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多元回归

2016-04-08满现维王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多元回归中国武术文化自觉

满现维 王岗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选择的视角,对当今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之路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今武术向西方体育靠拢,将体育的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主要出路,出现了竞技武术的精进和大众武术的失落,这种单一化发展也导致文化的迷失。得出结论:通过多元技术的回归使武术从与体育契合到与中国文化契合的发展方式;通过多元功能的回归使武术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并发现评价与择人标准的回归是武术回归文化性的关键。中国武术的多元回归是在当今武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路径探索,是中国武术的文化自觉,是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过程。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选择;文化迷失;文化自觉;多元回归

中图分类号: G 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12805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oice,the choice path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oday's Chinese Wushu is analyz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oday's Wushu is closer to the west sports,the sport of Wushu as the main way out of Chinese Wushu.There has been competitive Wushu enhancement and mass Wushu loss.And this simplified development also leads to the lost of culture.It concludes that the regression of multiple technologies make Wushu evolve in the way from sportoriented to Chinese cultureoriented;that through the regression of multivariate function,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ushu diverts from elite to mass;and that the return of the standard is the key to return to Wushu culture.Multiple regression Chinese Wushu is the path on the basis of today's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on the conduct of exploration,which is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Wushu,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selfawareness,selfreflection and selfcreation.

Keywords:Chinese Wushu;cultural choice;cultural loss;cultural consciousness;multiple regression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是民族前进、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当今时代是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文化的交流、碰撞与竞争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任何国家不论是想要扩大影响力,还是“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1]。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的身体文化,具有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当今,中国武术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武术出现了体育化的竞技武术和日显危机的传统武术2大格局。而这其中竞技武术成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部分甚至全部后,中国武术处在了一个“外人误解,家人迷惑”的境地;然而,伴随着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从对武术的体育期望变为了文化希望。山东大学陈炎教授指出:“汉字、中医、中餐和武术这些中国元素是人文版的‘四大发明。”[2]中国武术不仅是体育的武术,更是文化的武术;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拳种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文化性越来越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光是保存历史遗迹以满足人们对昔日的怀念,更是为了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延续传统文化甚至生活本身。”[3]当今,中国武术的发展就是需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继承和延续,并将中国武术的发展理论付诸实践,由现在单一的体育性质回归到武术多元性的统一,使其文化和体育等功能价值的结构性得以展现,从而使中国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1文化选择的研究意义

“所谓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撷取与吸收或排斥与舍弃。”[4]“狭义的文化选择,是指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关于文化改造与发展的态度、取向及行为的设计。狭义的文化选择包括两方面内容:1)它包括对异质文化及文化发展的态度与取向,这是心理层面的问题;2)它是对文化改造与发展的行为设计与实施,这是实践层面的问题。”[5]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21世纪,世界各国文化的交往拥有了更丰富的形式,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由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的互动,由线性走向了非线性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传媒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具有同时展现的机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原本依靠本土文化生存的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例如:饮食、服饰、礼仪、艺术、住宅、节日及其他休闲娱乐文化)面临着新的危机。在异质文化的冲击下,这些非规范的文化形态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保持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既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又不会丢失自己的特色,成为文化选择的重点和难点。

文化的选择是在新时期、新境遇下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觉性设计,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驱赶下极不情愿地走上了全球化的历程。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挑战及不平等的交流与互动,中西文化经过了碰撞、冲突、对抗和融合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从自恋、自卑到自觉的文化心理的起伏。文化选择是应对文化转型的措施,中国传统体育也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和体育思想的传入,使中国传统体育尤其是中国武术的发展有了新的选项。不管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全盘西化”还是“回归传统”都是中国武术在新的时期对文化的选择。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是面对中西体育文化冲突的必然。2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的体育文化被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自然会发生碰撞、对比与冲突,并会经过排斥、斗争到吸纳与融合的过程,进而淘涤出一条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之路。

2近现代中国武术发展之路的文化选择

中国武术从历史中走来,在经历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近代历史,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动,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今的信息社会的变迁之后,面对社会的转向逐渐地走向了体育化的发展之路。

