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土族特色小吃
2016-04-08东永学
文/东永学
漫说土族特色小吃
文/东永学
土族妇女在烙焜锅 摄影/林艳
苍天,给我们雨露;土地,给我们粮食。
土族人的心目中,天为父,地为母。对天地,永远心存感念。
土族人的宇宙观中没有“天圆地方”的概念,白胡子的老阿爹说: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金蛙抱地的传说演绎和印证土族人的宇宙观,土族人敬天地神佛要供奉“盘”,麦面做成的“盘”一定要圆,如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神山,自己吃的焜锅及所有馍类也是圆的。天地圆圆,太阳也是圆圆的,焜锅馍的金黄就是阳光的颜色。
土族人敬重土地,敬重阳光,敬重土地上生长的粮食,所以土族人种田前有一种祭祀土地的仪式,名叫“则庄”(音译)。
种田动土的前一天,土族人家一家人来到地头,家里长辈在地头煨起桑烟,求吉祷告。之后架上耕牛,在田里犁出一个圆圈,里面犁出一个“十”字,把从家里拿来的新做的一对焜锅放到十字中间,祷告一番之后,一家人坐在地头倒上奶茶,掰开焜锅吃喝,意为领受了神佛的恩赐。
土族人家,逢年过节做一些馍,但花样不会太多,传统的馍类也就十几种而已。
◎ 焜锅 ◎
焜锅象征着圆圆的大地,因此客人到来,土族人的炕桌上一定有一对焜锅馍,而且和“希弥尔”一起摆放时,焜锅要放在左面,显示“左大右小”的一种民俗理念。土族人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左大,比如男人的左肩比右肩尊贵,因为男人的左肩上有一盏佛灯在燃烧,土族人忌讳有人拍他的左肩。
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有时为了更酥脆,掺进鸡蛋和牛奶,揉好,放入铁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多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表皮金黄,异香扑鼻,松脆好吃。焜锅的制作特点是方便省事,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焜锅为圆型,寓意圆满吉祥,所以土族人家提亲、到亲友家看病人一定会拿上一对焜锅。听老人们说,土族先民是游牧生活,焜锅馍除了好吃,当时面食更显珍贵,外皮厚硬,便于携带,因而成了土族人最喜欢、最看重的馍类。
土族妇女在做“烧麦” 供图/互助县文体局民俗办
◎ 锅塔子 ◎
还有一种吃食叫“锅塔子”,其做法比较独特:将麦面或青稞面发酵,发好的面里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做成圆团后,贴在锅的周围,锅底倒上少许水用锅布闷住锅盖,以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烧烘,不翻烤,使贴锅的一面呈焦黄色,另一面松软如初,只不过颜色有所改变,吃起来软脆结合,芬芳可口。
说到锅塔子,乡间流传一个和康熙皇帝有关的故事。话说康熙微服私访到了青海,有一天走到一户土族人家,其时皇帝又乏又饿,走进这家人家,只有一位老阿奶在家。康熙皇帝乞求一点吃的东西,老奶奶拿出一个锅塔子,给康熙倒了一大碗麦茶,茶里有几个面疙瘩。康熙感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馍馍,没喝过这么香甜的茶,问老阿奶这种馍馍叫什么名字,茶又叫什么?老阿奶说:你吃的是半烙半蒸的锅塔子,喝的是犍牛奶子公鸡蛋熬的茶。
康熙回到朝廷,让御厨们烧出“犍牛奶子公鸡蛋”茶,做出“半烙半蒸的锅塔子”馍,但是御厨们做不出来,皇上连着杀了几个人。一天,皇上看到皇后带着皇太子在后花园玩,皇上给皇后说:你为我们爱新觉罗家立了大功。皇后说:这儿子不是我生的,应该是你生的。皇上说:哪有男人生小孩的道理?皇后反问皇上:男人不能生孩子,世上哪有犍牛奶子公鸡蛋?皇上想想,是啊!犍牛是阉割过的,怎能挤奶?自己犯糊涂,冤枉了杀死的几个御厨,就赦免了别的御厨。
