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①信息获取现状及改善对策
2016-04-08王远均薛小婕
赵 媛,王远均,薛小婕
大众创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①信息获取现状及改善对策
赵媛,王远均,薛小婕
摘要:农民创业是改善其弱势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创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对相关信息的充分占有和利用。调查发现,受信息需求弱、需求层次低、不全面、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传统、有效性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与其息息相关的信息基本不了解,其信息获取处于低水平状态。建议实施发动农民创业信息需求引擎、引导其创业的发展策略,在其创业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新格局,使其信息获取在其创业过程中得到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农民;农民创业;信息获取;信息需求;信息服务
①农民与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因为农民工既具有农民的本质属性,又兼有一定的工人属性。但对于受访人员,其身份存在不确定性,在未外出打工时是农民,而在外出打工时则是农民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身份是竞合的。此外,相比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如,残障人士和儿童,农民与农民工并无较大社会差别。因此,本研究调查与分析并不严格区分农民与农民工,文中农民皆包含农民工。
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改善其弱势地位一直是我国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时代方向和潮流的今天,引导农民创业无疑是改善其弱势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创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对相关信息(如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信息、创业技术培训信息等)的充分占有和利用。那么,当前农民的信息获取状况如何?能否有效满足其创业需求?影响其信息获取的因素又是什么?如何改善其信息获取状况?在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准确把握与深入研究无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重要。
已有相关研究②该部分对研究现状的阐述,全部基于作者利用中国知网于2015年10月进行全面文献检索,对所获数据的分析所得。主要围绕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信息不平等问题展开,并以前两方面为重点,而目前尚未见到有任何研究成果直接针对农民的信息获取状况进行调查并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对农民的信息获取现状进行研究难度巨大。它涉及到信息获取状况的衡量标准是否科学,调查范围、调查样本是否有代表性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约1700多个农民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力图较全面地反映该群体的信息获取状况、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相关主体信息获取状况的界定,目前在学界还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衡量指标。笔者尝试从现有对信息获取行为较为共识性的界定入手,探寻信息获取状况的度量标准。信息获取指相关主体为满足自身信息需求而查寻信息的行为或过程。*陈珏静:《儿童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渠道研究》,《图书馆建设》2013年第8期;颜端武、王曰芬:《信息获取与用户服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该行为或过程的结果,就是相关主体对所需求信息的了解状况,即信息需求的满足状况。理论上说,这就是其信息获取状况。因此,揭示农民对所需求信息的了解状况即可反映其信息获取状况。然而,要揭示农民对所需求信息的了解状况,需要首先明确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笔者将基于信息需求层次理论、农民信息劣势相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等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阐述。
根据信息学家Kochen的信息需求层次理论,*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信息需求可分客观状态、认识及表达三层。其中,第一层次属于一种应然需求、客观需求,包括行为主体未认识到的、潜在的需求。其存在取决于行为主体所处时代、环境、职业、教育、生活状态、生存现状等。第二层次属于显性需求,是行为主体已经自我认知的需求。第三层次是对第二层认识需求的表达和描述。根据该理论,第一层次的信息需求是农民客观上或理论上应有的信息需求。因此,要了解农民的信息获取状况,应以其对第一层次信息需求的满足状况(即该群体对其客观上应了解信息的认知和了解状况)为基础。