在近代之前,中国文化一直在中国大地上稳定地发展。然而,近代以来政局的动荡,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原本深受“儒、释、道”影响的单一化的东方文化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思想。面对强大的西方,中华有识之士从各个方面寻找救国图强之道,“他们首先看到了体育的军事价值,看到了西方体育中的‘军国民教育有利于培养‘尚武精神,因而迫不及待地首先引进了西方的兵操”[6]。而面对西方体育,中国武术成为人们倡导“强国强种”的重要手段。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武术会社,终于在1915年武术正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并于1918年将马良编写的《中华新武术》定为全国正式体操,使武术按照学校体育的要求进行。而1923年举办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更被认为“对促进武术进入运动竞赛行列,以及举办武术观摩交流和竞技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7]。此时,中国武术的改革和发展是面对西方文化和体育思想传入的被动防御,也是将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融合的可能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上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是对身处“文化危机”中的中国武术进行“文化选择”的一次探讨,虽然这次争论并没有胜负之分,但是“‘土洋体育之争模糊了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我们迫不及待地同西方体育争论自身的科学性,同时也落入了西方体育的模式中”[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武术便由被动开始了向西方体育的主动靠拢。1958年9月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起草了《武术竞赛规则》并于1959年在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和第1届全国运动会上进行了武术比赛,武术比赛正规化。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武术并走出国门,中国武术不断地“走出传统”发展“竞技武术”,使其尽可能地与国际对话。竞技武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传播,使其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然而,此时的中国武术已经完全地走上了“以体变武”之路,向着竞技化、体育化的方向发展。

3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之后的问题

3.1竞技武术的精进与大众武术的失落

在举国体制和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指导下,体育化后的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新中国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的武术发展方针以来,中国武术的传播面积和运动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从1953年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到今天成为“全国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会中的正式比赛项目;从1954年的第1支国家武术队到各省市武术队的建立;在“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的要求下,难度动作从空翻到转体,从360°到720°。竞技武术不管是练习人群还是演练水平都在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传播中,同样是在以竞技武术演绎着体育项目的身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会员国就已超过100个,中国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竞技武术的价值几乎全部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实现。它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体育当中,成为了一个体育运动项目。

而相比“一心向体”、精进不休的精英化的竞技武术而言,从百姓大众中走来的传统武术在当下则表现出了许多无奈。由于传统武术技法多样、功能多元,在传统社会中一直是人们保家护院、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与方式,然而,随着现代武器的出现,中国武术的技击作用逐渐消退。城市化的发展也同样使人们在休闲娱乐方面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相比中国武术技能较难获取的特点,人们更愿意选择相对简单,趣味性更浓,对健身娱乐更具效果的其他运动形式;因此,民间习武群落也从争鸣渐入低吟状态。城市里很少能看到武术的身影,孩子们被送到跆拳道馆、柔道馆;城市白领在既健身又塑形的健美操馆、舞蹈馆里追求时尚;就连老年人在公园里晨练的太极拳也在广场舞的喧闹前渐渐沉默。

面对竞技武术的快速发展,将“竞技武术”作为传播与普及的主体能否促进其他形式的武术发展?将西方模式强加在中国武术上是否适合曾经以东方文化为母体的其他武术形式?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认识到竞技武术虽使武术在体育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体育属性的竞技武术的闪亮登场却争夺了武术其他属性的话语权,导致大众武术的失语。

3.2单一化发展导致中国武术文化的迷失

中国武术是在传统武文化的滋养下融哲学、美学、兵学、中医、养生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具有自卫防身、修身养性、休闲娱乐、体悟人生等多种功能的多元文化现象;然而,自从中国武术选择了体育化的发展之路后,竞技武术就占据了主要位置。从国家武术机构到地方武术机构,从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到专业的体育院校,中国武术无不是以竞技体育的身份出场;所以,有学者指出:“当在西方体育侵蚀下的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全部品牌,中国武术的传统元素在流失,本是一脉相承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却越来越相悖。”[9]人们发现“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的中国武术只剩下了体育属性,传统的武术整体变为“套路”和“散打”的两极格局,在技术体认上“传统武术的‘打练结合的完整的技术体系,也被当前各行其道的套路和散打运动形式所无情地肢解。”[10]在文化体悟上“套路在自己的领域里‘自我欣赏,没有灵魂,只有外表;没有合作,只有自我。而散打则在自己的地盘上‘勇夺第一,只有目标,没有境界;只有第一,没有礼德”[11]。这种只有体育属性的单一化发展,进而到项目的独自前进,本是“打练”统一的中国武术完整的体认方式出现了分离。在向竞技体育靠拢的过程中,评分制的套路和得分制的散打使武术的技术出现异化,体操、舞蹈等动作大量出现在套路之中,武术以巧胜拙、贵柔守雌的思想在散打中也没有体现。以竞技体育理念指导的中国武术在技术体认上的分离、技术与评判上的异化导致当今武术文化内涵的干涸。

