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儿童教育初探
2016-04-07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 文 航(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儿童教育初探
□ 文 航(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一、美术馆的儿童观众
美术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服务于社会、向广大的教育对象传播“正能量”,是美术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从“重物”“重展”转向“重教”,是当代美术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美术馆公共教育对象中,儿童观众是其中最特殊也是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分。美术馆是提高儿童文化素养的重要教育阵地,它提供的与艺术品或是艺术家面对面的教育活动、结合艺术实践的亲子活动、美术讲座和鉴赏教学等,都对儿童美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学校教育不同,美术馆不设门槛,没有“固定答案”,注重感受、体验。儿童观众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儿童观众心理,积极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批评式欣赏,才能行之有效。
儿童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是求知欲,他们天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第一次见到的事物都感到非常新鲜,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途径。按照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的科学研究,儿童在成长中有两大特质,即“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前者是指孩子发展的某个阶段会产生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学习动力,对感兴趣的事物欲罢不能;后者是儿童天生的优势,靠这种无意识的心智和环境的营造,他们尽情地吸收对他们有益的“知识营养”。在美术馆儿童当代艺术教育中应当利用这两大特质,以激发和引导为主,避免得不偿失的干涉和灌输。
儿童对艺术的自发性认识也是美术馆儿童观众的普遍特点。儿童比成人更具有对独特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理解。正如康定斯基所认为的那样,从儿童情感深处涌出的创造性远比艺术家的创造性更优秀。儿童的艺术自发性从何而来呢?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中提及,每个儿童先天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心理,这是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艺术家和儿童都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儿童一旦迷上艺术,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就可以完全进入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或是欣赏的激情里。
根据儿童观众的这些成长特点,求知欲、想象力和自发性心理,有效地引导儿童观众去理解当代艺术,美术馆的教育人员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观众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儿童观众的情绪、情感等深层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二、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儿童教育现状
当代艺术对于儿童观众而言,如果不加筛选和梳理就盲目用于美术教育,不研究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些都对儿童的艺术教育没有任何益处,甚至会起到负面效果。
当我们带着孩子走进美术馆时,就会发现一切和我们小时候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传统的材料和创作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新奇的材料、不走常规的形式、出乎意料的造型与色彩,一波一波刷新着我们的视觉体验。要不要让孩子欣赏它们?如何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它们?当代艺术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吗?问题接踵而来。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形态、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就像各个时代的艺术是其相对文化和时间段的产物。我们脱离不了社会,这个波德所描述的“景观社会”。美术馆公共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操、滋养人的精神的一种特殊的教育。针对儿童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就是在美术馆的艺术殿堂里培养他们探索陌生事物、表达自我和审美感知的能力。
当代艺术创作特点和儿童游戏神奇地吻合,都是一种起源于自发冲动的本体活动,都是重在过程的无功利活动,都是需要高度发挥创造力的活动,都是寻求身心愉悦的自由活动。这也使儿童更能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当代艺术的魅力。这使得当代艺术融入美术馆儿童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创作理念、表现技法和媒材都在不断变化,针对儿童的当代艺术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
儿童对事物的非理性和直觉性的表达与当代艺术许多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当代艺术家徐冰指出,真正的当代艺术和孩子们原发的艺术创造是有关系的,是朴实的,因为涉世不深的孩子没有牢固的文化观点,更容易接受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重融合开放、宽容、大胆的自由精神和儿童的天性是极其吻合的,儿童艺术教育需要这种自由精神,这也是美术馆的儿童当代艺术教育大有文章可做的原因之一。当然不是所有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可以拿来开展儿童艺术教育,应当首先有选择地为我们所用。
三、为儿童搭建通往当代艺术的桥梁
儿童观众走入美术馆,他们不是学习,更不是考试,而应该是感受。步入美术馆的大门,应该有一份美好的感悟融入内心。由此而言,美术馆的儿童当代艺术教育不是靠说教,而是给孩子们提供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世界的体验。艺术作品是会说话的,是一个独特而完整的生命体,只要学会“观看之道”,就可以和它们对话、交流。
“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这种观看不是被动的、单向的,观看是一种比语言来的更直接纯粹的视觉交互,用语言来进行视觉教学不如观看的效果更强,语言的讲述要让位给以积极的视觉观察和分析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观看的同时我们只能引导不能主导,这是美术馆艺术教育的要点。要尊重儿童观众的选择权,灌输和强制会适得其反。孩子们可以任意表达而不会顾虑被“责罚”,因为在美术馆里的观看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目光和思想。