对于影响农民信息获取、导致其信息劣势的因素,目前有两类理论解释,一类包括地域劣势、所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C. Hollifield and J. F. Donnermeyer, “Creating Demand: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Communi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Vol.20, No.2, 2003; S. Strover, “Rural Internet Connectivity,”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25, No.5, 2001; 于良芝、谢海先:《当代中国农民的信息获取机会——结构分析及其局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6期。另一类是“谁决定什么资源向何处配置”的权力与利益关系理论。*E. Harwit, “Spreading Telecommunications to Developing Areas in China: Telephones, the Internet and the Digital Divid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80, No.1, 2004; B. Warf, “Segueways into Cyberspace: Multiple Geographies of the Digital Divid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28, No.1, 2001,pp.3-19.很显然,前者是从农民的自身基本状况上找原因,后者则是从决定农民信息获取的条件与环境上找根源。无疑这两方面的理论解释都有其合理性,能从根源上挖掘导致农民信息劣势的根本原因。然而,正因为是根本原因,故这两方面因素都不是直接作用于信息获取,而是通过影响农民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获取方式与渠道等相关因素来影响农民的信息获取。*赵媛、淳姣、王远均:《我国农民、农民工信息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鉴于研究的侧重点与篇幅所限,也鉴于当前大众创业时代要求的迫切性,本研究主要剖析影响农民信息获取的直接因素,并基于此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此外,根据Divis*Fred D. Davis,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Vol.38, No.3, 1993,pp.475-487.的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使用者对技术系统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会影响其对技术系统使用的态度和意愿。本研究将根据此理论来解释农民对相关信息不感兴趣、未产生应有信息需求的原因。
二、农民信息获取状况调查
(一)调查设计
首先,将农民应了解的信息(即其第一层次的信息需求内容)分成7大类20小类(见表1)。具体分类根据不同类型信息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并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再结合农民的自身特点进行。
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请受访者对上述信息从6个备选项(即1=非常了解;2=了解; 3=大致了解; 4=基本不了解; 5=不了解; 6=完全不了解)中做出判断。均值越高表示对某类信息熟悉知晓程度越低。比如某受访者对医疗保险的熟悉度选择的数据为6,表示其自认为对该类信息完全不了解。
再次,为挖掘农民信息获取状况的影响因素,本文亦对农民自我认知的信息需求(即第二层次认识状态的信息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具体调查时,请受访者从上述20种信息中按其自身需求的强弱程度依次选择10种信息。同时,将所选择信息按需求从强到弱顺序分成10个等级,并分别赋予其5、4.5、4、3.5……的权值。具体统计方式见下述公式:
注:Xi表示对第i种信息的总需求值,i为需求序号,k为等级,mi,k为第i种需求对应k等级的频率。5为对第1等级所赋权重,0.5为每个等级的权重等级差,所以反映该种信息被需求程度的总分值等于10个等级选择频率乘以权重之和。
最后,为了对农民的信息获取状况及信息需求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调研,笔者还对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获取渠道及相关保障条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实施
本调查主要在2012年7月—2013年2月间进行。调查地域范围遍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涉及北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江苏、内蒙古、山东、山西、湖北和湖南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于农民,主要是深入到调查地区的部分乡镇、村组进行调查;对农民工,主要是到其较为集中的工地、企业进行,还利用寒假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机会开展。共发放问卷1744 份,回收 1600份,有效问卷 1529 份。其中:男性占比60.30%,比女性高出20.6个百分点;男性平均年龄为37.82岁,女性为35.59岁;已婚者占比77.40%(男性已婚比例为80.6%,女性为73.9%);仅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占比高达74.6%;个人月均收入高于3000元的仅占比6.83%,而低于1500元的占比达62%。
三、农民信息获取状况总结与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农民信息获取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农民对与其息息相关的信息了解与熟悉程度的均值为4.00(4=基本不了解)。据此可知,该群体对这些信息处于“基本不了解”状态。
其次,农民对7大类信息了解程度的均值均超过3.8(3=大致了解),而其中有3类超过4。即使是其最熟悉的保险类信息(均值3.87)和最不熟悉的脱贫致富类信息(均值4.11),其均值差也仅为0.24(见图1)。由此说明,农民对各大类信息的了解程度无明显差异,都接近或完全处于“基本不了解”状态。
