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一等,让“蜗牛”看清风景

2016-04-09麻明家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蜗牛风景同学

◇麻明家

等一等,让“蜗牛”看清风景

◇麻明家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曾在教育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当我们有意识地把教学速度适当放慢,让速度适应“慢慢爬行的蜗牛”时,就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听到他们最本真的声音,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其中成就的,又何止是孩子?我们等一等,等到的是一个答案,而对学生来说,他们从这样的等待中感受到的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可现实中,我们在“牵着蜗牛”前行的途中往往有太多的急躁和不耐烦。

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抛出问题:“你能从这些信息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话音刚落,老师又问:“谁知道?老师看谁最聪明。”

看到有两三个学生举手后教师又启发道:“嗯,已经有几位同学想出来了,还有谁也想出来了?”陆续又有学生举手,“嗯,真好,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了,表扬这些愿意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

伴随着连珠炮似的提问,虽然在老师的鼓励下接二连三地有学生举手,但从整节课来看,每一个教学环节举手的依然还是那几个学生,没有举手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沉默,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为什么对其他同学没有起到作用呢?

其实,不是鼓励这种教育方式不正确,而是教师的急切让鼓励变了味道。反思我们的课堂,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老师刚提出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就接连追问,或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问题,想让学生听得更明白些,回答更快更准确些。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决定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问题一出即有答案的只是少数学生,还有很多学生需要思考、分析、组织语言。这是一个由耳入脑再经口述、先隐性后显性的过程。既然是个过程,就需要时间来支撑。在静默的时间里,学生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教师的反复提示和发问,初衷是鼓励,可事实上不但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点拨作用,反而极大地干扰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思维稍微慢一些的学生,因为一次次地跟不上节奏,思考就不积极了,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课堂上再也看不到这些学生思考的神情和高举的小手,再也听不见带有个性的回答。这也就是为什么越到高年级,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越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对今天的教育来说,“恕”就是尊重、理解、包容。因为尊重,孔子才会因材施教,留下了七十二贤人的佳话,成为至圣先师;因为理解,美国的雷夫才能培养出一个个友爱善良、热情真实的学生,创造出属于52号教室的奇迹;因为包容,日本的巴学园里才会生机盎然,造就黑柳彻子的重生……当我们在耐心的等待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隐形努力,包容学生的“慢节奏”,根据学生的反应来采取下一步举措时,也就做到了顺学而导,那奇迹也将在我们的教室里发生。

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除了雄鹰,便是蜗牛。那就让我们等一等那一直在努力着的“蜗牛”吧,等一等,让“蜗牛”看看风景,当他们把风景都看清时,还愁他们不能娓娓道来吗?等一等,让理解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当水到渠成时,那和谐之美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芝罘区祥发小学)

猜你喜欢

蜗牛风景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蜗牛说
小蜗牛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蜗牛(共3则)
蜗牛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