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信仰》书评

2016-04-07龚晓丽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

摘 要:民间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其内容与范围十分广阔,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一直是民俗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与探求的重要文化现象。虽然与五大宗教相比,民间信仰缺乏固定性、系统性及组织性,但其凭借自身所特有的功利性与乡土性等特点,数千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信仰,在当今社会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一书,通过具体的分类,从特征及信仰体系等方面对从古至今的民间信仰做了系统的阐述,对我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民间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征;功利性;功能

本书作者是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他曾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中国民间信仰》则是乌丙安诸多著作中,较为经典的一部,更是我国第一本全面论述民间信仰的专著。该书将中国庞杂的多神信仰分门别类,资料详实丰富,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民间信仰,认识中国的万神崇拜打开了方便之门。

民间信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学研究相关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在中国,相较于已成体系的五大宗教,民间信仰是一个分布及其广泛的信仰体系,有着数以亿计的民众基础,一直是民众信仰的主流。它没有香火旺盛的寺庙宫观,也没有定期正式的聚会朝拜、祈祷鸣钟,但却充斥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信仰的对象也极其广泛,有对为维护人类生命安全而奉献自己的创世神的崇拜,对为维护民族大义而奋不顾身的英雄祖先的崇拜,也有对掌管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神灵的崇拜,对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崇拜。这一信仰体系下的人们以家族、宗亲、村寨、乡里为根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以及信仰的多种方式和手段,过着他们丰富多彩,杂乱而又沉重的信仰生活。

面对这种庞杂的信仰体系,在细致的比较研究之后,乌丙安对中国的民间信仰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第一类,是处在蒙昧时期的人们,在对自身及自然界认识不清的情况下,认为自身接触到的的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从而形成的对自然力、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包括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及天象崇拜;对自然物的崇拜及动植物的崇拜等。第二类,是在人们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直接感官而产生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众多幻想物的崇拜,如对各种神灵、精灵、鬼怪的崇拜。第三类,是对被人们赋予超自然力或拥有超自然力的人的人物崇拜,如对神人、圣人、巫师等的崇拜。第四类,人们在赋予死去或者活着的人超自然力的同时,还把这种力量赋予了自然界中的诸多事物,使它们变成了人们崇拜的灵物、法器和咒语等,从而形成了人们对于幻想的超自然力的崇拜。人类知识的本质是对事物进行不断的分类,而在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又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乌丙安对民间信仰的分类,使我们对这个信仰体系的崇拜对象及具体的仪式都有了更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说到信仰,除了有民间信仰,与之同时我们还会想到宗教信仰这样一个方面,或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两者就类似于一种近亲关系,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混为一谈,至少在不久之前,我是有着这种想法。但从具体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二者之间还是有着很大区别。为了将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相区分,乌丙安开篇就列出了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诸多不同:民间信仰没有类似于教会的组织机构和需要严格遵守的戒律与教义;没有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没有相关的执事人员以及固定的活动场所;没有特定的法衣法器、仪仗仪礼;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哲学思想,同时其信仰者相对于宗教徒而言,没有那么高层次的自觉地宗教意识。在这众多的区别之中,没有具体的组织机构,在我看来应该是这两种信仰体系最本质的区别。涂尔干在对宗教进行的定义的时候曾提到:教会是除信仰与仪轨外,构成宗教的第二个要素,宗教观念与教会观念密不可分【1】。民間信仰则更多的是一种民众自发的相对自由的信仰形式,如被著者归到家神信仰一类的民间对灶神的信仰,在中华大地上,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祭灶习俗,但大多都是一家一户独自进行,不存在集体进行或者在固定场所并有专人组织的先例,至于教会、教团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与系统性的宗教相比,民间信仰显得无组织无纪律,但是中国的民间信仰空间是一个广阔无垠、上不莫测的自然宇宙和一个光怪陆离、奇异神秘的冥想世界,人们在这个体系中世代传承着万物有灵、万灵有神的信仰观念,传播着各种各样对多种神灵无限崇拜的行为方式,历经千年,直到今天。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各种宗教信仰相区别的诸多特点。

乌丙安将其概括为:一、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信仰对象的多样性,对神灵的多重崇拜,及对同一崇拜对象崇拜方式的多样性。二、多功利性。民间信仰中的诸神很大一部分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被崇拜,当人们对生活状况不满或者遭受厄运时,才会以类似于请客、贿赂的方式去寻求神灵的救助,,以求满足内心的愿望,急功近利与极端利己主义非常的明显。三、多神秘性。中国的民间信仰在信仰的方式与手段方式都弥漫着浓厚的巫术色彩,举行仪式的法器、念诵的咒语等对于常人而言,都是神秘莫测的,因此,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秘巫术”。