图1 农民对7大类信息了解与熟悉程度的均值图
再次,农民20小类信息的了解程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医疗保险类信息了解程度的分值(3.37)低于3.5,接近“大致了解”。大多数受访者都表达出对近几年来不断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关注,尤其是曾直接受益于“新农合”的受访者,更是对之有较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二是对其他信息了解程度的均值均接近或超过4,即接近或完全处于“基本不了解”。其中,对养老保险信息、与子女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文娱类信息处于准“基本不了解”状态(均值分别为3.64、3.85、3.86)。这表明,农民对小类信息了解程度存在轻微的差异化现象。
表1 农民对20小类信息熟悉程度均值表
其四,农民对与就业或创业直接相关的4类信息(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招聘用工信息、国家扶贫政策信息和科技兴农致富信息)的了解均值在4.02~4.13之间,完全属于“基本不了解”。这一状况反映出,要改变农民的弱势状况、激励其加入到创业大潮中还困难重重。虽然政府已经采取诸如为农民举办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其外出打工,鼓励、引导并帮扶其回乡创业,就地创业等各种策略和措施,但如果这些策略、措施不为其知晓,或者知晓范围、程度有限,那又如何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呢?事实上,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对这几类信息,许多受访者不是完全没有听说过,但多方面原因导致其对这些信息未产生应有的关注和兴趣,即未产生应有的信息需求,或信息需求很弱,从而也就不可能主动去获取和了解这些信息。
综上可知,农民对包括就业或创业信息在内的、与其息息相关的信息基本不了解,其客观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现象,因此农民信息获取处于低水平状态。此外,在大类信息之间、各小类信息之间、小类信息内部之间,农民在了解上存在轻微的结构性差异,尤其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对极少部分信息(主要是医疗保险类信息)有大致的了解,而对绝大多数信息都处于基本不了解状态。
四、影响农民信息获取的主要因素
如上所述,影响农民信息获取的因素很多,限于研究的侧重点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即信息需求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对于农民的信息意识问题,作者的前期相关研究已经做了专门探讨,*赵媛、淳姣、王远均:《我国农民、农民工信息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故不在此赘述。
(一)信息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则源于需求”。*冯花朴:《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行为的机理分析》,《现代情报》2009年第10期。需求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可见,信息需求*当然,这里的信息需求是指第二层次的认识状态的需求,是被农民认识到的信息需求。就是信息获取行为的原始驱动力,因而信息需求的有无、强弱与对信息的了解状况直接相关。
那么,农民的信息需求,确切地说,是其认识状态的信息需求处于怎样的状况?它对农民信息了解行为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总体上,农民的信息需求很弱。调查数据显示(见图2),农民对上述7大类、20小类信息需求程度的平均分仅1.37分(最高分5分)。除了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较强需求外,农民对其他18类信息的需求都很弱,并呈平稳下降趋势。
图2 农民对20类信息的需求强弱及了解程度对比图
其次,就大类信息看,农民需求程度最强的是社会保障类信息。按需求程度统计,排前10位的信息中,有90%属社会保障类。而单纯按被选频次,前10位的信息中也有80%属于社保信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社会保障类信息主要与满足第一和第二层次需求相关。这也同时折射出农民所处的弱势状况。
再次,就小类信息看(见图2),农民需求最强的信息是养老保险信息和医疗保险信息,需求分值均超过3分,且这两类信息也是被选择频次最高(分列第一和第二位)的信息。这一需求情况与该群体对这两类信息的了解情况是相契合的,充分显示出信息需求对信息获取状况的影响。
其四,就与农民就业或创业直接相关的4类信息,即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招聘用工信息、国家扶贫政策信息和科技兴农致富信息来看,尽管此4类信息对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关系密切,然而该群体对这些信息的需求却表现平淡甚至很弱。这种需求状况无疑是导致农民对这几类信息基本不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又是何原因导致这种需求状况呢?访谈得知,第一,对职业技能培训信息,虽然村干部会通知到户,但村民对此并不感兴趣,真正会去参加培训的人并不多。问及原因,用一些村民的话,是“有听讲座时间,不如外出打工、找活干”“搞不清楚会讲些什么,所以不感兴趣”“自己文化水平低,恐怕听不懂”。出现这种状况,除了与农民重眼前利益、眼光短浅有关外,更应看到的是宣传不到位使然。仅通知却不就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后能给其带来什么工作或创业机会等各方面内容做深入细致的讲解,如何能期望他们会热情响应?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信息服务不到位,不能有效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所致。