不”,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为什么”,“不”是一个否定副词。

⑤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句中的“叵”,相当于“不可”,其中“不”是一个否定副词,“可”是一个动词。

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句中的“耳”,相当于“罢了”,其中“罢”是一个动词,“了”是一个语尾助词。

⑦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句中的“曷”,同第④句中兼词“盍”的用法。

⑧夫睹之者掩口胡卢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句中的“旃(zhān)”,相当于“之焉”或“之也”,其中“之”是代词,指代“这类人”,“焉”或“也”属于语气助词。

【方法指要】

兼词的识别有技巧。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前边有了动词,后边没有作宾语的名词或代词时,这个动词的后面或前面出现的词,极有可能是一个兼词。识别出兼词之后,再结合句子的上下文语境确定它相当于哪个词。中学学过的兼词数量有限,我们通过积累识记,即可掌握。

五、固定结构,归纳总结

文言固定格式,是指那些用法和结构较为固定的句式。在实际的备考活动中,我们还常常将那些由虚词与虚词、虚词与实词以及虚词连用形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虚词一并归入其中,统称为文言固定格式。掌握虚词的固定格式,记住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虚词,可帮助考生快速答题。例如:

①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短语。“惟……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句中的“何以家为”是“何以为家”的倒装;

③夫晋,何厌之有?

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得无教我猎虫所耳。

句中“得无……耳”,是一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恐怕……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

⑤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中“其……之谓也”是一个固定格式,相当于“大概是说……的吧”“大概说的……是吧”。

【方法指要】

文言固定结构的学习,离不开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归纳整理,比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比如“何陋之有”;表示定语后置的“之”,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

六、虚词连用,弄清重点

文言文中,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的情况,其目的在于加强语气,在虚词连用时,关键是搞清哪一个虚词是强调的重点。例如: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示已然语气。

②友也者,友其德也。

“也者”二字连用,重点落在“者”,表示停顿语气。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一中)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加点
给地球加点绿
给电影加点特效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泡脚可以加点药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