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2016-04-08何建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生数学教学

何建云

摘 要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现象背后,蕴涵着不同价值取向所导致的社会利益群体的不断角力。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影响着数学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尊重与理解、构建与发展。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数学课程,通过资源整合、课程设计来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使新高考和新课改精神有机结合并真正落到实处,为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数学教育基础。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高中生 数学教学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中小学带来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明确了思路和重点,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现学生特长和潜力及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作出了注释。同时为高中数学学科系统性学习的演变逻辑和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一、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要贯彻高考改革的“总方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高考改革说得很具体:“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考试一年多考。”由于高考的多功能性、高利害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使高中教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有了政策保障。而对过去和现在都是必考科目的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优劣承载着教师、学生、家长的期望。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和开展数学校本课程研究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做到举一反三、人人“达标”(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个性化的发展。针对学生选课参加高考,必须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数学教学计划,作出切合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长短期教学计划安排,即从过去的三年整体教学计划而变成适应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班的动态教学计划,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备课、上课、综合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高中数学教学压力明显增加这一不争的事实,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早计划早安排,未雨绸缪,苦练内功,为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时刻准备着。

二、初高中数学教师的“接力赛”要发挥“正能量”

一个地区的初高中学校的布局普遍是两种建制。一种建制是纯普通高中学校,另一种建制是未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的完全中学。在第一种建制中的高中数学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初上讲台就是教授高中数学,对初中数学的知识往往以会“解题”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不需要再学习而“自视”精通;对重温初中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不屑一顾;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研究和学习惰性十足。在这方面高中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学校教科部门和学科教研组对初中数学教学也一知半解。在第二种建制的高中学校中,承担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双肩挑”教师,虽然增加了教学工作量,但能有效地弥补初高中数学教学间存在的“鸿沟”。即使是“单肩挑”的高中数学教师,也有很多机会跟初中数学教师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融互通。但若是一所人文底蕴不是很好的学校,则初高中数学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同样存在着“貌合神离”与“互不相干”的现象。上述两种建制办学都不同程度地有“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层级”问题,数学教师间也存在不能“并行”的“契合点”,这是人性心理和功利的必然结果。初、高中学校的办学效益是存在差别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试问:是不是初中阶段的办学水平直接决定着高中教学的发展水平呢?而这种“直接”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吗?避开地区差异、文化底蕴、初高中不同形式考试和教学计划完成的情况等因素的武断结论,是不科学的。但社会的舆论和民众的期望也不可置之不理,高中学校应深思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少地方实施高中教师的“正向流动”去初中学校支教一个学年,这是好办法,但对这种办法的理解多数高中教师是持狭隘的心态,认为是为职称评审去“秀”一把,而顶层设计也没有把“支数”与评优、评先、培训、表彰、提拨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挂钩,从而导致高中教师思想上不太重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无过多精力去反思这些“下去”的人对支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正能量”如何。因此初中学校一方面缺乏教师,而另一方面又抱怨不喜欢支教教师,“这样的流动对流入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作用不那么直接和明显,甚至难以察觉有实质性的改进和变化,与教师交流政策本身的价值期待也是有差距的。”[1]对“支教”工作的成效确实值得思考。总之,初高中数学教师实际存在的“间距”“隔阂”应冰消雾散,同时站在真正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平台上,认真俯视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片面的、肤浅的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全面深入的建构数学知识系统,满足学生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摒弃“等级”观念,实现数学“大同”。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要“接地气”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一直经久不衰,存在着理论研究颇多、技术层面研究较少、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初高中数学教学间存在着“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思维方式、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学生心理的差异”[2]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初中学生成长为高中学生不是“突然的”、“质变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很多研究者忽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紧密结合的,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的“鸿沟”现象是人为的功利性认识,是不负责任的推脱性说辞。翻开初、高中数学教材认真研读分析便可一目了然,高中数学教材中只要与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联的章节,在承上启下的说明中都有“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及“初中我们曾经学过……”等文字叙述,试问有多少高中数学教师去温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并作为铺垫而减少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阻力”现象呢?例如:在高考中与函数知识有关的考查占着重要的地位,占比达60%,学好“函数”知识决定着高考数学的成败。但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函数”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仍显不够。笔者询问调查过多名高中毕业生和多名将要毕业的高中生关于学习函数的心得体会并提问“你学习过哪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从哪些方面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表达式是函数吗?”等问题,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答对者廖廖无几,多数被调查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一知半解。若给一个具体的函数“题目”求解,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还能够基本应付。试问这是学生的责任吗?还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未能站在学生角度上为学生释疑解惑呢?同样在高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学生也存在似乎有“空降”知识的感受,实在是太抽象了、太难了的现象。其实,高中教师只要认真反思总结初高中数学的相关连接点,初中学校只要站得高一点,扎扎实实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完成初中知识教学,就能使初中学生过渡到高中学生的学习历程变“跳跃”现象为“爬坡”现象的自然过渡。例如“如何教学基本初等函数的问题”,初高中教师只要带领学生合作探究,抓住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定点、零点、图像特征的知识点,就等于抓住了由基本初等函数深化和复合得出初等函数的相关性质的“牛鼻子”,教与学“函数”遇到的难点不攻自破,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境界。俯身学生、教材“接地气”,以人为本,敬畏知识,乐在其中。