建立在西方体育理念基础上的竞技武术,撕裂了中国武术多元属性的统一和完整,其技术属性、文化属性、艺术属性被体育单一属性挤占。动作编排上,模仿西方体育的技术,制定武术的技术体系:训练上,以“班级授课”方式采用西方的“超量恢复”训练模式;竞赛上,以西方的“更高、更快、更强”竞技追求为价值基础。迎合西方的体育理念来确定武术的发展方向,使武术文化从技术、制度和理念上发生裂变,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出现变革,中国武术的文化观逐渐地被西方体育观所替代,中国武术技法和武术文化发生脱离,使其面对“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赞词明显地感到称之有愧,名不副实。没有中国文化支撑的中国武术必然没有自我归属,出现文化的迷失。

4多元回归:中国武术从“走出传统”到“传播传统”的路径

4.1技术回归,中国武术从与体育契合到与中国文化契合的发展方式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有众多相似之处,且都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这就出现了中国武术向体育化发展的可能性,然而,武术与体育虽有交叉却并不重合。正如张之江先生所说“吾解析国术之功效,可以分为体育与技击两方面,属保健者曰体育,属于技击者,则真如乎体育范围之外”[12]。

然而,基于对武术体育属性的认识和对体育的向往,为了适应竞赛时客观的评判和得分的要求,竞技武术统一的难度,标准化的动作,几乎都成了长拳的近亲,武术风格趋于一致。当今武术比赛跳跃与旋转过多,给人一种单独拼接的感觉。在比赛中,不管是刀枪棍剑,还是长拳、南拳的前两单操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跳跃、旋转,几乎没有弓马步法,也没有刀光剑影,武术的技术趋于单一化和简单化。虽然这样的武术更适应了竞赛、更容易走出去,竞技化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武术走遍了五大洲,逐步实现了国际化的目标;但是却出现了“现在外界人士看武术套路像艺术体操,就连武术界内人士也纷纷抱怨看不懂现在的武术比赛”[13]的现象。今天在“科学化”“现代化”指导下而“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竞技武术,被人称为“体操武术”“样板武术”,没有了武术的众多形式,也没有了多样的技法技理,几乎到了竞赛规则连内行也看不懂的境地。

面对如此情景,就需要在技术上从“体育”回归到“中国文化”之中。须知中国武术的技术技法丰富之极,基本技法就包括“四击”“八法”“十二型”,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武技能与中国武术的技法相比,并且,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并跟中国文化整体具有同源同构的‘全息映照关系,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14],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武术由一种防身之术,演化为养生之术,进而内化为修身之道和对生命的体认。中国武术的技术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武术的全部文化内涵都是通过武术的技术展现和体悟的,所以“在技术改良和武术技术适应性演变的具体过程中还应遵守若干原则就是万变不离其质,万化不移其根。这是武术文化之所以是武术文化的根本所在”[15]。相对于依据竞技要求而产生的单一化、标准化的竞技武术而言,中国武术的独特技术形式展现着自己的个性,诉说着自己的身份,标榜着自己的历史。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中国武术技术体现出与传统理论诸如阴阳说、贵柔守雌说、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密切联系,承载着民族文化。

中国武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技术传承的形式延续,技术发展的倾向与文化契合点出现变化,必然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是文化的基础,技术的异化最终会导致中国武术文化属性的异化。技术的真实回归方能表达出真正的中国武术文化属性,使人们摆脱当前的迷惑,避免“内行人也看不懂”的尴尬。

4.2功能回归,中国武术从精英化到多元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功能决定价值,价值决定社会存在。武术发展史上的每次大转折无不是武术功能价值重心随社会需求而发生转移的结果。”[16]遵循着人们的需求,中国武术由技击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围绕技击形成了多元的功能,也使得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古至今,中国武术经历了从军事—民间—国际的传播之路,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武术的功能也有不同的侧重。

同源异流的古代武术和军事技能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崩溃,‘王官之学趋于失坠,原先由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了,武术开始走向民间”[17]。从军旅走向民间的武术,虽然在古代社会背景下,技击仍较为重要,但不可否认离开军旅之后,在历史的进程中武术的技击性逐渐弱化;然而,走向民间的中国武术却并没有因为其技击性的弱化而丧失生命力。相反,走向民间的中国武术却适应民间的需要产生了众多新的功能价值,表现出了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中国武术从主于搏杀的军事走出来之后,在新的环境中,“中国人将残酷、血腥的武术改造成‘文明的套路后,由于武术逐渐减少了直白的技击性,增加了教育和艺术成分,使武术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18]。正是在民间广阔的土壤上,并随着历史发展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合、吸收,使中国武术的功能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扩展。

