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财经类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型初探

2016-04-08王燕张增林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转型

王燕 张增林

[摘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追求实用性。民办财经类高校的办学模式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转型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财经类民办高校在“转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从办学定位到培养模式;从教学构架到师资匹配;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了“转型”的重要性、必然性及改革设计。

[关键词]民办财经类高校 办学模式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222-02

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办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这一转型意义深远,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是高校建设发展带有根本性决策,本文主要对财经类民办高校在转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一、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依据,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顶层设计。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首次就业指导上,已经大体区分为继续学习类“就业”、创业类就业、应用技术类就业、技能操作类就业等四个层次。除开创业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均都考虑外,其他三类就业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面向等各高校有所侧重,据此,高等学校的分类除特殊专业教育外,大体划分四类,即研究型普通本科大学、教学型普通本科大学、应用型普通本科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近几年,由于培养人才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多数学者又将其划分为三类大学,研究型普通本科大学、应用型普通本科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学生发展潜力突出,被社会就业普遍推崇。但在我国现行高考体制之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生源是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根据我国现行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实体构成可以预测,应用技术类就业、技能操作类就业应是企业需求最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就业类型,而应用型普通本科大学、高职高专类学校也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数量规模最大的一类高校。

民办高等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国民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办体制下的民办类高校开展应用类教育起步较早,据10多所民办财经类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多数学校定位于基层财、经、管应用类人才培养方向。但在实际教学组织中,专业理论课开课种类与研究型大学基本上大同小异,学时分配有所差异;专业模拟实训和实验课程多数局限于计算机财经管软件的上机操作;校外综合实习很难参与企事业财经管的实际业务工作。以上情况,使得财经类民办高校将应用型在培养目标落实到位差距较大,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之一。观点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民办应用型高校不能与研究型大学“同质化”,要淡化某些课程,加强某些课程,取舍的前提是强化专业岗位应用知识和技能培养;观点之二,应用型本科人才与高职高专学生不仅有学历的差距,更应该体现出人才层次和发展后劲的差距,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能把“应用型”等同于技能操作培训。所以,民办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学校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研究创新型人才和面向基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是社会急需人才,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除上述两类人才外,仍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功底、有学习能力、具备发展潜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专门人才,这一类人才应是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范畴。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人才既互相融合、又互为补充的错位发展模式,能够为社会提供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民办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在教学定位上既要克服追求学术型、理论型,忽视实践、应用的教学设计;也要避免只重技能培养,重视具体岗位的实操训练,忽视为学生发展打牢基础的理论教学,区分于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学校。普通财经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管理、服务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目标定位体现为区域经济和行业类培养上手快、有发展后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落实本科基本知识要求为前提,以主干课程和应用类特色课程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以应用类实验、实训、实习作为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载体,课程设计体现系统理论与特色发展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及实操培训,让学生掌握初级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体现厚实基础上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

网上调查,民办财经类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多数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财经类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点和难点

据调研若干个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所统计数据,在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下,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导向进入微小企业及个人创业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进入大中型企业的毕业生数量。毕业就上岗,上岗经初步培训就能上手、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毕业生是企业急需和欢迎的人才。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是不够,而是符合企业招聘期望值的应聘本科毕业生数量不够。这也说明,高校教育教学亟待改革,加强普通本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贴近社会实践加强学生职业特长教育等工作任重道远。

第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论述同样适用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财经类本科院校。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不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由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主要是迎合高考的应试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知识,也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迎接工作挑战的各方面能力,所以教育部近几年有关大学教育要求越来越宽、越来越具体,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而传统教育的惯性仍然很大,注重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学生学习分数衡量学生授业质量仍然是现行教学的基本模式。跳出这个模式,如何在财、经、管专业发展校企融合式教学、开展学生“订单”式培养,用学生知识能力考核评价综合指标代替分数万岁的应试模式,是将学生兴奋点由课堂应试教育转向注重素质培养、自身能力提高的引领航标。当下,本科教学转型,在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进而修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应该对人才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第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这是民办财经类高校在设计教学体系、组织教学时应着重加强的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建设难点,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要足够,特别是吸收长期工作在财经类岗位的一线技术管理主管加入专业教师队伍尤为重要,每个专业聘任至少一名以上的本专业兼职企业技术管理任实践教学教师,这对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开展教学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对校企融合办学提供媒介和便利条件,有利于跟踪社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二是教育观念要更新,在“教、学”模式中增大“练、做”等实操培训比重,增加或者强化校内模拟实训内容和教学学时,并增加财经类专业跨专业模拟实训项目和实习项目;三是教学设计要打破“闭门办教育”传统思路、增加校企开门办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企业财经管类主管人员到学校授实际操作,将实务“搬到”校内,强化学生专业实际工作学习和动手实操课程。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当前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加强职业教育的瓶颈和难点。

三、应用型民办财经类高校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的改革设计

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规知识、基本能力。按照应用型教育教学要求,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下列五种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社交能力。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的高校,各项能力的侧重略有差别。我们通过10余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使用教材的调研,发现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差别不大,但知识教授深度和教学内容侧重差别较大;应用类本科和高职高专类学校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于打牢理论基础,高职高专更侧重于实操技能培养。针对应用型民办财经类高校如何在本科层次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笔者有以下四点思考和设计:

第一,民办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民办财经类本科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为主”(即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专业教学中打好创业就业能力基础的“职业”特征的教学组织,具体到课程设计上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素质为本、能力为核、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打造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和开放实验室、校外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专业教学团队应着重提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提倡专业课任课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直接方式;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强就业需要的和凸显专业特色的专业骨干课程教学,适当增大这类课程的学时数,以使学生在“理解、学通”前提下会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动脑与动手实操教学;通过校内学生实验实训项目场所配套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与专业适用岗位接轨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课类包括面向实践方向的课程,包括校企结合开设的课程,以及学生继续深造需要加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上确保一般教学组织向应用型倾斜,兼顾学生发展需要组织相关提高班。

为满足上述要求,教学组织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块,系统的课堂教学、开放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教学。

第二,基础课的“指向性”要强于教学型大学,在网络文化大众化普及的时代,适当减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时,加强财经类专业需要的法律道德类、公文写作类、计算机办公类和外语等课程教学。

第三,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宽口径”与专业特色教学相并重,在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基础上兼顾财经类学生专业的宽视野和再学习能力教育。具体设计上,突出一定数量特色课程教学,课时给足、讲透;其他的专业基础课设课种类要兼顾学生在学习需要,每门课程教学时数不宜多,以够用为度,仅仅为学生将来的使用打下启蒙基础。

第四,专业课程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课堂与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开放式模拟实训教学。在教学上注重以下六个方面:教学顶层设计要重视校内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相关工作内容的接轨,每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要讲授到应用、操作,加大主干课程的课时量;针对财经类专业工作特点,强化校内虚拟现实实验、实训教学的建设和教学组织,开展能进行岗位初步培训的跨专业模拟实践环境下的模拟实训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打基础,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在教学时间上应集中安排,保证在校生至少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安排大四阶段学生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对毕业生的短期职业培训(订单教育);将职业证书培训纳入到教学计划要求内。对财经类大学生进行职业资格的基本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经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定位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前瞻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学校建设基础,找准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定位,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贯彻到教学组织的始终。高校和企业融合办学,需要摸索一条校企共赢、共谋发展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吕永霞.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财会通讯[J].财会通讯,2012(24)

[2]郭慧文,孙琴月,郑海荣.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福建农林大学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3]杨敬舒.“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院校的实施途径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3(49).

[4]刘翠兰.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