◎ 多诺什迪玛 ◎
土族先祖以游牧为主,很多吃食的制作与他们动荡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多诺,牛鼻圈的土语名字。多诺什迪玛,这种面食的形状像牛鼻圈,中间有圆孔。游牧时代面食很金贵,牧民一般不做馍馍,有人要出远门放牧,女人们调一点面,在灶洞里烤制出中空的烤馍,烤出来酥脆焦黄,携带方便,给出门的人当做中饭,这就是多诺什迪玛的来历。
上世纪70年代,我十三四岁,暑假到山里放牧十几只小羊羔。那时候生活紧张,家里也是做不起馍馍。每天早上,阿妈给一家人做早饭的时候,顺手给我烤一块多诺什迪玛。背着圆圆的多诺什迪玛来到山里,中午时分烧一壶熬茶,就着烤馍喝着茶,心生一种幸福,那时候有馍吃就是最大的幸福。
◎ 浪系玛 ◎
过年,端午节,就会做一些蒸馍。浪系玛,汉语里称之为“花卷”,心灵手巧的媳妇做出四瓣、六瓣的花样,对土地的感念之情就在各种花样的设计中;吃一口浪系玛,感受着花开富贵的美好,感受着幸福吉祥,幸福像花儿一样四季开放,点缀其上的姜黄、红曲、香豆等花色,也就寓意不一样的心情或祝福。
土族人家的儿子到了婚娶年龄,相中村里或邻村某个女孩,第一次打发媒人去提亲,拿上酒、茶等礼品之外,一定要拿上16个花色鲜艳的浪系玛。女方中意男孩及男方家庭,女方家会回装8个浪系玛,如果女孩不中意男孩,会把16个浪系玛全部退回。
◎ 烧麦 ◎
烧麦,汉族人叫“包子”, 烧麦是土族人钟爱的美食之一,最有名的当属萨越(洋芋)馅的烧麦,上面折皱越多越漂亮的萨约烧麦成了土族美食之一;土族人追求豪放、大气,所以做出来的萨约烧麦要做成成人拳头大,甚至越大越好,做小了会遭到客人的耻笑,认为主人小气。
土族人给客人上烧麦也有一定讲究,比如伺神拜佛的喇嘛来家里念经做法事,给他们做的是肉馅的烧麦,在土族人的心目中,喇嘛和神佛一样高贵,给他们要奉献最好的吃食;另外土族婚礼中,给喜客也要做专门的烧麦,里面的馅儿是猪油和麦面合匀的油面,习惯上叫“托斯烧麦”。
现在最能上桌面的烧麦是迪筱烧麦。迪筱,土语,青海方言中叫“地娃儿”,学名是“地衣”,是生长在阴坡草地里的一种高原特色野生菌类。到了秋冬季节,地衣中的小虫子、细菌之类没有了,人们就喜欢到野外去捡拾迪筱,因为小,捡拾很需要耐心,一个人一天也就能捡到一斤左右。拿回家,要反复淘洗几遍,把里面的杂物洗干净,之后用猪油、野葱花拌匀,包成烧麦,就成了一道很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也成了互助乃至青海所有大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 博索 ◎
博索,汉族人叫“牛肋巴”, 有人戏称“翻跟头”,过年时炸食这种食品,寓意来年生活翻一番或者翻几番。
博索是土族在春节期间的主要面食之一,逢年过节要油炸博索。做法是把发面调和揉匀,把面团揉成长条,表面抹上青油,切成七八寸长,中间切出一公分左右间距的三个齿条,之后从中间翻开,齿条凸起放到油锅里炸熟,澄黄香酥,美观别致。
土族先民曾经以游牧为主,过年的时候,男人们宰杀牦牛,当时女人给男人帮忙,她们看到切成长方块的牛肋巴,产生灵感,感觉把油炸馍做成中间划一刀的牛肋巴形状很好看,更有心灵手巧者把切开的长方形面条从中间翻过来,扁平的东西变成了有花型的吃食,慢慢大家约定俗成都做成中翻的博索。
土族传统油炸食品中还有一种叫“盘馓”的,是女人盘牛缰绳时产生的一种灵感,也有老人说是女人帮男人洗肠子时,看到盘曲的肠子产生的灵感。这些馍类的式样都来之于劳动,验证了“劳动产生美,劳动产生艺术”的哲言。
过年时专门炸很多博索、盘馓,还有一个原因是便于存放,油炸食品保质期长。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家里要炸一百多斤面的吃食,一直可以吃到端午节。现在条件好了,不炸那么多,但也是调几十斤面。除了家人享用以外,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马牛羊也会分享到油炸馍。
◎ 面片 ◎