四、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变“恐惧感”为“愉悦感”

当下中考和高考决定着人的职业发展轨迹乃至人生的命运,尽管教育不断变革,中国几千年固有的文化传承和薰陶仍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只要不取消中考和高考,数学学科的学习就不可能被弱化和消失,很多勤读苦学的学生中高考成绩不理想,大多数情况是“倒”在数学学科上。因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性,使得学生们视数学学科为洪水猛兽,畏惧不前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前”。研究表明:教师只有实践“思维开发是教学的核心,为‘思维而教’是教学的理念与努力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所学课程产生积极向上的兴趣,自主、自动地在教师引领下巩固旧知、学习与探究新知,以具备运用系统思维来批判性学习、构建与创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力”[3]等理论,才能打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只有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参与度显著影响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兴趣、工具性动机、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低效能的背后说明学生对自己学好数学没有信心”[4]和高中生学习成绩的效果的好坏不在于学生性别的差异,而决定于“认知结构”建立的丰富和牢固的情况,才能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此,初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第一,要淡化初高中教学方法方式,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淡化男女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差异和意识。第二,严格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使初高中数学的系统性形成“无缝对接”。摒弃初中数学内容“易、少、浅”而高中数学内容“难、多、深”的不科学的片面性认识观,高度重视逻辑顺序和推理规范,渗透公理化思想。高中数学教师可在讲授与初中数学有关的内容时花精力复习好初中知识,尽量减少认知阻力而平稳过渡到高中知识。第三,由学校教科部门或教研组对整个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部分进行整体研究,编写出数学选讲的校本教材统一使用。第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交流。因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其所认识的理论有自我理解和构建”[5]。数学教师要以坚强的、百折不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影响学生,打消学生对自己无知而躲进书本、回避教师保持沉默的畏惧心理,以问题串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处与灵活,以反思的学习模式和批判精神达到触类旁通,以阳光的心态追求数学蕴涵真理的动力。师生怀着激情、充满理性揭示数学世界的奥秘,为取得优秀的高考成绩提供宽松温暖的发展激励和个性认同、共唱数学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重头戏”。

参考文献

[1] 李茂森.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施难题破解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6).

[2] 张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探析[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Z2).

[3] 吴晓英,朱德全.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5).

[4] 马蕾迪,范蔚,孙亚玲.学习参与度对初中生数学成绩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9(2).

[5] 孙华,田友谊.论教师教学恐惧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高中生数学教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