然而,到了近代以来,各国交往日益密切,社会面临着新的转型期。当竞技体育运动场成为各国公平竞争的净土,当奥林匹克成为展现国家形象的巨大平台,承载着中国文化基因的中国武术拥有了新的历史使命,赢来了国际化发展阶段。早在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积极稳步地将武术推向世界”。正是带着这一理想和对体育化之路的选择,中国武术开始了“以体变武”“以奥变武”的脚步。中国武术的“一心向体”“一心向奥”的发展,使体育功能属性成为了当今武术的全部,出现了脱离大众,走向精英的发展倾向。“高、难、美、新”的追求、趋于一致的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和无新鲜感使武术爱好者“知难而退”,并且“一味迎合竞技体育的标准,走精英武术的发展道路,忽略了武术在大众中的传播,从而导致武术发展远离大众、远离传统,形成竞技一枝独秀、曲高和寡的局面”[19]。

面对国际化,中国武术的体育功能不断被放大,甚至淹没了其他的功能价值,也导致了中国武术的受众逐渐减少。中国武术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受众人群的多少,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只有中国武术的受众人群的增多,中国武术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才会出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当今,中国武术出现各个功能分离并逐渐弱化的倾向,无法起到中国武术本应该拥有的作用,这使得中国武术的发展逐渐变得狭隘,其生命力变得脆弱。中国武术是一种“草根文化”,多元的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面对竞技武术“高处不胜寒”的窘境,多元功能使其能够满足人们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需求,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中国武术文化真正成为群众的武术,世界人民的武术。

4.3择人回归,体育武术还是文化武术的关键所在

择人与选材不同。择人与选材应服务于不同的追求目的,择人是挑选“适当”的人,选材是挑选“适合”的人,虽然它们都依据、服务于最终的目的,但是择人的目的是“过程”,选材的目的是“结果”;而目的又是依据评价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因评价的体系与方式不同导致择人更看重“人”,选材更看重“材”。

体育运动员的选材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最终目的,通过遗传学、生理学、形态学和统计学等现代学科选择先天条件较为优秀的,适合某一项运动的人才进行专门培养。而体育成绩是通过竞赛的形式,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几名裁判的判断来确定优劣的。体育化的中国武术按照竞技体育的方式发展,以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自然按照体育竞赛的模式和评价体系来对习武者给予评判,也自然按照体育运动员的要求进行选材。虽然这种选材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利于武术运动水平的提高;但是,在这种选材标准下只注重身体方面“物”的分别,不在心灵上进行“德”的甄别,那么中国武术只能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已。

在传统中,中国武术作为一门终身之学,不会局限于以单一的技术对习武者进行评判,而要综合习武者的道德、品质、修养、理想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进行着终身的考察——因此,“传统武术有2个文化向度:一是习武者在技艺上的不断提高,二是在自我道德上的逐步完善”[20]。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由对单一的“技艺”要求上的“选材”,上升为对2个甚至多个向度加以甄别的“择人”。

对具有文化属性的中国武术的评价与对体育的评价具有根本的不同。从社会学角度看,对社会中的人与事,“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拥有的价值理想或最优化社会价值来进行期望、选择、和评价的”[21]。对武术习练者的评价同样是社会大众依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期望的社会价值而确定的。只有技艺与道德符合大众的理想要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冠军”,才是大侠、真正的武林宗师。体育的武术冠军是阶段性的追求,单一的技能评判,而文化的武术“冠军”是终身教化的过程,是对习武者一生的综合评价。中国武术的择人是以使本门辈嗣繁盛为根本目的的,在道德、习武目的、悟性、身体条件等方面进行选择,而其中更注重道德的考量。对一名习武者的评价也是首先考虑其德行、秉性修养,以及是否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中国武术不以“一战定胜负”来决定成败的思想使中国武术的习练必须是终身的体悟过程,并以对中国武术一生的修为作为评价的标准激励习武者们用一生去追求。

以“择人”为标准的中国武术传承符合“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质;而当今,中国武术练习者在现代科学的指导下对运动员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评定,则有利于中国武术技术的发展。如果现代武术的“选材”结合传统武术的“择人”标准后,就可以加强习练者的道德素养,续接中国武术传统,提高当今武术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武术更具有吸引力,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武术的发展之路将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再到‘传播传统。这是武术发展规律,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22]中国武术从来不只是一种技击术,更不只具有一种属性,它的每一种属性中又具有庞大复杂的组成。以点带面,以局部的或单一的技术来解释整个中国武术,会使中国武术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对中国武术难以产生清晰的认识。中国武术的多种属性在中国武术这个概念下存在着同一性,其多元是辩证统一的,共同组成了“中国武术”这一完整的文化整体,中国武术的多元需要统一于“一体”,而这“一体”就是中国武术。“一体”是由“多元”组成,“多元”是依附“一体”而具有存在的意义。“中国武术的‘一应该是武术多元化的综合,不是武术多元化的消亡,更不能用哪一个武术的单一色彩来涂抹中国武术的这一内涵丰富的‘画板”[23]。以单一的武术组成发展中国武术就撕裂了与中国武术中多种文化的联系,中国武术文化的技术表现形式的外显层、功能发展的中间层、价值观念的内隐层都具有丰富色彩的多元性,只有回归中国武术多彩绚丽的文化景象,才符合中国武术文化的真实发展规律,具有文化性的中国武术才能“遍地开花,香天下”。

