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涵解析

2016-04-08

大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诊改顾客院校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质量就是其灵魂与生命线,特别是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日益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中有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所指的对象就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本文以解读“教育”与“教学”的科学内涵为论述基点,基于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中西方文化视域下对“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阐释,界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及目标定位,从而为科学、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把握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中“教学质量”这一“关键概念”奠定理论基础。

一、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既是一门培养人的学问,又是一门最复杂的艺术。什么是教育?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教育家有各自的解说。要科学解读与准确认知教育的内涵,就要追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的对“教育”的阐释与论述。

(一)中国文化视域中的“教育”

在中国,从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很多人认为来自由甲骨文中“执鞭监督和养育儿童”之形。在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此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在许多典籍、文献中对“教育”进行阐释,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人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教也行长博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在中国古代“教”主要指的是“教育者的教诲”与“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则强调使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发展。可见,我国古代把“教”看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育”则被看作由“教”引起的受教育者的变化。

(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原意为“引出”“导出”,寓意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引导”出来。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教仆”是陪送奴隶主子弟上、下学的奴隶的专门称呼。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是“内发”之义,引申为“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西方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进行了深入解读与系统阐述。如,“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法国的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他主张,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3]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所谓教育就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4]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5]

综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教育”界定为引导与帮助儿童发展,使人祛除“自然属性”而实现社会化的有效手段或途径。尽管上述对“教育”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缺乏科学性与全面性,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帮助人“实现社会化”的“手段或途径”这一本质属性。

(三)教育的科学内涵及本质

关于教育的科学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给出了科学的、权威的释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6]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教育“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7]因此,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实践”。[8]

在西方,尽管“教育质量”一词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但是对其内涵的界定与解读仍然众说纷纭。如,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在其《国际质量评论的语汇表》中指,质量指的是“目的的合适性——满足或符合被普遍接受的标准”。[9]瑞典学者胡森(Husen)认为,质量就是“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的变化”;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10]陈玉琨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系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依据它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11]胡弼成以“教育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教育经济学视角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教育质量”的内涵。在他看来,“教育质量”等同“教育产品”,因此,教育质量就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12]

关于教育质量,《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程度。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 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13]教育质量“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前者规定受培训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训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4]

三、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异常复杂的概念,中国知网现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是否适应”“符合某种标准(规格)”“凝练特色”“实现使命”“优秀”“第一流为特征的高质量”“卓越”“零缺陷(或零失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价值增值”“持续改进”等。

鉴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1998年10月5—9日,职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展望与行动》(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 fi 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以下简称“《宣言》”),在《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应该包括所有的功能与活动:教学与教学计划项目、研究与学术活动、教职工队伍、学生、建筑与设施、仪器与设备、对社区与学术环境的服务”。[15]英国学者斯泽(John Sizer)和格林(Diana Green)则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校的表现,在其本质上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显性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16]

我国学者李福华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分类,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至少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17]等三个重要组织部分。有些学者从“需要满足程度”的维度界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如,余小波认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高效性、人文性和调适性在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有序运转方面要求的程度”;[18]彭未明则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指高等教育有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庄规定要求与社会的外在规定需要的一切特性的总和,它是内适性需要与外适性需要、内在的认识论质量与外部的政治论质量的有机融合与统一”;[19]朱湘虹又主张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不仅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质量,还包括社会对教育产品——学生的满意程度,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满意程度”。[20]

事实上,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日益进入大众化,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获得社会普遍关注。因此,如果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精英以引领社会发展,那么其质量理应更满足担当历史重任、培育时代楷模的要求;如果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合格公民,那么其质量理应更关注知识传承、技能传授与素质提升。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我国先后启动和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现在正组织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所有这些,为供给侧改进背景下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科学而先进的顶层设计、制度支撑与政策保障。

四、“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内涵解析

综合当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质量意味着适目的性”)与ISO(“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关于“质量”内涵的界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中的“质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即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

(一)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以下简称产品和服务)