第二,对于招聘用工信息,许多受访者反映,由于政府或公司到乡镇组织的打工,一般收入都很低,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去,也没人再会需求或关注这些信息。第三,对于科技兴农类信息和国家扶贫政策信息,访谈得知,这两类信息仅对有一定生产能力(包括有一定资金和生产资源)、并对科技兴农有一定认知的人有吸引力。作者在贵州和四川等地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靠在一亩三分地上劳作是不可能致富的,而养殖或做其他与农产品相关的经营却没有资金、更不懂技术,也不懂经营之道。在他们看来,邻家新房屋的落成靠的都是外出打工,打工才是看得见的生存与致富之路。事实上,扶贫信息和科技兴农致富信息中往往就覆盖了贷款政策、流程、技术培训与经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但由于对这些信息本身的不了解、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自己发展定位不清等原因,许多农民往往从一开始就对这些信息有排斥心理,因而不可能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及相应的获取行为,结果就不可能对这些信息有所了解。
总的来看,农民的上述信息需求状况对其信息获取造成如下不利影响:
首先,农民极弱的信息需求,不能有效刺激其信息获取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影响其对所需信息的有效获取。从图 2可知,农民除了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两类信息需求强烈,同时有相应了解外,对其余18类信息需求程度的分值都低于2.5分,并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而其相应的了解状况却基本保持平衡,波动甚微,即都处于“基本不了解”状态。换句话说,当信息需求分值高于2.5分时,相应的信息获取状况才显著改变。这一现象说明,只有信息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对相应的信息获取行为有驱动力。可见,在农民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中,不仅需求程度与了解程度呈正相关性,而且由于农民对相关信息整体需求很弱,不足以成为其获取信息的驱动力,进而对其所需求信息的有效获取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农民信息需求层次低、不全面,严重影响其对应知信息的获取。上述对社会保障信息需求的相对强烈和对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科技兴农类信息等的不重视就充分说明,该群体的信息需求大多数都未上升到认识状态,未被其主观认识到,更未达到表达状态。如此信息需求状况,是不可能产生积极的信息获取行为及良好的信息获取状况的。
再次,农民极弱、极低层次的信息需求,不能有效激发相关信息服务或保障主体充分履行其保障与服务职能。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供求必然最终保持或趋向于平衡。供求机制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虽然不能完全用市场的供求机制去调节,但是信息需求的有限或不足,必然会对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开展与职能履行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信息服务或保障主体免费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如果长期不受农民的青睐,那又如何能充分调动相关服务主体的服务积极性?而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的利益。
(二)信息获取渠道
无论是信息传播的“拉斯韦尔程式”,*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7页。还是“申农-韦弗模式”,*D. McQuail and S. Windahl,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Longman: London & New York,1981,p.10.都强调信息传播渠道(即信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中间桥梁作用。也就是说,信息要从信源传播到信宿,都需要经过信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获取渠道的有无、有效性程度及利用状况在农民的信息获取中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农民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利用情况怎样?存在什么问题呢?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电视是农民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渠道,其次是手机,电脑网络的利用率不高,而报纸、期刊/杂志和图书的利用程度最低。这种利用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表2 农民对相关信息获取渠道的利用情况表*表中数据的调查与统计方式与前述对信息需求程度的调查与统计方式相同。
