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光
2016-04-07女真
女真
每一个人的观影史
看完《老炮儿》,我在网上翻出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重温,接着又看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案》,再找出他导的《一一》。看《山河故人》之前,我把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翻出来,又新看了他的《二十四城记》《世界》《三峡好人》。作为一个没经受过学院正规电影史规训的普通观众,类似追根溯源的观影行为,一遍遍重复,最后完成了我一个人的观影史。
一个人的观影史,与在校学生的那种考试无关,与职称晋级等职业需要无关,也与为了积攒谈资的虚荣没有一毛钱关系。兴之所至,信马由缰。可以跟着院线的放映追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各种方式海淘。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影史,或者说在观影经历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电影史。爱看科幻还是恐怖电影,爱好功夫武打还是都市言情,偏向好莱坞还是欧洲文艺片,仔细想一想,真的跟电影正史没有关系,却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情爱好密不可分。
每一个人的观影史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把《列宁在1918》或者《卖花姑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看了一遍又一遍,能够背下台词动作,不是因为多么喜欢,而是实在没有别的电影可看,没有别的艺术样式可供欣赏,那样的年代,是悲哀的。
电影与流行语
《老炮儿》上映,“老炮儿”一词飞快流行,忽如一夜春风来,网络、微信、纸媒上,无论哪个行业的人与事,只要跟“老”沾边,一窝蜂用“老炮儿”来形容了。
“老炮儿”作为词汇流行,证明了《老炮儿》的商业成功,也再次验证了电影对时代语言的巨大影响力。电影是大众艺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消费之一。电影对大众文化的影响程度,在我们这个时代,要远远高于文学、戏剧、美术、摄影、音乐,因为电影综合了这些艺术门类——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都要有好的文学剧本,还要有好的美术、摄影、音乐,还要有契合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还要有走在时代前沿的声效剪辑技术,等等。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像电影这样最大限度地将艺术与技术充分融合在一起,对当下的社会文化产生极广泛的影响。
盘点近些年电影名变成流行语的现象,是一件趣事。“老炮儿”之前,还曾经有过“一个都不能少”“有话好好说”“滚蛋吧,肿瘤君”这类的电影名照搬,也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这样的仿句。能够变成时代流行语的,一定是那种戳中了时代泪点、勾起大众回忆或者集体憧憬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一旦走向公众,很快引起观众共鸣,迅速在大众文化中发酵,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很多年之后,这样的电影如果还能有人经常提起或者反复再看,那就是一不小心要成为经典了。
一个人,静静地看
喜欢一个人看。
封闭的空间,只有我自己。不再担心座位前面的话痨啰唆个不停,后面的孩子淘气拱你的椅子背,左邻右座嘎吱嘎吱嚼爆米花的声音让你耳朵崩溃。
这可能跟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有关。欧洲电影,法国的,或者类似法国的,慢节奏的情感片,譬如“蓝白红三部曲”那种。我愿意一个人与这样的电影相对。舒缓曲折的情节,油画质感的画面,细腻入微的表情,击穿心底的背景音乐。一个人,慢慢去读懂电影故事。法国人擅长阐释细腻的情感,从小说到电影,包括法语的音调,我虽不懂,却可以当音乐来听。
网络让我这样的观影爱好成为可能。不追新,在网上淘旧。豆瓣的点评可看可不看。在网上淘电影,像女人在街头小店淘衣裳,不必是人人知道仰慕的大品牌,自己喜欢、合口味的就好。有些电影,如陈年老酒,不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去观看价值。而外面影院中正在上映的好多片子,恰如流星,哪怕有很好的票房、口碑,也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如果看电影时可能痛哭、可能流泪,我更愿意一个人。
一个人看的电影一般不会是喜剧。那种可以笑出泪花的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面观看,三两好友,约个时间、地点,一个半小时,哈哈一乐,散场后找个地方撮一顿或者小酌。电影好坏不重要,为的是朋友之间的相聚。也很好。
但我更愿意一个人独处。漫漫长夜,四周一片漆黑。守着一部淘来的片子,走进另外一个世界。看电影跟读书一样。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那种大众化的阅读,而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的欣赏,是精读,反复咀嚼,常看常新。正如我读《红楼梦》。
朱丽叶·比诺什
因为朱丽叶·比诺什,我才知道自己也是追星的人。
初识,是在“蓝白红三部曲”之一的《蓝色情挑》。一个在车祸中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女人,面对横祸,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卖掉房子,搬到一栋没有孩子的公寓,让自己与世隔绝。即便如此,命运的残酷也没有放过她。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死去的丈夫原来另有所爱,而那个女人已经怀有身孕,马上就要做母亲。我被女演员脸上的深度绝望征服。那个女演员,就是朱丽叶·比诺什。一张纯净的、凛然的、丰富的脸。感叹她可以如此面对镜头表达女人的绝望。网上评价,她不是法国女演员中长相最美的,也不是法国女演员中出演电影数量最多的,但她是法国女演员中片酬最高的。贵的道理,也许正在于好?
