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宏大实践

2016-04-07杜向润张建龙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汾河植被流域

杜向润,张建龙

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宏大实践

杜向润,张建龙

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39471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流域范围涉及9市51县,干流全长716km,自北向南纵贯6市27县。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汾河孕育了三晋文明,承载了三晋悠久历史,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山西儿女。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流域内用水量持续增加,加之煤炭开采、植被退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解决汾河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省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治理。2008年以来实施的“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实施了调引客水、污染防治、源头及干流两侧污染企业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流域地下水位持续回升。但流域生态环境仍未根本性好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一是水资源过度开发;二是地下水位回升速度不快、幅度有限;三是泉域内岩溶水超采,重点保护区内仍有煤矿开采活动;四是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削弱对地下水的补给;五是高郁闭度的森林植被面积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大部分一级支流断流;六是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面源污染不断加剧,部分支流河床内垃圾倾倒严重,地下水质日益恶化。上述问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特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方略。

针对汾河流域出现的生态问题,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多次现场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启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重大战略工程,要求通过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修复为主,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用工程措施促进自然修复,用人工修复促进大自然进入良性循环,把“海绵城市”延伸到“海绵流域”,使汾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2015年4月初,由山西省水利厅牵头,会同省直各相关单位部门编制完成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7月通过山西省委、省政府审议并印发。11月,水利部安排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30多位院士、专家对编制完成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组织审查,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建议适当修改完善后抓紧报批。2016年4月8日,水利部和山西省政府联合批复《规划》,要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按照部省联合批复的《规划》,本着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修复汾河流域生态的目标,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主要采取六项措施:

一是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通过科学配置水土资源,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依托已建成的万家寨引黄、禹门口提水、和川引沁入汾,以及正在建设的山西大水网中部引黄和东山供水工程,实施“五水济汾”,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在汾河干流及两侧低洼地带,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蓄水工程,恢复水域湿地,重建流域水系,加大地下水的补给力度。四是依法划定汾河及9大支流源头保护区,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增加溪流,兴水增绿。五是严格控制流域内地下水开采,依法关停泉域重点保护区和汾河9大支流河源保护区内的煤矿,强化8个岩溶大泉泉域和地下水系的保护。六是在山丘区大力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平川区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对太原城区10条汾河支流全面治理,拦截污水,强化处理,实现污水资源化。上述治汾六策实施后,预计汾河流域将发生以下变化:

一是地下水位有效回升。通过关井压采每年减少4.6亿m3开采量,通过水系重建每年增加2.2亿m3的地下水补给量,全流域地下水储量每年可净增加6.8亿m3,10年时间预计水位上升50m以上、储量净增68亿左右。地下水位恢复后,大自然赐予山西人民的汾河流域地质构造优势将再度彰显,8个岩溶大泉可重现昔日风采。

二是植被面积大幅增加后,洪水减少,山间溪流增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到30%后,地表常年溪流将大幅增加,预计每66.67万hm2高郁闭度林地可增加1亿m3水量。伴随而至的是洪水及水土流失的减少,以此来改变历史时期延续至今的“上游沟道不断发育、下游河道不断抬高”生态问题。

三是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影响汾河水质的主要是太原市的9条河流和太榆退水渠,污染水排放量占全流域的63%。实施治理后,将有效改变河流水体的水质,汾河太原段以下的劣Ⅴ类水质有望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

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在15年左右或更长一段时期的治理下,努力实现汾河流域由“治表”到“治本”,变“输血”为“造血”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汾河流域水资源透支的问题,解决流域内目前存在的地下水严重下降、水质严重污染、植被破坏导致的降水不产流和地下水系严重破坏的“流域之殇”,使流域地下水位大幅回升,流域内山泉重新奔涌,重现汾河流域山水相依、溪水长流、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湖光山色的田园风光,使汾河重现碧波荡漾、鱼鸟翱翔的大河风光,努力将汾河沿线建设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绿水青山、人水和谐的“宜居长廊”和资源集约、绿色发展的“富民长廊”。

猜你喜欢

汾河植被流域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压油沟小流域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汾河水韵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