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肾衰并发心衰病的中医对策
2016-04-08吴庆和刘旭生
许 苑 吴庆和 刘旭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120)
·名老中医经验·
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肾衰并发心衰病的中医对策
许苑吴庆和 刘旭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120)
慢性肾衰并发心衰病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且存在治疗及药物价格昂贵等多个问题。黄教授运用中医药参与辅助治疗,注重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并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药,临床疗效显著。
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1]。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衰(CRF)患者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2]。目前主张对CRF合并CVD时采取积极措施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即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纠正钙磷代谢紊乱、抗氧化治疗等[3-4]。上述干预措施虽可有效降低CRF患者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因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低,很多患者一旦发现病情,已合并严重的心功能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虽已给予积极的透析超滤、扩冠利尿、强心等仍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且存在治疗及药物价格昂贵等多个问题。黄春林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带徒名老中医专家。黄教授行医50余载,学贯中西,治学严谨,擅长治疗心肾疾病。其认为应用中医药参与辅助治疗,可能为解决CRF并发的心衰病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心衰病作为慢性肾衰的重要并发症,古文献鲜有论述,根据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悸、怔忡、水肿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之“胸痹”、“喘证”、“水肿”、“心悸怔忡”等范畴,而现代中医则将其统一命名为“心衰病”。黄教授认为慢性肾衰并发的心衰病,其病因是由慢性肾衰迁延不愈,日久生变而成,病位主要在心、肾。其基本病机不离慢性肾衰,主要为肾(脾)气亏虚,三焦气化失权,分清泌浊功能减退,秽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而阻滞血脉,经脉运行不畅,血行不畅留而成瘀;肾阳亏虚致使心阳受累,失于温煦,心脉失畅,从而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或阳虚水液无权,上凌心肺,出现水肿、喘咳气促等症。同时因病程日久,且继发他脏病变,患者往往心理压力大,存在应激反应,进而加重病情进展,故黄教授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均重视安神宁心,使心情调畅,得以正气内存而与疾病抗争。
针对其基本核心病机环节,黄教授予以益气助阳、化瘀泄浊、利水消肿、安神宁心等对症治疗。分述如下:
1益气助阳,增强心脏收缩功能
黄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阳亏虚,根源于肾,涉及脾、心二脏,湿浊、瘀毒既是正虚所致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损伤正气。治疗上主要给予益气助阳,从中药汤剂及药食调理入手。
黄教授根据病情轻重,总结了3种益气助阳法:①补气健脾益心法,临床表现为少气懒言,胸闷心悸,腹胀纳呆,尿少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数等。方用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②温补心肾阳气法,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心悸气喘,腰膝酸软,尿少浮肿,夜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方用真武汤合生脉散、苓桂术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③回阳救逆法,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咳嗽、咳粉红色浆液性泡沫痰,尿少浮肿,舌淡苔少或无,脉微欲绝。方用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黄教授认为本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若仅用参、附,阳无阴则无以生,因此在益气助阳的同时,常加用石斛或天花粉养阴,以制约温阳药物温燥伤阴,使疗效稳定。
黄教授食疗经验:可作为食材的益气助阳药物为人参、西洋参、黄芪、冬虫夏草、山药、大枣等。常见的食疗方如下:①人参茶:人参、西洋参各10g,切片后隔水炖服,每日1剂;②黄芪炖鸡:黄芪30g,乌鸡肉75~100g、大枣3枚、生姜3片,炖熟,调味后饮汤食肉;③山药粥:山药30g,大米180g,加水适量,煮粥。
2化瘀泄浊,促进排泄
黄教授从中医理论出发,宗源《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金匮要略·水气病》中早已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指出血流瘀滞,导致心衰水肿。另一方面,尿毒症毒素、慢性肾衰继发的各种代谢紊乱等均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损害,中医上考虑为浊毒内蕴所致;且部分肾衰的患者存在胃肠动力不足,用力排便后又可诱发心衰,加重病情进展。因此,黄教授认为中医辨证为瘀浊内蕴,治疗上给予化瘀泄浊,常用的药物为:大黄、藿香、三七、丹参、红花、桃仁等。对于大便不畅的患者,可给予灌肠治疗,通常选用的药物有:大黄、蒲公英、益母草、牡蛎各30g;如阳虚较明显可加用熟附子20g;如兼有便血加用地榆20g,槐花、棕榈碳各15g以凉血止血;腹胀明显,可加用大腹皮20g,均加水600ml,煎煮至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3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
