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病辨析题分类解析

2016-04-07韩延明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病语序宾语

韩延明

从对历年考试情况的分析来看,考生对语病类试题普遍感到棘手,做起题来不知所措,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此,这一题型的失分率还是很高的。为了帮助考生认识语病类试题的特点,掌握解答语病类试题的规律,明确解答语病类试题的技巧,提高语病类试题的得分,在此,重点结合高考语病类试题,对其进行分类解析,以期能助广大考生一臂之力。

一、语序不当

常见的语序不当主要有多重定语语序不当、多重状语语序不当、定语和状语次序错位、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虚词位置不当、分句间次序不当和主客倒置等八种类型。

例1.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2015高考安徽卷第17题B项)

解析:按照逻辑关系,应该是先培养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然后才能使其“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该项表述不合常理,属于分句间次序不当。

例2.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2015高考江苏卷第2题B项)

解析:该项中“接受”“理解”“掌握”三个并列词语的排序不当,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先理解,再接受,最后掌握。并列词语在语病类试题中是一个“危险信号”,一旦出现,要准确判断它们之间在概念上是否存在交叉、包含关系或不合事理。

二、搭配不当

现代汉语的语句都有一定的搭配规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特定的搭配规律。搭配不当主要有六种类型: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搭配、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

例1.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2015高考山东卷第5题A项)

解析:该项中,“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句有误。因为“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只有状况好,才能够保证行车安全;如果状况不好,就不能保证行车安全。“状况”分两面,而“安全”是一面,属于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可以在“的状况”前加“良好”;或去掉“保证”,并在“安全”前加“是否”。

例2.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2015高考广东卷第3题D项)

解析:“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一句中,动词谓语“维护”带两个宾语“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维护权益”是可以的,但“维护”与“要求”显然不能搭配,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合理要求”;或在“合理要求”前加上“满足”。

例3.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2015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4题C项)

解析:该选项中的“能”是一面词,而“好坏”是两面词,一面对两面,前后不能搭配。有两种改法:一面对一面或两面对两面,即“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或“能否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介词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残缺。成分赘余,从赘余的成分上看,包括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和修饰成分赘余;从赘余的性质上看,包括堆砌词语、词义重复、画蛇添足等。

例1.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2015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D项)

解析:该项中“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的主语是“国家”;“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应该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后一句句首没有主语,让人产生误解,属于主语残缺。应在“因加大了惩处力度”前加上“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例2.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2015高考安徽卷第17题A项)

解析:此项属于成分残缺类型中的宾语残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一句的谓语“解决”之后没有与之衔接的宾语,应该在“上涨”之后加上“问题”。

例3.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2014高考江西卷第4题B项)

解析:此项“确实可说堪称不易”一句中的“堪称”是“称得上”的意思,与“可说”在语意上重复。可删掉“可说”或“堪称”。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的常见类型有:①句式杂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杂糅在一起,导致语意不明确。②中途易辙——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造成结构混乱。③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④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导致结构混乱。⑤滥用介词——“了”“被”等,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例1.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2015高考浙江卷第4题C项)

解析:该项中“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将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拼凑在一起,即“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和“也照样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明显属于句式杂糅。可删去“为”和“吐槽发声”,或删掉“脱不开”。

例2.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2015高考四川卷第4题A项)

解析:该选项中“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将两个不同的句式糅合在一起,一个是颁奖典礼“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一个是颁奖典礼“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所以,本句属于句式杂糅,任意保留其中一个句式即可。

例3.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2015高考湖北卷第4题A项)

解析:该选项的病症类型为中途易辙。“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的主语应该是“《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而第一句的表述为“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这样一来,前面句子中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就不能作后面句子的主语了。可将“了”改为“的”。

五、含糊不清

含糊不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有歧义。所谓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却令人捉摸不透,不能让人明白其中到底讲了什么。所谓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的理解。

例1.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2015高考山东卷第5题D项)

解析:该选项中“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在表述上含糊不清,“身患重病”既可以理解为限制修饰“工人”,也可以理解为限制修饰“女儿”,到底是“工人身患重病”还是“女儿身患重病”,让人理解起来很费劲。

例2.2015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2015高考江苏卷第2题D项)

解析:该选项第二分句中的数量词“近30个”的修饰对象不明,造成句子有歧义。可以理解为是“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又也可以理解为“近30个领导人”。

例3.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2014高考山东卷第5题C项)

解析:该项中“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到底是“在银幕中的他”还是“生活中的他”,表意不明,令人费解。

六、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主要有八种类型:①概念不清——主要指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②列举不当——主要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工人与青年)的概念并列使用。③前后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的矛盾。④否定失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当;二是“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当。⑤不合事理——指句子表达的语意与正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⑥照应不周——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二是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⑦强加因果——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⑧主客倒置——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例1.“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2015高考天津卷第4题A项)

解析:该选项中“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造成逻辑混乱。“历史资料”与“历史图片、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属于主从关系,同交叉关系一样,不能并列使用。可删掉“历史资料”。

例2.2015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2015高考广东卷第3题A项)

解析:该句子的原意是“禁止”“不正当竞争”。由于“禁止”之后又跟着“不得”,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句意跟原意恰恰相反。这是典型的否定不当。可删掉“不得”。

猜你喜欢

语病语序宾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去除语病,拥抱健康作文
高考语病题辨析三部曲
例谈词语语义重复的问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病例说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