面片是土族面食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种,原因是土族先民很长一段时间以游牧为主,在逐水草而居的迁移中,比较大的擀面条的案板不好携带,于是人们在木盆里、干净的羊皮上调面,然后用手把调好的面疙瘩压扁,揪碎下到锅里。越到后来,女人们对面片的厚度、大小越来越讲究,于是出现了“指甲面片”这样的名词。
长面是土族人招待贵客的一种面食,做法讲究,工序繁复。准备好面粉和鸡蛋,面粉倒入一个较大的盆中,加鸡蛋拌匀。之后揉成光滑的面团,盖起来静置半小时。再把面团揉几下,逐渐擀大擀薄,直至擀成厚度约为2毫米的薄片,并在表面均匀地撒上少许干面粉。轻轻把面片对折,继续在表面上均匀撒上少许面粉。再次轻轻对折。切成均匀的小条即可。在对折的时候,只需轻轻对折,千万不要按压。切好以后的面条,撒上少许干面粉,用手轻轻一抖便会自然分开。
长面又薄又细,再加上用面粉蒿子和碱作原料,经过沸水煮熟,冷水过滤,再配以肉臊子、湟源醋,吃起来实在是美味可口,又便于消化,以至有人写出了一首打油诗——
擀得薄,切得细,
下到锅里嘟噜噜转,
捞到碗里一根线;
闻到味儿香喷喷,
吃到肚里益寿又延年。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无论是娶儿嫁女,招待嘉宾贵客,还是逢年过节亲友团聚就餐,抑或接风、饯行,朴实的土族人都喜欢吃一顿手擀长面。手擀长面有喜庆的蕴味、有祝愿的深意,能充分表达主人企盼亲人平平安安,希望友谊地久天长的美好心愿。
◎ 背口袋 ◎
“背口袋”是萱麻馍馍的民间叫法,土族人叫“哈力海”。荨麻这种植物全身有刺,一不小心就会扎着你,扎了又疼又痒。荨麻在南方割来喂牲口,而在美丽的西部高原上,热情、豪放又富于创造的土族人民把荨麻当成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放到餐桌上。
哈力海的制作方法是,先把荨麻从山里割上来,晒干后用石器捣碎,下到青稞面拌汤里,然后加上盐、生姜、花椒粉和水,煮熟就成了荨麻拌汤。
之后是烙油饼,把面揉成团再擀薄,擀成薄饼,锅烧热浇上清油放在锅里烙,烙成两面一样呈金黄色时拿出来,在饼子上浇上荨麻拌汤,卷起来横着切成两半。吃时味美酥软可口,营养丰富,且可防治痢疾肠炎。因为做出的萱麻馍形同口袋,人们习惯把吃萱麻馍叫背口袋。
◎ 酩馏酒 ◎
土族的饮品首推酩馏酒,此酒几乎家家都酿造,主要原料是青稞。
制作方法特别讲究,首先将青稞煮熟凉冷,拌上酒麯,在10°C—15°C的温度下放两三天,再拌入羌活等药料,加适量温开水放进瓷缸密封发酵。半月后启封,用蒸馏方法酿制而成。
酩馏酒口味稍甜,后力较猛,醉后不易速醒,但不伤人。在一斤酩馏酒中放入狐胆一个,用瓷瓶或玻璃瓶埋入羊粪堆中,一年后取出,每天清晨喝一杯,可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酩馏酒酿造技术是以家庭为传承方式,口传身授,没有文字记载。
城里人不种粮,无法自酿这种酒,有人就在街面上开设了酿造、销售这种酒的铺子,店内以木斗当炕桌,以麻袋为坐垫,顾客盘腿而坐,划拳对饮。无奈酒店宁肯贱卖,不愿赊欠,致使囊中羞涩而又垂涎欲滴的人编出一个传说来。
当年,西宁城里来了一个陌生人,面无胡须却身穿一件破旧的蓝道袍,系一条黑布腰带。两脚一只穿靴,一只精光。手拿两片竹板,边打边说。他每天专到各酒铺中要酒喝,喝完之后,分文不付。人们生厌之余问他是怎么来西宁的?他顺口道出:“四四方方西宁城,隍庙修在正当中。城隍见我很恭敬,全副銮驾接进城。”
令人扫兴的是他酒量似海,灌他一桶也不醉。有的酒客便出主意,说:我们用当地的官哑一字拳和他划着喝,谁输谁出酒钱,酒都由赢家喝。他们想拿这个办法整治这个人,谁料这个穷喝酒每拳都赢,酒钱还是叫当地的输家开支了。
如此这般,他在西宁白喝了七七四十九天酒。后来,人们才知此人是八仙中的蓝采和。
由于蓝采和留了名,西宁人就把用青稞造的低度酒叫“留名”。久之,一位嗜酒的教学先生觉着凡酒必须从“酉”字旁,就将“名留”改写为“酩馏”,一直留传到今天。(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①②③④土族特色小吃
供图/互助县文体局民俗办
⑤土族妇女在制作传统小吃“牛肋巴”摄影/林艳
⑥土族妇女在制作传统小吃“背口袋”供图/互助县文体局民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