慢性肾衰合并心衰病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即使已进入规律性血液透析,部分患者常在透析的前一天出现水肿加重,进而出现喘促、不能平卧,反过来加重心脏负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黄教授在治疗上均注重利水消肿,减少体液量,而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常用的药物为猪苓、泽泻等。
4安神宁心,解除心理负担
慢性肾衰合并心衰病的患者多伴焦虑、急躁、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负担,造成睡眠不足或者严重失眠,影响了心脏功能,易于诱发或加重心衰。“情志致病亦治病”,故黄教授在治疗上均给予安神宁心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常用的药物为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5西为中用,巧辨病以强化治疗
黄教授认为,在充分发挥传统辨证治疗优势的同时,完全可以借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础治疗方法来指导心衰病的用药。依据药理作用的不同,黄教授将治疗该病的中药分类如下[5]:具有洋地黄样作用的中药:葶苈子、北五加皮等;非洋地黄类的强心中药:人参、熟附子、肉桂等;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强心中药:红花、麦冬、刺五加、钩藤、益母草、黄芪;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样作用的强心中药:黄精、豨莶草、黄芪、白芍等;具有利尿作用的强心中药:茯苓、猪苓、泽泻等;具有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中药:肉桂、丹参、当归等。
6临证体会
邓某,性别:男,年龄:69岁,就诊日期:2012-09-06,主诉:反复胸闷气促6年余,加重1周,简要病史: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6年余,进入透析后无尿,反复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显著,夜间阵发性呼吸音困难,偶有胸痛,无心悸,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先后给予宣教控制入量、加强透析超滤、强心扩冠等对症处理,不适症状时可改善。1周来因症状加重,求诊于黄春林教授。查体:BP101/60mmHg,P65次/min;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薄白;心律整,心率65次/min,双下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湿罗音,双下肢膝以下水肿,脉象:沉细。辅助检查:B型尿钠肽>5000pg/ml,心脏彩超:EF28%,全心增大,左室壁运动减低,主动脉瓣中量返流,二尖瓣大量返流,三尖瓣少量返流,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室收缩功能减低。中医诊断:①心衰病 (心肾阳虚,水湿瘀阻) ②慢性肾衰(脾肾阳虚,水湿瘀阻);西医诊断:①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4级)②慢性肾功能衰竭(CKD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1诊:西医给予增加透析次数(4次/周)及超滤量,西药予地高辛、欣康;中药给以温补心肾、祛湿利水、活血化瘀之品,处方如下:茯苓皮30g,党参、丹参各20g,麦冬、白术、白芍各15g,熟附子(先煎)、生姜、炙甘草各10g,五味子5g 。上药加水300ml,浓煎至100ml。同时嘱患者人参、西洋参各10g加水另炖至50ml,每日1剂,分次服用。服药7剂后二诊:患者诉胸闷气促减轻,可平地行走200m,夜间阵发性呼吸音困难次数减少,倦怠乏力,眠差,舌淡嫩,苔薄白,尺脉沉细。黄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黄芪30g加强益气扶正之效,夜交藤安神助眠。服药7剂后三诊:患者诉已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静息下胸闷气促缓解,双下肢无浮肿,动辄气短乏力。患者病情好转,黄教授给予减少透析次数(3次/周),中药汤剂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黄芪用量至50g。后患者定期随诊,守方加减服用,病情稳定,一般生活可自理。
[1]Zhang L,Wang F,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 2012,379:815-822.
[2]Paui M,Suzanne EJ.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KD Associate with Both ESRD and Mortalny[J].J Am Soc Nephro1,.2013,24:1031-1033.
[3]李英.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7):520-522.
[4]Francis V,Wim VB.Prevalence,Awareness,and Managemet of CKD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ub1icly Funded Health Care [J].C1in J A m Soc Nephrol,2014,9 :713-719.
[5]黄春林,朱晓新.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收稿2016-04-16;修回2016-05-20)
*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资金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粤中医[2015]93号)
慢性肾衰心衰病中医师黄春林
R692.5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