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克的艺术起源与影响
2016-04-08文/王姗
文/王 姗
浅析蒙克的艺术起源与影响
文/王姗
在提到爱德华·蒙克时,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他不幸的儿时经历以及他那充满了恐惧和死亡阴影的创作。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情绪和他不幸的遭遇有着固然的联系,然而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尼采美学的影响。人们在品味他的作品时,感受到的不光有作品表面的绘画语言,还有更深层次的感情基调。作品中的暗示,不管对于当时还是现在的人,都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爱德华·蒙克;尼采美学;表现主义;艺术观念
一、尼采美学对蒙克艺术观念的影响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表现主义艺术流派先驱,同时又是个具有象征主义倾向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对后来的绘画风格和流派都有着很大影响,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派绘画大师都曾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启发。蒙克的艺术更是对德国、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蒙克的艺术观念不光承接过去,对未来艺术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而他对艺术的理解很大程度受到了尼采美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采美学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有着后世美学家们难以相提并论的影响。蒙克的艺术观念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尼采的美学观念。
尼采美学思想认为:古希腊艺术的繁荣并不是来源于人与自然内心的和谐,而是来源于人与自然内心的痛苦和冲突。是因为古希腊人过于看透自然的规律性,想到用日常状态下的造型艺术与解除束缚时的个体体验的冲突和互补方法,才使古希腊达到艺术的繁荣,这对蒙克的艺术观念影响很大,他曾说过:“如果主张生命种子在肉体死后还存在的话,人就必须相信生命的不灭。那么肉体死后精神又变成了什么?灵与肉分离后的精神去向何方?谁也讲不出,而你如果主张精神不存在的话,就如同要明确指出‘存在哪里’一样愚蠢。”
尼采将美学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醉”的状态,代表一种非理性的狂喜、激烈的状态。而“日神”则是一种沉静节制状态。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又指出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和充满之感。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者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充足的力量感也就是所谓的“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于激起创作时的激烈之感,激发自己以及观者的醉境,这正是强调内心感受的强烈冲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生活环境以及经历对蒙克创作心理的影响
如果说尼采美学对他的艺术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他的艺术独创成就很大原因来自于幼时家庭的遭遇所带来的影响。而他对于世界的观念也来自于他本身对生死的理解。
蒙克在5岁时母亲去世,对于那个年纪的他来说,打击是巨大的。那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到后来最疼爱他的姐姐也因病去世,妹妹患精神分裂,哥哥也只活到而立之年。这一系列如同灾难般的经历,一次次狠狠地撞击着蒙克的神经。直到多年后父亲的去世,所有的伤痛、孤独与绝望都成了蒙克挥之不去的阴影,正如他说过:“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的确,我未能战胜这个不幸。因此,这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的渴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创作灵感依赖于艺术家找回自己儿童期想象和灵感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回忆和认知来挖掘。他提出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与情绪更容易从自己童年的记忆中提取。暂且抛开弗洛伊德观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即便是大多艺术家不愿承认那些所谓童年的非艺术经验,但仍不可否认,对于这位表现主义的先驱艺术家蒙克来说,那些早期的经验对他一生的艺术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对世人的影响
前文中已经提到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该派源自于后印象主义艺术,表现主义反对机械地描摹客观现象,注重主观的感情色彩,注重个性。造型上不拘泥于外表的相似与逼真,而是追求一种变化扭曲的美。“人其实不是描绘自然——人其实是从中索取,是从自然界的丰富宝库中淘宝”这是蒙克在自己的日记中所述的一句话。艺术就是要把直接的感知与已有的经验这两种要素结合起来。一味地追求事物外在形象的逼真,对于画家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是一种禁锢与束缚。他强调,艺术的主观表达也就是表现情感。蒙克的艺术作品,从来都不拘泥于感官世界里的东西,他的创作不管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物体在画面中别出心裁的安排,颜色的激烈大胆都是他独有的绘画思路。他随意地组织画面,安置一些具有象征性暗示性的符号,以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加之蒙克对颜色的极度敏感,他将自己激烈的情感投入到画面的表达,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
19世纪后半叶,西方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环境导致人们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焦虑。死亡、痛苦、困惑正是当时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情绪。蒙克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于自己不幸的生活经历,所以,在宣泄自己对世界、对人生主观感受的同时,也表现了当下的情绪,这些情感的表达很快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共鸣。
如果说蒙克早期的艺术作品只关注于个人的人生遭遇和感悟,那么《生命组画》则是他风格转折以及理解人类不同个体的标志作品。正如蒙克最著名的作品《呐喊》,图中一个面部畸瘦的人双手捂住耳朵张大嘴巴大声呼叫,仿佛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他所表达的正是自己的不安、忧郁和恐惧的情绪。而远处蠕动的天空、河水等便可理解为人类个体面对自然、疾病、死亡时的一种本能的情感发泄。
大多数人应该和笔者一样,从幼时开始,生活环境中无数次不间断地被亲人、师长教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却从未被教会过要如何面对死亡,或者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它。生存对于每个人都是残酷的,当然笔者并不是在宣扬一种吃喝等死的消极人生观。而是希望大多数人在享受生命阳光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内心柔软阴暗的部分。蒙克笔下所描绘的所有的不安、恐惧、孤独并不是堕落的标志,而是人类内心真实存在的情绪。歌德说过:“绘画呈现出来的是人类想要看见的东西,应该看见的东西,而不是人类习惯看见的东西。”克服害怕和恐惧的最好方式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只有尝试着面对心里的阴暗,才有可能走出阴暗。
结语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大多数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从另一个角度唤醒人们,鼓励人们敢于直面现实,要克服内心深处对不幸的恐惧。对于现在的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或是不幸,隐藏与闪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要敢于面对问题,做挫折与灾难面前的勇士而不是逃兵,这才是苦难带给我们的最大意义。
[1]马凤林.世纪末艺术——悲观主义与享乐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孙名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5][挪]爱德华·蒙克.蒙克私人笔记[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6]崔庆忠.表现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王姗,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