5多元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4]面对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中国武术的多元回归是中国武术的文化自觉,是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过程。

5.1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自我觉醒

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日趋频繁的相互交流,当前文化环境已经发生剧烈变化,西方文化更是以强烈的态势,主导着世界文化主流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世界上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在进行改革,寻求新的发展。为此,中国武术开始主动地不断贴近西方体育,在“奥林匹克”的“召唤”下进行了一场体育性的改革,以期得到作为体育最高殿堂的奥林匹克的认可和接纳,达到彰显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背离了我们的初衷,“改良后的武术,不再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运动化后的武术,不再被国人认可;体育化后的武术,不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25],人们只看到了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没有窥见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竞技武术成了西方体育的追随者,丢失了自己的个性,仅依靠体育方式的身体运动无法表达出中国武术所肩负的民族文化。

5.2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自我反省

“在西方体育盛行的现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严重挤压,西方的文化思维模式跟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导致中国武术无法在西方文化土壤中扎根发芽。”[26]体育化后的中国武术出现了文化的迷失,缺失了文化的认同。改革后的中国武术并没有得到当今城市消费者的认可,反而域外体育项目与武技倍受欢迎。“尤其是跆拳道在中国各大城市的风靡和年轻一代的趋之若鹜,更让‘国粹武术的身影显得尤为寂寞,在城市中心地带,各式规模的跆拳道馆赫然可见,广告宣传轮番上阵,甚至打出‘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招牌。”[27]中国武术的精神要到域外武技之中体验,着实令中国武术尴尬。面对仍然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过程中仍存在“文化逆差”,在交流和互动中我们应该保证“无论是被动的互动或是主动的互动,在互动中,我们都应该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28]。中国武术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方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5.3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自我创建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趋势下,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时代背景,“全盘他化”“唯我独尊”的文化选择都是不理智的,唯有立足传统,着眼未来,结合时代背景来实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与重构,方能既不迷失自我又能顺应时代的需求而长久发展。多元的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庞大的技术体系,厚重的文化,能承载起延续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能给人们展现出中国武术的真实面貌,人们才能对中国武术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的认识;然而,面对外来文化,不能让其成为肢解我们、消化我们的工具,而应把它当做我们在新历史时期的文化选择。只有我们将外来文化依照自身的特殊性加以选择地消化、分解、吸收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生产出新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构建出适合时代的文化语境,在世界文化之林才具有竞争力。吸收西方体育思想而发展形成的竞技武术是当代在奥林匹克背景下的产物,它脱胎于传统武术;但仍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应该作为中国武术多元中的“一元”丰富到中国武术这“一体”当中去,充分吸收传统武术的精髓并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使其既不脱离传统武术的文化观念,又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成为带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的多元回归,应在技术、功能、文化方面重拾武术的文化本性,重新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增进中国武术的文化吸引力才是中国武术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最终归属。

6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彰显综合国力,提高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与世界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更加深刻的转型期,世界文化的交流在21世纪更加频繁。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丛林中,于传统文化“母体”中树立我们的文化品牌成为一种需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是可以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被世人接纳与传承,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与传播。”[29]中国武术足可以以一种身体文化形态成为中国文化的品牌象征。在世界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当今时代,回归武术的真实,回归武术的价值,回归武术的文化成为我们应对武术发展“瓶颈”,构建文化形象的基础。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吸收而形成的多元体系,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符合民族文化认同、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将多元功能包括竞技功能整合到武术这一整体当中,才能使文化的武术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中国武术在当今时代的多元回归是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选择,是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在新时期的重新设计,要使中国武术内在的尺度和当今社会外在的尺度相符合,符合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寻求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

[2]陈静.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陈炎教授访谈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17(002).

[3]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09.

[4]陈建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与文化选择[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2):30.

[5]付秀荣.论文化选择中的文化自觉[J].学习与探索,2004(6):88.

[6]罗时铭.中国体育简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5.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52.

[8]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6(12):83.

猜你喜欢

多元回归中国武术文化自觉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江苏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效性研究
我国大学生人生规划自主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