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水必先治汾

2016-04-07本刊编辑部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汾河母亲河长廊

本刊编辑部

治水必先治汾

本刊编辑部

翻开山西地方史志,有很多诗词记录着汾河的美景。唐代诗人李白借汾河抒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元代文学家王恽描述汾河美景“云林淡高秋,半岭翻晴露。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更有现代诗人乔羽为山西电影谱写了著名的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可以说,走近汾河,就走进了历史与现实;走进了汾河,就能看到三晋大地繁荣兴衰的点点滴滴。

然而,曾有一段时期,汾河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特别是两岸矿产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水量日趋减少,不少支流和名泉断流,水质越来越差,“臭气熏天”甚至成了汾河在人们口中的“代名词”和“口头禅”。

汾河出问题了,赶紧行动起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四次大规模的治汾行动,但流域生态环境仍未根本性好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母亲河已经付出了很多,透支了很多。

治短必治水,治水必治汾。只有通过流域的生态治理,使其恢复自然净化循环能力,才能实现“治表”到“治本”、“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有可能使泉水重新奔涌、河水重新哗啦啦,才能重现“素汾千载傍吾家,常忆衡门对浣纱”的美景,才能让汾河建设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绿水青山、人水和谐的“宜居长廊”和资源集约、绿色发展的“富民长廊”。

汾河,对于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来说,是孕育历史和养育儿女的母亲河,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治汾行动,不仅仅是治理生态环境,也是人类反思、反问、反省的过程,更是拯救人类自身生存生活环境的必须路径和办法。

希望能够早日看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汾河美景,早日高声唱起“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浓浓乡音。

猜你喜欢

汾河母亲河长廊
母亲河、忆江南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汾河水韵
母亲河情缘
我爱你母亲河
漫画长廊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漫画长廊
浅谈汾河管理工作中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