1.“产品”的内涵及特征

按照朱兰博士的观点,“产品”就是“过程的结果”,而过程是指“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资源与活动。”[21]一般情况下,过程具有如下特征:“(1)输入和期望的输出可能是有形的(如设备、材料或零件)或无形的(如能源或信息)。(2)输出应满足输入的要求。(3)每个过程都有受过程影响的或按照他们的要求和期望规定过程的输出的客户和相关方(可以是组织内部或外部的)。(4)应有一个系统来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可进行分析以提供过程绩效和纠正措施或改进需求的信息。(5)所有的过程应与组织的目标一致,并用来增加价值,与组织的范围和复杂性相匹配。(6)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可通过内部或外部评审来进行评估。”[22]

在此过程中生产出的“产品”主要是指“有形产品、服务和信息。一个产品,无论是有形产品、服务信息,对于该产品的顾客而言,它必须是‘适目的性’的。”[23]“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如玩具、计算机,或者含有信息的文件,如一份提案、一张建筑图纸、一个网站;产品也可以是服务,即为他人完成的工作。如工匠为屋主建造房屋,修理工为车主修理汽车,护士照看病人,网络内容商提供快速的信息以满足用户需要。”[24]从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既能够向“顾客”提供“产品”,又能够向“顾客”提供“服务”。

2.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也具备“过程”的上述特征。因为,高职院校向学生提供知识、技术、技能、信息、方法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而组织培养和提升其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供上述“资源”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使用、消耗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输入),也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结果或成果(输出)。因此,高职院校也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主要有毕业生、专业及课程等。如果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向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根本任务与基本形式,那么“专业及课程”就是高职院校向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载体与核心内容。

(二)高职院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

所谓顾客,“就是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25]如,银行柜台前的存款人、乘坐飞机的旅客、就医的病人、入学的新生等。一般情况下,顾客分为两类:

1.外部顾客。外部顾客是指那些在组织之外的顾客,主要包括:购买者、商家、加工者、供应商、“潜在顾客”(那些目前不用该产品但可能变成顾客的组织或个人)、“隐蔽顾客”(对另一类不易被想起而容易忽略掉的顾客的分类);

2.内部顾客。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三具角色:“供应商”“加工者”“顾客”。在这里,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会从他处接受事或物,并对之做某些识别、加工、整理或服务等,然后再经由一定步骤、程序传递给第三人。

实践证明,有效地满足内部顾客“需要”或“需求”对组织更好地满足外部顾客“需要”或“需求”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适目的性”

按照朱兰博士的“质量意味着适目的性”的观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首先要关注的是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适目的性”。

1.“适目的性”之于学生。作为“内部顾客”,学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中提出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需求与期望,因此,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满足上述“需求”与“期望”的“适目的性”,并且这种“适目的性”必须以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或期望为“底线”。比如,提供的基于深入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积极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2.“适目的性”之于专业。在这里,“专业”是“大专业”的概念,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等。如,专业的“适目的性”突出表现专业的特色(或品牌效应)。所谓“特色”即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和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已经成立各自学校的“特色专业”,近几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就是对其“特色”的最好诠释与注解。

3.“适目的性”之于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技术咨询、技术研发和技术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更需要“适目的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同样具备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再加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的更频繁、更密切,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的服务更要满足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的需要与期望。

(四)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

1.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1)高职院校的“顾客”

一般分为“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内部顾客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主要包括专任教师与教学管理与服务人员)等;外部顾客主要指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等。

(2)高职院校“顾客”的“需要”

根据朱兰博士的观点,顾客的需要主要“包括了欲望、需要、认知、渴望以及其他的情感”,[26]高职院校“顾客”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内部顾客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指对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并满足学生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完整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技能、创新的教学方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与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需求与期望;教师的需要主要是指对高职院校能够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精神生活、充足的社会实践、公正的激励机制、公平的竞争环境、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健康成长与专业发展、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幸福感等方面的需求与期望。

外部顾客的需要。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并满足用人单位对对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契合产业升级发展的专业结构、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期望,以及各种科技成果、技术咨询、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开放性实训设施、技能鉴定、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需求与期望。

朱兰博士强调指出,有效识别顾客的需要,“我们既要理解‘顾客之声’,也要理解‘市场之声’”。[27]因为,很多时候“顾客之声”就是“市场之声”,即“顾客的需要”实质上就是“市场的需要”。正是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高职院校提供并满足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并满足用人单位在专业、课程、人才等方面的需要,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根源于社会的需求与期望。