因此美术馆教育人员在面对儿童观众时,不应传达“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观念,而是对儿童进行视觉和思路的引导,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对于初次接触当代艺术的小朋友而言,这些作品可能是很陌生的,因此美术馆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在儿童和当代艺术之间建立联系。这就需要借助儿童的已有经验,因此要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开始。比如询问儿童“你觉得这个装置像什么?”“你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东西?”等简单的问题,吸引他们进入情境,了解当代艺术作品的主题。在儿童获得对美术馆和当代作品的基本认知后,教育人员可以进一步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和分析,比如带领小朋友观察当代艺术中的细部特征——颜色、线条、形状、空间构图、比例等要素。在观察分析阶段结束后,教育人员还可以继续引导儿童进行简单推理,鼓励他们进行稍有深度的思考,理解作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艺术在传达广泛的智力概念上有很大的潜力:艺术性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思维活动。加德纳划分出人类的八大智能,根据不同个体的智能优势不同,要有所选择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儿童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美术馆当代艺术教育,评估每个儿童观众的优势,结合他们的优势智能,去策划不同的教育方案,通过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和感知,不断锤炼和增强可能困扰他们的领域的智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小观众走近当代艺术。面对儿童观众,美术馆的教员们要尽量摆脱枯燥的标签介绍或是传统的语音导览模式,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用一些引导性问题促使儿童观众主动地观看、发现和思考。这些能力的培养会激活他们潜在的各类智能,从而达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
美国教育学家汤姆·安德森在《为生活而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经验的浓缩提炼。其中存在的共性会激发我们的感受,形成某种情节,新奇和差异部分会激起我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特别是当代艺术能够映射我们的生活,它植入的一些观念是对生活有引领作用的。通过思考当代艺术能够潜移默化地来思考生活与文化,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并通过研究它们而获得对个人和社会意义的批判性反思。安德森的理论对艺术和视觉文化带有批判性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当引导孩子们进行批判性探索时,鼓励孩子们通过批判性地或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赏析,获得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有主见地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生硬的的被动接受。这种方式的教学使他们不仅可以探究和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观点,也可探究和了解他人的感受和观点,也就是说,批判性认知促进个人反思。因此我们在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教育中需要积极地运用这种能开拓脑力的探索策略,把儿童观众引入主动的探究式和体验式并重的美术馆教育之中。
当代艺术如何去“看”是关键。当代艺术传达的信息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欣赏当代艺术我们不需要太多专门的艺术史知识,需要的是基本的常识以及能观察细节的敏锐眼光。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这种方法,让儿童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获益。鼓励儿童观众积极地独立审视,感觉是关键,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作品的内容上。先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感觉能力建立自信,之后才是文化的思考。这是一种从高高在上的“教育”到自下而上的“学习”的转变,也意味着儿童“观看之道”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1.引导儿童与当代艺术品对话
关注当代艺术品之间的文本对话是一个奇妙的学习过程。同一个展厅之中的当代艺术品,虽然主题、形式等有所不同,但是同一个空间领域就会产生“文本的故事性”,在观看中他们之间会产生有趣的联系,或是彼此对立,或是和谐,也许是上下文的关系。链接它们需要孩子们的想象力、知识和视觉经验。这是基于“视觉思维策略方法”的一种主张,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和思考,从中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教育人员会让孩子们欣赏一幅当代艺术作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不同感受,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样形成活泼的学习氛围。当讨论结束,教育人员会进一步给孩子们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用这些问题引导他们继续联想和深入思考。这种以观看和思考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将参与者的思维过程建立在自身兴趣之上,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这里同时也有“交联教学”这一理念发挥着作用。训练有素的教员可利用沟通的技巧,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以揭示物品的深层涵义,并激发他们丰富多元的解读。我们与面前的艺术一同“在场”,这激活了小观众的探求、好奇心与怀疑的求知程序。当他们与当代艺术“对话”时,仿佛是获邀用想象和理解进入一个不曾经历,但可通过艺术表现来感知的空间。
2.培养批评型小观众
殷双喜曾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少年儿童美术大展”研讨发言中提出,当下的美术教育一般不注重对儿童批判眼光的培养,而当代艺术在这方面很有优势,特别是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
美术馆中的儿童当代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重点应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教与学,需要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这与被动接受来自权威的知识相反,它培养学生对深层的、智力的、情感的、以技能为本的、表达性的知识、能力和感知的获取。因此培养批评型小观众要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一、对话和合作探索,引导小观众围绕话题进行实质性的交谈,培养自我表达能力。二、引导孩子们对艺术和其背景批评性分析。三、鼓励孩子们主动组成团体对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背景展开研究。
这样做是为了让小观众深入地、有意义地体验当代艺术家的想法、情感和采用的形式,以促使他们创造性的表达,并教会他们从当代艺术中理解当代社会,意识到相互依存的重要,从而搭建一个从感觉到分享的通道。质疑和批评是一种驱动力,儿童特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一连串关于内容、形式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对于人生这样的大问题激发出一定的洞察力,培养面对复杂事物的积极的解决方式。
结语
美术馆的儿童当代艺术教育是一个新领域,还需要不断地尝试、研究和摸索。美术馆针对儿童观众的当代艺术教育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表达内心的渠道。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对艺术产生永久的兴趣,甚至萌生创作的欲望。在美术馆这个空间让孩子们开心地玩起当代艺术吧!他们是当代艺术滋生的未来土壤。对美术馆公共教育人员来说,根据当代艺术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儿童的成长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儿童教育,也就是培养当代艺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