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及人才培养模式

2016-04-07徐博文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摘 要:校企合作属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综合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基本状况,认为该工作同样是教育制度中的难点内容。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实习学生调查,指出了现阶段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良性进步,同时为高职院校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业内人士都清楚,高职院校和职业大学有一定的区别,在培养学生中,其不仅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大学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很好的专业技能,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校企合作正是以经济服务建设为基础,利用对专业技术的发展为纽带,一同建立学生的培训基地和学习基地,让学习和实际实现无缝连接,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为以后的教育事业探索新的道路。

1 校企合作和动力机制概述

校企合作属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未来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不断提升自我的必然方法,探讨校企合作时,应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学生成为动力源,在此类单位寻求进步的同时,将培养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继而建立联系机制[1]。我国现阶段针对学校和企业研究较多,往往一些研究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校企联合的培训机制最终目的便是实现学生的圆满就业,加深了学生对自我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现阶段的研究校企合作的研究方向应该以动力机制作为基础,明确影响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并且根据此方向的探讨来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笔者为做好此次研究,面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计调查了200名学生,通过询问其对校企合作的具体看法,明确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与职业定位做出基本的考虑,同时调查在学生的视角中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通过200名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较深,同时也比较深刻的认识到只有良好的动力机制,方可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展开。因此,笔者所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也是基于此种角度展开。现阶段,为提升校企合作实际效果,在其探讨中引入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基本功能为引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利益目标,进而完成整体的提升[2]。一般情况下来说,校企合作中必然存在受益者,便是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学生,而学生其中抱有较多的个体,其各自的利益要求往往实际中并不同,而当将利益形成共同点,便是学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提升自我,找到自我定位,利于日后职场生活,其便属于动力机制。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引入此种机制,可分为企业动力、学校动力和个人动力,其中分别代表了几种不同的具体方向,企业通过培养人才并且留住人才,可完成自我的提高;而学校通过培养模式提升学校整体知名度,帮助学校招生,完成发展;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提前感受职场氛围,了解自我,并且可以审视自我。因此,动力机制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十分必要[3]。

2 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

校企合作时的质量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培训效果,为保证通过校企合作而培养出的高职学生可有效进入社会,完成自我职场生涯,笔者通过调查了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看法,可以发现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1.校企合作开展较浅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为“毕业实习”,此类方式属于调查中占据比例最高,通过统计调查问卷中所表达的各类方式都不属于现代最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最好的模式往往占据比例较小[4]。此种情况代表了我国现阶段面对校企合作认识仍然存在不足,在具体的选择时仍然会出现各类问题,进而导致开展程度较浅,不能满足学生提升自我专业技能的根本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所针对的具体方向存在不同,例如电子信息与餐饮管理两个行业的具体模式肯定存在不同,而我国校企合作在面临此类不同专业的培训时,往往不能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培训,导致开展层次较浅。而且,浅层次的培训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使得自我定位不明,进而出现“夜郎自大”,丧失基本人生方向。

2.学生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很多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依靠家里亲戚介绍等方式获得实习机会,很多学生的实习并不能由教师跟随,教师无法监督具体实习情况,无法具体指导学生,很多时候便会导致学生的整体满意程度较差[5]。总结现阶段学生实习的问题,可以得出两个原因导致:其一便是一部分企业的实习岗位有限,虽然与高职院校签订了培训协议等,但是并不能容纳高职院校全体学生,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需要依靠自身去寻找实习机会;其二便是由于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单位往往比较分散,联系学校教师主要通过电话和邮件等方式,无法做到实时沟通,而学校所指定的实习培训制度,通常管理力度不足,带来了实际中的管理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6]。管理难度的增加,导致了学校不能明确学生的基本状况,同时学校的调控能力下降,很多时候便会产生实际问题。

3.企业保障较差

由于学生在企业内担当的属于实习任务,很多企业面临此类实习生的态度为不重视,很多实习单位不发放实习报酬,使得学生整体积极性下降,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实习工作中[7]。而实习学生并不能与企业签订具体的保护条例,同样也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一些劳动者应该受到的保护往往便存在不足[8]。该问题一方面由于实际情况制约,另外一方面同样与高职院校所投身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有关,其面临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安全生产制度都不能有效保证。更多的便是由于学生并未与企业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很多义务方面的内容并未做出规定,导致企业所提供的整体保障较差。同样,高职学生的实习中属于弱势地位,不能有效的保障自身利益。

4.缺乏针对性的实习

现阶段的不足同时体现在无法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契合的工作岗位,很多高职学生在调查报告中表示希望自身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但是落实到具体实习中,很少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过独立操作经验,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旁边观看成手工人操作,即使一些时候学生需要顶替岗位,旁边也不存在师傅指导[9]。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被固定在一个固定职位上,不能参与轮换职位,使得学生不能认识到企业的经营过程。而且企业在很多时候面对实习学生的培训内容不包括具体生产,更多培训的便是企业基本规章制度与基本企业内容,并且重点培训内容为企业文化,此种内容不能利于学生的后期职业选择,很多时候也带来了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不重视。同样,此种实习过程并不能满足学生提升自我的要求,带来的具体问题便是学生感觉校企合作的实习不重要,仍然自我进入社会去挑选实习机会,导致学校的校企合作提供的实习平台无人问津,此种情况便属于恶性循环,越来越不重视,导致具体人才培养效果越来越差。