对于民间信仰的特点,乌丙安的结论仅是一家之言,对于其特点的研究也从未止步。地方性、民俗性、低层次性、功利性;群众性、多元性、功利性;自发性、民族性、草根性、任意性、顽强性、功利性【2】等等,都是学者们赋予民间信仰的特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功利性这一特点始终伴随着民间信仰。功利性在我的理解,就是极端利己,讲求实惠,追求实际所得的现实利益,希望崇拜的对象对自己的乞求有求必应,如果愿望达成就竭尽所能的酬谢神灵,这一特性主要是针对信徒信仰的目的性而言。还是以民间信仰中最为常见的灶神为例,北方汉族每年腊月二十三都有祭祀灶王爷的习俗,人们之所以要祭祀灶神,是因为传说中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灵,负责把一家一户一年以来的好坏如实的禀告给玉皇大帝。被他监督的人家,好的尽增阳寿,不好的大错减寿,小错致病。为了能得到灶王爷的好评,家家户户都会尽力的讨好巴结他。由此,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可见一般。另外,民间信仰的其他方面,如占卜风水、禁忌习俗、打卦算命等也都明显的反映了其功利性这一特征。

我觉得民间信仰这种功利性的形成,与它主要信徒的自身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民间,是相对于上层社会而言,那么民间信仰就是一种以底层民众为信仰主体的信仰体系。他们没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与政治诉求,追求的只不过是眼前的利益,他们关心的多是自己的身体及家人的平安,再多就是生活好一点,寿命长一点,身体健康、四季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些简单的愿望就是他们的毕生追求。但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即使是这些简单的愿望有的时候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因此,为了弥补人们内心的失望与无力,他们寄转而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为求绵延世系,人们供奉祖先神;为盼生儿育女,人们供奉送子观音;为求衣食无忧,人们供奉火神灶王爷;为财源广进,维持生计人们供奉财神爷。这种明确的目的性,使得民间信仰走上了功利性的道路。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思想闭塞的地区更为显著。

另外,在民间信仰所具备的众多“主流”的特性之外,历史悠久以及信仰的持久性也应该是民间信仰所具备的特性。从乌丙安对民间信仰的分类来看,在人类形成之初就有了对于自然力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其历史的悠久可见一斑。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信仰经过世代相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多神的崇拜虽有数量上的增减,却没有出现过历史的断层,民间信仰一直以一种鲜活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如祖先崇拜,数千年前帝王立庙祭祖,与今天人们家庙祭祖的场景相互印证,虽然在时间上跨越千年,但人们的信仰没变。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而这种功能也是文化现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重点在对民间信仰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具体的信仰形式进行细致的描述,虽未提及民间信仰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也应该看到民间信仰的功能。

首先,民间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同时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有精神寄托以及心灵慰藉,来维持人们心里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要经历天灾人祸和种种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不平,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人们需要有精神寄托以及心灵慰藉,民间信仰中的诸多神灵则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尽管他们不能满足一切世俗的愿望,但是他们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幻想的幸福。不致使人们因不满现实状况而仇视社会,因而也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

其次,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本身包含着善、忠、感恩的思想,它与宣扬孝道、仁义、和谐等观念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如民间供奉的关公,就蕴含着助人为本、惩恶扬善的正义观。

第三,民间信仰还具有凝聚思想,维系社会成员的功能。从民俗学的角度,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同时也维系着群体的文化心理。另外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仰仪式和对象都深入人心,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因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古今内外,国人最讲求的就是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与这种观念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民众的祖先崇拜,即使身处海外,那种对故土对宗族的眷恋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从未褪色。【3】

但是马克思主义教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列维斯特劳斯也告诉我们二元对立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文化的一种认知方式,因此,在看待民间信仰的功能时,我们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于人不利的一面。

与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一样,提到民间信仰,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它与封建迷信联系到一起。迷信在我的理解,指人们在信仰中迷失了方向,从而走向了与人们的预期相背离的一面,使人们失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在农村,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边远山村,利用巫术治病,最终伤人性命的事件屡见不鲜。另外,人们希望借助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改变命运、预测吉凶,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这种愿望在民间信仰中具体的表现为占卜、命相、巫术等具体形式,当人们对它们产生过度依赖时就会削弱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尽而拖后社会前进的步伐。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仰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在许多地方就出现了利用信仰者对神灵的虔诚敬重之心,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加重信仰者负担的现象。如大肆兴建祠堂、庙宇,为偶像重塑金身,大办神诞宴席,提高仪式的收费标准,盲目攀比活动规模等,使得原本只是精神层面自觉自愿的崇敬,戴上了沉重的经济枷锁【5】。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民间信仰本身有许多不可避免的负功能,但是其中满满的正能量才是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主要方面,因此,许多历史虚无主义者与极端主义者因民间信仰的负面影响而否定全部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民间信仰本就是良莠不齐的。无论人们的观念如何更新,社会如何进步,传承历史久远的民间信仰,都有它继续存在的社会基础。民间信仰,以超自然的力量影响和支配着中国最广泛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涉及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多民族人们的生活开了一扇窗。它理应成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而不是因被放大的负面影响遭到抛弃。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务印书馆,2011

[3]郑立勇.关于民间信仰特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4)32-34

[4]王明国.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6-9

[5]吴晓红.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功能及其构建[J].中国经验研究,2013,(2)

作者简介

龚晓丽(1989-),女,新疆省昌吉人,汉,在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民族与地缘政治。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