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面向东盟国际交流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6-04-08杨平
杨平
[摘要]本文在“桥头堡”战略步法加快和“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分析了云南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现阶段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探索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 小语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249-02
随着“桥头堡”战略步法的加快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门户,云南与东盟各国间经贸、科技与文化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既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策略之一,又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
由于地缘相近,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从茶马古道到滇越铁路,再到近几年长水机场,面向南亚、东南亚19个国家航线的开通,泰国节的举办,南博会的召开等,多年的合作交流使得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与汉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些都对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层面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2006年云南省政府与教育厅签订协议,由省财政厅连续5年每年补助200万元,专项用于云南小语种的建设。2008年政府在每年安排的2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其中,专门成立了用于支持和推广小语种建设的经费。2009年云南省在公务员和相关事业单位人员中全面展开越南语、缅甸语和老挝语等日常用语的“小语种培训”。2011年在云南省启动实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战略的背景下,省政府和教育厅签订协议,提出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云南各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在读学生规模达到10万人。从2013年起,云南省教育局将每年派20至30名小语种优秀教师出国培训,从全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在校学生中挑选100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
(二)云南各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主力军,在云南省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云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已有43所高校开设了泰语、老挝语等62个小语种专业,其中24所本科院校设有30个小语种专业点,泰语共设26个,老挝语6个,缅甸语11个,越南语16个,柬埔寨语2个,当中有省级重点建设小语种专业点11个。
作为云南省最早开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交流小语种的高校,云南民族大学东语学院开设了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及马来西亚语等8个小语种专业。通过与清迈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合作,不断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语言文化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是目前云南省开设小语种专业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它开设了泰语、朝鲜语等11个小语种。学院主要采用“2+2”“2+1+1”(指在国内学习两年,然后到国外合作学院学习一年,接着回到国内学习本科人才培养模块课程一年)的模式和2+1/2+N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东南亚语+英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红河学院开设有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主要采用的是“1+3”(第一年到国外学习,后3年在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和“1+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实践又强调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各社会培训机构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
随着桥头堡战略步伐的加快,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广度,密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云南已经与东盟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了满足部分人群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社会上成立了南亚、东南亚语的培训班。这些培训机构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辅导模式,其课程涉及到泰语、越南语、缅甸语和老挝语等。
二、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
由于政府的支持,各高校的努力和社会上小语种培训机构的有益补充,目前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在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目前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专任教师短缺、学历职称偏低、年龄结构偏低、教育经验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要通过合作办学、人才引入、师资聘用和课程设置调整等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倾斜来不断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此外, 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如果要达到这一比例,新增财力还需要向教育倾斜。在西方发达国家中,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美国4.8%,英国5.0%,法国5.6%,丹麦6.8%。目前美国公共教育投入大约占GDP的7.1%,其他国家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云南省的人均教育支出就更低了。
(二)总体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等高校就开始了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但直到2006年,这一数字也仅为1133人。2011年省政府与教育厅签订协议,力争用三年时间扩大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使全省高校小语种在学规模达10万人。2012云南省教委又出新举措,允许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小语种课程来代替大学英语课程。但是直到2013年为止,小语种的在学规模也仅为3.5万人,仍有6万多的缺口。目前小语种人才仅占高校在读学生的2%。作为旅游大省,云南小语种导游也非常稀缺,仅占云南导游总数的1.48%。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加快,云南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必将随之增加,云南小语种人才的数量仍有很大的缺口。
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质量也有待提高。随着云南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云南对熟悉国内、国际两种环境、两个市场,既具有小语种沟通能力,又具备专业知识的高质量的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实情况是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地位相匹配的小语种人才严重不足。很多小语种专业的人才不能胜任翻译、经贸、商务、农业、矿业、机械设备、司法等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高的领域方面的工作。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为导向。目前云南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涉及旅游、教育、金融、物流、文化等领域,经过多年的培养这些相关领域的小语种人才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而大多数高校仍以这些相对老旧的专业为主,学生就业方向相对单一。而农业现代化、生态建设、交通、水利等一些新的产业发展迅速,而相关方面的小语种人才却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
(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云南地处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薄弱加之教育相对落后,一些重点项目或重点实验室建设所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三、解决措施
针对目前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人才短缺和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就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的探索与构想:
(一)宏观角度
1.加强政府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其住房安排、家属就业安置和子女就学等问题方面给予照顾;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小语种教师的升职、职称评定和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加大资金投入, 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云南省地方公派留学基金用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经费的作用;扩大资金来源,坚持政府资助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增设涉及到东盟等国家的文化背景课程,包括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行为方式等特设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也要转变,要克服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状况,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增设网络语言室,用于学生的语言教学使用和自主学习;陆续开放泰语、老挝语、缅甸语等小语种专业证书的考试平台。
3.推进体制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加速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换;鼓励民办学校扩大招生;鼓励有针对性的进修、委托培养;鼓励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鼓励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联合办学等方式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4.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大与南亚、东南亚教学机构和高校间的互访和文化交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到南亚、东南亚等国进修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小语种在读学生到相应语言对象国进行学习,扩大云南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奖学金金额和覆盖比例;加强各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教师互补及管理机构协作等。
(二)微观角度
1.知识方面的培养。加快文化建设的国际化,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和许多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人们进行交流,这就要求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不仅要具有相应国家语言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相对应国家经济、文化、历史、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
2.能力方面的培养。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语言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突发应急情况的应变能力、高强度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等,学会以更灵活更富创造性的方式去处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3.思维方面的培养。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要能系统、战略性、全局性地思考问题。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不受人才所在的地域限制,能够跨领域、跨系统、跨时空参与到南亚、东南亚国际事物中去。
在“云南桥头堡战略”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推进云南面向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为云南的建设提供人才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霞,张若谷,祖红兵.云南:10万小语种人才如何培养[N].云南日报,2013(07).
[2]李亨.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云师大模式”[N].云南日报,2014(05).
[3]毛毳.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4]尹继东,段从宇,周家荣.桥头堡战略下的云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J].学术探索,2014(07).
[5]尹继东,刘六生,冯用军.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9(01).
[6]尹理,段从宇.云南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