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纯粹的快乐”

2016-04-07Polly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诺奖引力波物理学家

Polly

当我们带着科学精神去观察周围,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

如果问2016年最火的科技新闻是什么,那可能非“引力波”莫属。2016年2月11日,物理学家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循着爱因斯坦的预言,一百年后,人类通过LIGO见证了两个黑洞的旷世一吻。

虽然现代物理学已经是门对数学依赖极高学科,但物理学家通常还是喜欢将物理学理论或者结论图像化。这样做不仅方便了思考,同时也很容易向外行介绍一些基本概念。而对于引力波而言,形象的解释,加上直观易于理解的名字,很容易让人们忘记这是一个基于复杂的数学推导得到的概念,且物理学家花了50年才逐渐理解它。

当一期电视节目的一段视频见于网络,很多人激动起来。这段五年前视频中主人公提到的他的新理论中包含了引力波和物质波,而且在节目中力争诺奖的他却没有得到机会介绍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曾经说起,他过年回家很不愿意跟亲戚谈论自己的专业是半导体,因为有些亲戚听过后会关心地问,“哎呀,收音机有个啥搞头?”

这些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我们在科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这些科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现象,知道很多名词。但是,对专业名词的使用并不代表了解科学。很多学科拥有很多专有名词,而科学家们并不是为了凸显自己专业的特别才创造它们的。每个名词的创造都有特定的科学背景,当说到物质波的时候,你带出的是量子力学的一整套东西,而当提到引力波时,相对论就被拎了出来。而物理学家们为了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捏到一起,着实费了不知道多少力气,如果有人拿着一张图纸就说自己的理论包含了这两样东西,当然会有人跳脚。也有一种可能则是,他仅仅使用了两个词,而没有引用其真正的含义,那么,他是否在秉持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在做研究,就很难评价了。

这也是我们科普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普及科学的精神比普及知识更重要。

有个未证实的故事是说,在一次爱因斯坦任课的考试中,学生们发现考卷居然与前一年一样,便提醒爱因斯坦,可他淡淡地说,是的,问题是一样的,但今年的答案不同了。这个小故事实际上反映了科学的重点在于求知求是这一观点。知识,也就是问题的答案可能具有局限性,但探求的精神会不断引领人们接近真理。

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家工作的一种极高的肯定,但是对诺奖的追求也并不见得是科学精神的最佳体现。正如屠呦呦在诺奖现场的发言提到对青蒿素抗药性的担忧一样,真正的学者总是把科学问题放在最关心的位置上。正如费曼所说的:研究物理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奖章和奖金,而是因为它好玩,是为了一种纯粹的发现的快乐——探明自然如何运作,什么使它如此精确。这也表明了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才是科学精神的所在,也正是这种精神在推动科学的进步。

19世纪初,因为对量子力学理解上的分歧,爱因斯坦和波尔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辩,爱因斯坦设想了种种理想实验,试图证明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造成的。随着波尔等人的应战,这场争辩最终促成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量子纠缠的问题也最终促成了量子信息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能够让人不满足于了解几个表面的名词,不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不痴迷于对荣誉的获取,让人不断地通过学习、研究和争辩去接近事实的真相,甚至挑战权威。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列文虎克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之后,人们没有停下脚步,才有了免疫学的长足发展,人类才能更好地与细菌和病毒对抗。当生物学家了解了细胞的结构,想要知道更多生命的奥秘,才有了基因,而人们拥有了基因网络以及各种蛋白的知识,才能开始在癌症的阴霾之下抢回一个个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受益者,不只是通过科学带给我们的成果,当我们带着这种精神去观察周围,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

猜你喜欢

诺奖引力波物理学家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引力波探测宇宙大怪物
再见,史蒂芬·霍金
异同
发现引力波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