自从《蓝色情挑》,我开始寻找一切她参演的电影。《英国病人》《布拉格之恋》《浓情巧克力》《新桥恋人》,等等。她所有的角色,几乎都是在阐示女人情感的多样性、可能性。让我形容她的表演,我认为两个字可以概括:玉、欲。她有一张极干净的法兰西女人的脸,经典的短发,高拔的鼻子,纯净幽深的眼神,无论单纯的凝视,还是不经意的一瞥,都在向世人展示女人的静与净。而在《烈焰情人》《情陷巴黎》一类影片中,她对女人欲望的展示,纵情忘我,表达了女性欲望的强烈、深度,但你却并不觉得放荡、脏污。玉与欲的纠结、缠绕、复杂,对人性深度的表达,正是她表演的出众之处。
朱丽叶·比诺什镜头之外的生活,同样传奇不羁。有过爱情,生了孩子,却不要婚姻。这样的女人,也许正是巴黎这座城市、法兰西这个国度的最好代言人。自由与浪漫,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对法国人、对巴黎为什么这样评价,那就先看看朱丽叶·比诺什的电影。endprint
关注朱丽叶·比诺什,以我这样的异文化背景观众而言,可能另有一份情愫在里面。同龄人,共同拥有双鱼座。她在法兰西,我在中国。在地球上,我们拥有共同的时间维度、性别维度,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可能。
人为什么要看电影?人想在电影中看到什么?电影对人的影响是什么?电影作为艺术,为我呈现的不仅是生活是什么样子,而且提醒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什么样子,这是我喜欢朱丽叶·比诺什的理由吗?
向电影致敬
大寒翌日,我在卢米埃影城看一部本地拍摄的尚未公映的小成本电影。电影故事有真实背景,讲述辽南乡村一个四十多年坚持放电影的老放映员的故事。看片其时,我脑子想到的却差不多都是另外一部电影——《天堂电影院》。
在我看过的电影中,我认为最充分表达了对电影敬意的,就是这部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这是一部有关成长和爱的电影。一个失去父亲的意大利顽皮少年,他酷爱电影,想尽办法讨好小镇电影院的放映员。小小年纪学会了放映,并在放映员不幸烧伤失明之后,担当了放映员的工作,因此可以帮助母亲养家糊口。电影是少年的他看世界的窗口,是他爱的启蒙,是他逃避世事残酷的后花园,甚至是他弥补父爱的现世天堂。这部明显受导演成长经历影响的电影,以意大利小镇三十多年的电影放映史和一个少年的成长史,为我们今天的观众展示了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对人的影响,电影在那一段历史中的文化地位,以及随着电视的兴起,电影作为一个艺术种类无可奈何的衰落。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上映后获得多种巨大荣誉,至今影响力不衰。
电影作为历史刚刚超过百年,与工业革命、与技术更新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短暂的萧条、不景气之后,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绽放,这大概是许多人不曾预料的。至少在中国,影城建得越来越高档,新建楼盘向郊区延伸到哪里,影城随后就跟到哪里。曾经被电视机吸引到客厅的大批观众,尤其年轻的观众,重新走进影院。电影票房节节飙升,投资客和产业资本关注青睐、加大投入,助推电影产业日益繁荣。
电影业浴火重生。与技术更新有关,比如电视剧不可能具备电影的3D观影效果;也与空间有关,电影院空间的公共性,比客厅更具有社交意义,更有参与社会的归属感;是否也与电影审查尺度比电视剧更为宽松有关?还有时间问题,90分钟的标准电影时间,也比可以随意拉长的电视剧更为精炼,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意大利人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多部优秀电影,如果有机会采访他对于电影的想法,我最想问的是:您当年导演《天堂电影院》,既是在向电影致敬,也有点给电影唱挽歌的意味,那么,现在,对电影的未来,您怎么看?
将来我们如何观看
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观看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关于电影的观感,始于口口相传,然后是影评家的报刊专业评论,再然后是互联网的各种跟帖,最近几年,出现了可以一边观影一边发表看法的弹幕影评。弹幕让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表达对影片的看法,面对电脑屏幕,说心里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由于技术的更加进步,未来的观众,不但可以随时发表观影想法,而且可以参与电影的过程。或者换一种说法,同样一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可以在观影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故事走向,因而一部电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一部电影可以看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结局。这就是VR电影。VR,英文Virtual Reality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虚拟现实”的意思。
拜托技术进步,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人可能这样观看影像:你在自己家的某处坐好,用手机选定一部想看的电影,戴上VR眼镜,你就进入了一个现代的虚拟场景,你甚至可以邀请你喜欢的人一起来进入这个虚拟的场景,可以和大白鲨一起游在海底,可以与蜻蜓、蝴蝶一起在空中蹁跹。
也就是说,人类未来的观看,不仅仅是被动地观看,而是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观看者有更多的选择权。
按照VR行业一位资深从业者的说法,VR电影可能并不只是一个类似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这样一个技术意义上的进步,它更大的可能是一个艺术种类的跃进,就像当初绘画变成雕塑,或者摄影转化为电影这样的跃进。
艺术种类的增加,是维度的拓展。绘画变成雕塑,是二维到三维的更迭;摄影到电影,影像从静止到运动,多了时间的维度;VR电影是在传统电影中又增加了空间维度——如果说传统的电影是线性结构,只有一个故事的发展方向,而VR电影则是一棵大树,从一个主干出发,故事的走向,可以生出无数的枝干,选择权在观众自己。故事走向哪里,完全由观众自己做主。
面对这样的信息,我多次自问:这样的观看,我们看的还是电影吗?在电影之上,真的会有另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即将诞生?
能给我答案的,唯有时间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