首先,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限制了其对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取。在当今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农民却以传统的广播电视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这无疑会极大限制其对所需信息的获取。这种状况在该群体对政府信息的获取中表现尤为明显。政府部门的各种服务于大众创新创业权威信息,是农民应该获取的主要信息。然而,调查发现(见图3),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规定的10多种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中,农民最了解的渠道只有广播电视(选择频次为80.20%),其次是报纸和杂志(选择频次为51.40%)。而对于其他渠道,该群体却十分不了解。再从利用方面看,除对广播电视的选择均值为3.19,即在3(3=有时用)附近外,对其余渠道的选择均值都大于3.5,接近或超过4(4=基本不用)。*本研究利用“您利用以下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吗?”的寻问式列举各种政府信息获取渠道,并请受访农民根据自身对各种常用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的利用情况,在6个选项(1=经常用; 2=用; 3=有时用; 4=基本不用; 5=不用; 6=完全不用)中进行选择。可见,在各种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中,农民了解程度相对最高、利用频率相对最大的渠道只有广播电视。
诚然,如果电视能全面有效地向其提供相关信息,这种状况也无可厚非,然而在一般情况下,电视并不能有效承担这一重任。作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省级电视台、省会级城市电视台面向农民的电视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目前许多电视台都开办了服务于农民的频道或栏目,如有关三农的大事小情、科技致富、农产品供需平台信息、生活农业信息、惠农政策解读、农事气象等,然而,这种服务状况并不代表农民的实际信息获取状况。第一,电视属于流媒体,其播放的内容不能像报纸、网络那样可以反复查阅,*虽然很多电视台有网络电视台,有的节目可以在网上重复查看,然而,网络并非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本研究也是将电视与网络视为两种渠道来进行调查的,故本课题所称的电视不包含网络电视。加之不同电视频道或节目在时间上又有交叉,故相关内容并不能被完整收看。第二,电视收看主体对相关电视节目的知晓是获取相关信息的前提。然而,访谈得知, 绝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有哪些电视节目是专门为其服务的。对他们而言,电视最主要的还是一种休闲娱乐工具,收看电视剧及其他娱乐节目是他们对电视最主要的使用方式。
其次,农民信息获取渠道传统,不利于其及时、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目前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即“网上没有的,就是不存在的”。无论此观点是否过于夸大了网络的作用,但至少说明网络在当今人们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性。还就政府信息的获取而言,各级、各类政府网站上不仅有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而且国家对这方面还有严格的监管与测评措施。2013年工信部及中国软件测评中心颁布《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就针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有全面的测评指标。因此,相比较而言,各政府网站是获取政府信息的最有效渠道。然而,作者调查发现:一是利用电脑网络的农民占比不高(仅占42.6%)。二是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的更为有限。会上网“看新闻、时事”仅占比57.2%,会上网“查询需要的就业、教育、医疗、政策等信息”仅占41%。三是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及检索方式的利用有限。利用频率最高的为搜索引擎,而最主要的公共信息发生源(如政府网站)几乎未被该群体留意到;信息检索方式以简单的自然语言检索为主。这种现状必然对农民的信息获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图3 农民、农民工对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的了解状况图
综上,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尚处于单一、传统、有效性差的状态。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农民满足其自己认知的信息需求,也不可能有效激发其信息需求的提升。事实上,这种信息获取渠道状况与其信息需求、乃至最终的信息获取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非良性循环。不改变这种局面,农民的信息获取状况将很难得到改善。
五、改善农民信息获取状况的对策——发动信息需求引擎、引导创业
结合前述对农民信息获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改善农民信息获取状况的突破口在于有效激发其信息需求,提升其信息需求层次,然后针对其信息需求完善相应的信息获取保障环境,最终实现其信息获取状况的改善。而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信息需求的激发可在发动其创业信息需求方面下功夫。这不仅顺应大众创业的时代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助推农民融入社会建设与发展,从而改善其弱势地位。具体而言,首先,利用各种农民创业的成功案例刺激其信息需求,让其产生学习效仿创业的愿望或内在动力,即“发动信息需求引擎”。然后,围绕创业所产生的信息需求,通过完善相应制度保障、技术设施保障和服务保障等多种措施改善其信息获取状况,从而形成“以成功创业信息刺激强化创业信息需求、围绕创业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信息获取状况、在创业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新格局,最终引导、帮扶农民实现创业梦想、实现全面小康。
(一)通过立体化、集成化的创业信息推送服务发动其信息需求引擎
信息需求作为信息获取行为的原始动力引擎,无疑在改善农民信息获取状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发动这一引擎,需要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信息需求因何而生?