3 根据动力机制确定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具体组织目标确定,通常校企合作中的原动力会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此类因素主要包括:目标、利益各自带来的驱动力等[10]。目标驱动力便是为了实现个人阶段目标,继而根据该目标所得出的具体动力,目标驱动力因为人和环境的不同,具体中会出现差异,其最根本的出发基准点便是个人了解与环境反应;利益驱动力便是由于个人可预期的利益得到,进而人为了得到该利益所萌发的具体动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学校和企业两方面良好的管理,可导向学生行为,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职业生涯选择。因此,根据动力机制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培养新模式,充分来探讨具体的动力机制培养[11]。

1. 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通过调查问卷,很多学生认为在企业实习中,并不能真正的获得企业生产技能,此类现象一方面展示了企业在该方面存在不足,另外一方面同时代表学生的基本理念存在错误。现代高职学生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中承担了较少的责任,很多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比较薄弱,同时很多学生在面临具体的压力问题时不能正确的看待问题。例如认为企业并没有开展技能培训方面,可以说企业存在一定漏洞和工作不足,但是同样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提升要求不高,很多人不能正确看待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并未有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往往对自我的定位尚不明确,他们不明白自己可以在社会和企业中承担什么职位,换位思考,任何企业也不会将生产要务交给实习生完成。现阶段,很多企业比较重视忠诚度问题,而实习生不能正确看待自我位置,势必会让企业觉得无法建立他们的忠诚度。而且现代企业重视的更多为基本综合能力,包括例如自我提升能力等。为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可满足此类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在学校教育时期便开始注重此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综合素质,扎实专业技能,明确定位自我,培养出合格的高职毕业生[12]。

2.建立保障机制

我国现阶段法律明文规定,学生实习时应该得到基本的劳务报酬,同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必须引起企业重视,防止因为企业的不作为造成一应伤亡[13]。因此,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时,便应该明确此类要求,合理的规定例如薪资、发放时间、工作环境和工作基本安全防护等,并且与学生前任责任书,防止造成自身后续工作的被动。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入生产企业进入生产线,必然会造成工作风险的增加,尤其是一些机械和建筑的企业更是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当发生严重的伤害后,势必需要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需要比较庞大的资金费用来救治自我。学校可以为学生购买保险,建立系统的保障机制,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另外,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出具一部分资金,将该部分资金构建成为专门负责保障学生安全的具体资金,保证学生的整体合法权益。

3. 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评价体系,在校企合作中比较重要,同时可以说该工作环节属于最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在评价体系中科学并且合理的判断出学生的具体状况,同样直接关系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效果。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主体模式,更换成为立体模式的评价体系,出具评价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企业人事部门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存在的问题,继而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定位,明确自我的实际能力。另外,评价不是简单的出具一个结果,更应该形成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实习生的评价,并不能判断他们为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更应该看见的学生自我的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判断,更多的应该是全面的建议与意见。实习学生同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还没有正式进入社会,很多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尚未做好,以此,学校与企业的管理更应该具有综合性效果,教师做好实习生的指导协调工作,共同制定实习要求,定期前往实习单位查看学生具体情况,最好的清苦康是教师具备一定企业工作经验,并且熟悉企业内部基本发展状况,更为综合的给予学生基本评价建议。

4 总结

无论是高职院校自身还是合作企业,都很难单方面完善这些漏洞,而且即使进行了合作,其教学水平,最终的教学效果,以及长期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和企业必须加强合作,对细致化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探讨,共同建设我国高职院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于文霞.企业进校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2(15):123-124.

[2]王生雨,管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J].教育观察旬刊,2014(9):78-80.

[3]张艳红.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厦门市高职院校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3(27):8-9.

[4]王瑞荣,李志彬.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4(32):21-23.

[5]廖嵘.地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方式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2(35):166-167.

[6]李健, 谭淑新, 刘超慧. 高职院校构建“行校企”三元制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J].亚太教育, 2015(13):189-189.

[7]翟鸿雁.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协同育人联盟的探索与思考--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校企协同育人联盟的实践为例[J].科教导刊,2014.107.

[8]严木林.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共享共赢模式的探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118-119.

[9]张艳英.厦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索[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41-45.

[10]高光照,曹露露,王晓凌,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机制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60-62.

[11]齐红军,王云波,郑江.铁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4(12):69-70.

[12]陈小军,李平,吴飞.多元主体视角下高职院校依存型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18-21.

[13]魏保立,李秀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 2013(8):125-125.

作者简介

徐博文,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