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讲道理”
2016-06-19朱凤书
◇朱凤书
引导学生“讲道理”
◇朱凤书
2016年第1期公布的“讨论吧”话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用结论解释结论”的现象经常发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不知道怎样讲道理所致。利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要坚定地“退”下来,要有耐心,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在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全班交流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论:
生1:80÷20=4(个)。因为这两个0可以去掉,所以8÷2=4(个),80元能够买4个书包。
生2:我有疑问:你怎么能够保证去掉两个0,得数和80÷20还相等呢?
生3:(走上来帮忙解释)因为最初是8和2,后面都添了一个0,所以成了两位数。如果只去掉2后面的0,结果就是40了。
(同学们没有反应,显然不满意这种解释)
生4:我来帮他说,因为它们两个(80和20)都有0,所以这个0就可以都去掉。
生5:以前我们学过乘法,如计算80×20时就可以先把0去掉,计算8×2后再添上两个0,所以我觉得除法也可以把两个0去掉。
生2:(立即回应)那你为什么不像乘法计算那样把两个0添回来呢?
生5:因为这是除法。
10岁左右的学生似乎很想“讲道理”,很喜欢推理,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上述现象:说者认为自己理由充分,可听者是一头雾水。可以看出,学生是“用形式解释形式”。
当学生讲不清道理时,可提示学生使用一些辅助材料或工具来说明。这时,老师可以问:“你们能不能拿出小棒来讲一讲其中的道理?”学生通过“有80根小棒,每人分20根,能分给几人”和“有8捆小棒(每捆10根),每人分2捆(每捆10根),能分给几人”的例子,从而发现80÷20和8÷2的得数是一样的。
如果抛开现实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将思考的起点往后退,退到思考“80里面有几个20”和“8里面有几个2”这两个问题,并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理解。
也就是说,当面对学生的争论时,教师可适时介入,为学生纠缠不清的论证指一条明路。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画图、举例子、列数据、排除等方法来说明道理。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