信息需求因问题而生。不同的问题导致不同的信息需求,问题的不同状态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一方面,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对需要解决问题的认知并不充分。“他们即使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明显的‘困难感’,但却普遍不能将自己的困难明确化”。*杨雅、李桂华:《基于“意义构建”理论的农民工信息需求调查研究》,《图书馆》2009年第4期。另一方面,安于现状也是许多农民的一大特征。安于现状的结果就是没有追求,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敏感,甚至麻木,加之对自身状况、所处环境等缺乏充分了解,因而不会或难以产生相应的信息需求。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促使农民改变安于现状的保守心态,树立梦想、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要达到此目的,让其“见多识广”或许是最有效的办法。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信息推送服务让其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其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看到各种成功案例及政府的帮扶政策,尤其是各种农民成功创业的案例,从而充分激发其信息需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信息推送服务是否能取得成效,与推送的内容、方式、途径、力度等密切相关。在此方面已经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如前所述,对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的推送,由于方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仅是作为一条消息告知,因此不能引起村民的兴趣,使培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医疗保险信息(主要是新农合)的推送,却因采取了立体化、集成化的信息推送方式,因而农民对其有较好的了解和强烈需求。这种立体化、集成化的推送,就是从营造宣传氛围开始,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方位、大力度、持续、反复地进行宣传即信息推送。比如,在村民经常集聚地张贴大幅标语、横幅、宣传单、出黑板报、利用流动宣传车等营造浓郁的新农合宣传氛围;*徐金敏等:《宣传发动 政策拉动 利益驱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山东省平度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做法与体会》,《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4期。在农村赶集场合发放与新农合相关的各种政策及宣传资料,*杨庆东:《石板镇新农合入户宣传“铺路” 》,《中国农村卫生》2014年第7期。许多地方都实现了宣传资料发放的100%全覆盖;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黄金时段滚动播出新农合专题片;*吴晶:《健康教育宣传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具体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22期。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乡村义诊并做宣传;*杜锡国,杜杰:《新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源流》2010年第7期。采用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载体宣传典型事例、让获得较大补偿数额的患者现身说法*王瑛:《北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现状及对策》,《黑河学刊》2008年第5期。等。这些宣传与信息推送措施使村民首先了解了新农合、进而需要新农合并积极参保。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489个县开展了新农合,参合人口数达8.02亿人,参合率为98.7%。*《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5月30日,http:∥www.moh.gov.cn/guihuaxxs/s10742/201405/886f82dafa344c3097f1d16581a1bea2.shtml,2015年7月23日。
因此,借鉴医疗保险信息推送服务的成功经验,由相关服务主体向农民提供立体化、集成化创业信息推送服务,是发动其信息需求引擎甚至直接改变其信息获取状况的有效措施。在具体操作中,为了确保信息推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采取上述推送新农合信息的具体方式方法外,还可考虑由政府出资建设统一的多媒体创业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内容应覆盖农民创业的成功案例、政府的各种帮扶政策和措施、各种创业技术知识、创业办事流程等。在数据库使用方面,以农民能以最低成本、甚至无成本最大化利用为原则。除了将该数据库放在各相关政府网站、农业网站、乡村图书馆上供所有公民免费查阅外,还可由各地免费使用相应数据,并可根据本地特点制作宣传材料、专题视频资料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使那些条件差的地区也有资料可用,也能有效开展推送服务。提供上述创业信息推送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看到与其有关的创业信息。农民看得多、听得多了,眼界就会开阔、观念就会更新、思想就会活跃,相应的创业信息需求就会产生。
(二)通过政府购买信息服务等方式来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质量
农民创业愿望的产生和落地实现,必须以对相关创业信息的获取为保障。长期以来,政府、公共图书馆等一直都是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主体。然而,其所提供的信息获取保障服务并不到位。据调查,国家累计投资200多个亿建设的60多万个农家书屋,还存在诸如北方介绍种甘蔗、旱地配发养鱼书等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甚至书屋唱起“空城计”,为应付检查,找人充当临时演员作读书状等怪象。*《农家书屋“空壳化”调查:三年未借一本书》,2015年4月24日,http:∥www.farmer.com.cn/sh/wh/njsw/201504/t20150424_1028079.htm,2015年6月14日。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提高相关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外,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变革公共信息服务模式,即可考虑由政府、公共图书馆等主体购买信息服务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公共图书馆等主体将其面向农民的一些信息服务外包给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优点在于,以合同形式约定的信息服务,更能保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长效性,更能保障信息服务的质量。比如,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就与企业联合,开发了“世纪之村”手机应用平台。探索出 “网络+实体超市+信息点”的农村商贸模式,实现了服务的可持续性。*房宁:《听基层声音话信息惠农》,《农民日报》,2013 年9 月26 日,第 1 版。向企业外包的服务可针对一些大型项目或应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服务,如:前述农民成功创业案例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服务、数据库资源的乡村推送服务、农民信息需求的全面调研与分析服务、全国农业电视栏目或频道、农业网站的建设与推广服务、农家书屋的统一管理服务等。
(三)通过“互联网+”来优化农民信息获取方式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符号和特征。有效的信息获取也应基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空间、对现代通信工具和设施的充分使用。然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各地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这类问题事实上就是导致前述农民信息获取渠道传统、单一的原因。因此,需要做到:
首先,应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建设质量。一是要切实执行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早日实现此方案中所规划的到2015年农村宽带进乡入村,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的发展目标。只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才能推动农民对网络应用的加强与深入。二是在移动网络网速提升、资费下调等方面下真功夫、下实功夫,真正消除农民上网的两大拦路虎,使其真正享受全天24小时、高质量的提速降费移动网络服务。
其次,利用“互联网+”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在互联网中有机融入有关农民创业信息服务内容、方式,同时优化、改造传统农民创业信息服务内容、方式,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创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升级换代。
再次是引导、优化农民互联网使用状况,彻底改变其信息获取渠道传统单一的现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4年6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农村网民1.77亿,占全国网民的28.6%;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城镇的普及率为62%。这些数据说明,农村的互联网建设与城镇还有较大差距,但已有一定基础。虽然目前农民对手机的拥有量已达到相当程度,然而,调查发现,少有农民利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要改变农民的信息获取现状,需要首先改变其手机使用意识、习惯,引导其有效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和利用创业信息,提升其互联网利用质量。
(四)改善农民信息获取的制度环境
要改善农民的信息获取状况,还必须建设有效的农民创业保障制度和信息获取保障制度。
首先,针对农民的创业制度建设。这是确保其创业需求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离开了政府的大力扶持、离开了相关制度的鼓励与保障,农民创业需求、创业行为都会极大受限。而创业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信息需求而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基于创业的需要,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行为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因此,要针对农民创业制定专门政策。2015年6月国务院已经确定5项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李克强部署务实之策呵护农民工创业梦》,2015年6月12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5-06/12/content_2878601.htm,2015年6月14日。但这些措施主要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而农民创业不仅有返乡创业,还有在城市创业(或异乡创业);不仅有单独创业,也有合作创业、共同创业。因此,鼓励、推动农民创业,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结合的创业激励和保障制度或政策。“正面清单”指通过优惠税收、优惠信贷、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引导、鼓励、推动农民各种形式的创业(包括返乡创业,也包括异乡创业);“负面清单”指政府不得为或限制为的相应农民创业项目、活动或行为。
其次,农民的信息获取保障制度建设。这是确保农民的信息获取环境得到改善的关键。应明确规定农民创业信息服务权益及相关保障主体(如政府、公共图书馆等)的义务与法律责任,并采取相应的鼓励性、限制性和禁止性法律措施。目前,还需进一步真正简政放权,优化政府、公共图书馆等主体的公共信息服务职责、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费用。
把握和改善农民信息获取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主体、环节、因素,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将其与当前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和要求相结合,从激发其创业信息需求角度来寻找突破口,提出立体化、集成化的创业信息推送服务等建议,应该说,对改善农民信息获取状况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然而,要想从根本上完全改变农民信息获取状况,还需要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获取保障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作者的后续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展开。
(责任编辑:曹玉华)
Peasants or Off-Farm Worker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China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the Ag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Zhao Yuan, Wang Yuanjun, Xue Xiaojie
Abstract:Starting a business is an useful way to 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for peasants. However, to some extent it depends on the acquisition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survey shows that,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weak, incomplete and low-level information needs, and single, traditional and ineffectiv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hannels, etc. peasants or off-farm workers have a very little bit knowledge about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m and thei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s at a low level.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government needs to launch the engine of information needs for peasants or off-farm workers so that a new virtuous circle can be formed between information needs a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their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peasants/off-farm workers,peasants starting their businesse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information demand, information service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6)02-0121-11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权益保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2BTQ021)、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社会公正与公共危机控制研究”创新基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创新”
作者简介:赵媛,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成都610064);王远均,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成都610074);薛小婕,兰州大学图书馆馆员(兰州730000)
§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