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想法
2016-04-09孙扬桃
◇孙扬桃
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想法
◇孙扬桃
这是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师出示数学题:小红有10个玩具,送给同学4个,还剩多少个?这道题是按照生活顺序叙述的,学生根据“原有——用去——还剩”的思路列出算式10-4=6(个)。为了对学生进行可逆性思维训练,教师又出示一道数学题:小红有一些玩具,送给同学4个,还剩6个。小红原有多少个玩具?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启发学生:把送给同学的4个玩具要回来,与还剩的6个玩具合起来……话还没有说完,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假如同学不给怎么办?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继而哄堂大笑。只见这位学生一头雾水、两眼无辜地看着大家。原来他并没有搞什么课堂 “恶作剧”,而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到他的跟前,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你想得很周到!把送给同学的4个玩具要回来,这只是假设!”这个学生不甘示弱,无比坚定地说:“我也是假设!再说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能要回来呢?”教室里的笑声一下子没有了,变得非常安静。教师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孩子的多么纯真的想法啊!尽管很幼稚,但不无道理。教师转而面向大家,顺水推舟: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句话能体现人的尊贵!“把送给同学的4个玩具‘要’回来”确实不合适,但我们真的需要这4个玩具来帮忙,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还是那个执着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把送给同学的4个玩具‘借’回来”,让全班同学会心地笑了……
“假如同学不给怎么办”虽不是数学问题,但它对数学问题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试想,对于这个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否定,不去满足他想要被认可的情感需求,或许他整节课都在闷闷不乐地琢磨“同学给不给”的问题,哪有心思去认真听课思考数学问题?儿童的心理,有时成人真的是琢磨不透的;学生的思维,有时教师强求不来。记得一位教师执教“年、月、日”一课时这样引入新课:奶奶今年68岁,可是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原本想通过“四年一闰”来诱发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向,谁知学生竟说“奶奶家穷”“老年人舍不得乱花钱”……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的答案,让教师哭笑不得。学生不知道“四年一闰”,根据生活经验做出这样的回答是顺理成章的事。教师大可不必去埋怨与懊恼,可以先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再告诉学生奶奶家生活条件好着呢,奶奶也愿意过个生日来庆祝一下,可是奶奶的生日太特殊了——有的年份里没出现她的生日啊……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 “什么样的生日不是年年出现”的强烈疑问,自然地从非数学问题的思考转移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上来。
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什么想法,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在有些情况下教师是无法预料的。作为教师,尽量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儿童,满足儿童的需要,允许儿童说自己的话,尊重学生天真的、幼稚的、原生态的想法,给予小心翼翼的呵护,满腔热情地接纳,帮助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让每一朵花都能明媚盛开,让每一片叶都能吐出新绿,真正促使数学课堂因个性的色彩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辛农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