(3)高职院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提供的“适目的性”产品和服务满足学生及家长、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和社会上述需求和期望达到的程度。如,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或仪器、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能否按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向学生提供完备知识、先进技术技能、现代信息资源,能否向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理想信仰和道德品质教育、培育与提升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能否向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等全方位、立体化、动态性的教育教学服务,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与美誉度。

2.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和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人”,教育和服务的领导者、组织者、执行者也是“人”,教育和服务的设计、活动、过程等必需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必需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转型和国家战略部署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28]的“主动适应”“自觉调整”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针对区域产业升级培养新型、急需职教人才的能力。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广州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选取数控技术应用(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服装设计与工艺(中职)——皮具艺术设计(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进行中高本衔接一体化接续培养,明确必须以高职院校为核心,实现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培养层次纵向的‘接’和在知识、技能、素质层面的‘续’,实现教学标准与用人标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29]

(2)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主动推进产教融合以培育特色人才的能力。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主动与全国最大的连锁宠物医院合作,宠物医院参与招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开发,学生2/3的时间都在双方合作建立的南京康奇宠物医院学习,表现优秀的可优先上岗。”[30]另外,“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博众精工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企业向学院捐助价值300余万元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仿真系统等自动化设备,引入企业研发项目,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验证性实验和可行性答辩,提高工学结合的有效性”。[31]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以创新培养模式的能力。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面向首都高精尖产业分类,设置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安全技术与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专业,选拔优秀初中毕业生实施高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本科学历教育‘融通贯通’的‘2+3+2’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视野、善创新’的符合高精尖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32]

(4)改进工学结合方式的能力。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以推进工学有效结合的能力。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海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双方共同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岗位能力及对应课程,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化体系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等改革方案,形成了‘双主体培养、双环境育人、双师授课、双身份学习’的现代学徒制模式。”[33]

(5)注重培养品牌师资的能力。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主动搭建新平台以精心培养与打造特色职教师资的能力。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独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以推进教学改革为坟入点,以强化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启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全员培训制度,针对专业主任、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开展分层培训,通过‘午餐会’、‘工作坊’、‘教学沙龙’等形式提高教师参与度,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34]

(6)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能力。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加强积极开发与设计课程体系以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如,“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学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围绕企业典型产品案例,实施学、练、做一体化教学,形成了‘项目引领岗位实境’的工学结合模式。河南永城职业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基于专业特点和企业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涉矿专业形成了‘三阶段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支撑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5]

综上,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其中,高职院校提供和满足“顾客”需要的“适目的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强弱,直接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适目的性”的优劣,而“适目的性”的优劣又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简言之,就是高职院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既决定着产品和服务“适目的性”的优劣,也决定了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高职院校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改进工学结合方式的能力、注重培养品牌师资的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能力”等。事实上,正是提供“适目的性”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综合能力,最终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含金量”和办学的层次与水平。

注释:

[1]杨兆山,主编.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0,203.

[2](捷)夸美妞斯,著,博任敢,译.大教学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4.

[3][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206,419.

[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着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1:6-35.

[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150.

[7]刘凡丰.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评价质疑[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2,(2):33.

[8]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50.

[9] [11] [16]查代春.学的视角: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5:6.

[10]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2):33.

[12]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 2006,(11):24.

[1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89.

[15]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EB/OL].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doprog/wche/declaration eng.htm.)[ 2004- 05- 13]

[17]李福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属性和评价[J].现代大学教育, 2003,(3):17-18.

[18]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6):48.

[19]肖加平.江苏省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研究[J].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5:21-22.

[20]朱湘虹.论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J].煤炭高教研究, 2003,(2):24.

[21] [22] [23] [24] [25][26][27](美)约瑟夫·M·朱兰,约瑟夫·A·德费欧,主编,焦叔斌,等,译.朱兰质量手册——通向卓越绩效的全面指南(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23;95;76;77;1188.

[28]葛道凯:职业教育会议的核心内容是要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alking/2014-07/02/c_126701835.htm.

[29][30][31][33][3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15-16;20;16;18.

[32]杨频萍,徐冠英.大批学校没招满 高职发展的“洪荒之力”在哪里?[EB/OL].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8/11/c_1119371295.htm.

猜你喜欢

诊改顾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探索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
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现状
让顾客自己做菜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