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推进路径探析——基于厦门市的研究*
2016-04-07巨东红
巨东红
(集美大学 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推进路径探析
——基于厦门市的研究*
巨东红
(集美大学 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随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政府逐渐将公共服务的具体传递功能剥离,转而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等方式,继续承担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首要责任。厦门市青少年服务开展早,起点高,团委、社区居委会和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负责服务传递的主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规划,以及整合、有效的运行机制的支撑;形成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着特定的原因,通过对问题及其成因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探索出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以便一方面通过专业服务满足厦门市青少年的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问题;推进路径;合作治理
一、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1]2003年上海市以闲散青少年、吸毒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由政府购买服务,开始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本土化、职业化的探索。2006年初,深圳市团委在“政府推动、社团领导、社会共建”的联动机制构想下,在盐田区、龙岗区的五个社区开展“青年社工服务站”的试点工作。[2]2007年,深圳市出台1+7文件,为深圳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包括《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购买服务的方式和工作流程,规范了项目遴选、资金管理、跟踪监督、绩效评估、检查验收等环节的操作方式,确保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有序进行。香港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福利,也有部分疏导青少年过剩精力方面的内容。进入7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和个人发展逐步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因而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等社会化工作范式开始兴起。上世纪90年代至今,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拓展,青少年的特别需要开始引起服务机构的重视并成为青少年工作的重点。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以青少年为本,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全力支持,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社工服务。[3]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协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培养公民责任感,贡献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厦门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团市委在青少年维权、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和弱势青少年群体保护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开通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维护服务队。2009年,社会工作者在厦门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开展“凤凰花助飞”体验营和成长营活动,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特殊困难处境的青少年,进行社工+志愿者的服务路径探索;2012年开始,厦门市民政部门开始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随迁子女、孤儿和流浪儿童,社区居委会的社工则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厦门市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已经开展,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规划和运行机制的支撑。为了探索符合厦门实际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规范化发展的路径,满足厦门市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2014年11月,课题组采用配额抽样方法,抽取30位青少年事务社工和3位购买方人员进行访谈,对6个社区居民(包括服务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状况、问题及其成因。
二、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状况及问题
1.社会工作者数量居福建省前列,但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分布较为分散,绝对数量较少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的人员,顾名思义,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便是把儿童和青少年当作服务对象的工作者。[4]200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开始推行。此后,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狭义上指通过该考试的人员,广义上包括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人员;在社会工作部门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工作要求的人员。截止2014年,厦门市社会工作者达2069人,占福建省社会工作者的42%(见表1)。
表1 福建省、厦门市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数据来源:厦门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主要分布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社区居委会。厦门市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为35个,工作人员的80%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学生或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者;社区居委会对从事青少年服务的工作人员没有职业水平、专业学位等方面的要求,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少。总体而言,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分布较为分散,绝对数量较少。
2.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对服务的价值和意义认同感较高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的服务,对青少年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意义。通过预防性、发展性和治疗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救助和帮助处于特殊困难处境的青少年。
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厦门市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对工作的意义认同感较高,普遍认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比较有意义。问卷调查中,25.9%的受访社工认为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非常有”价值和意义,66.7%选择“比较有”,7.4%选择“一般”。社工认为其从事工作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帮助,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养成有积极作用;二是挖掘青少年潜能,培育青少年助人自助;三是通过服务开展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四是促进社会进步。
3.社工对薪酬和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低,对未来信心不足
薪酬和福利待遇问题是困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社区居委会的青少年事务工作者收入的区域差距较大,但平均水平均未达到厦门市社会平均工资4655元。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薪酬调查表明,44.4%的社工月收入在2500——3000元,29.6%在3000——3500元,14.9%在3500元以上,11.1%在2000——2500元,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费用,但因可支配货币收入少,63%的社工对薪酬、福利的评价为“中下等”,18.5%认为收入水平为“下等”,相对于付出,社工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较低,选择“很满意”的为0,比较满意的占7.4%,很不满意的也占7.4%。薪酬低成为社工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受访社工中,择业动机前三位的因素是兴趣(77.8%),社会责任(44.4%)和谋生(18.5%),青少年社工机构的社工90%以上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作专业毕业生或已经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出于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兴趣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入到社工队伍中,但由于薪酬福利状况、个人发展规划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社工职业迁移的意愿较高,而做职业长远规划的较少。调查中,将社会工作作为终生事业的仅占受访者的3.7%,55.6%表示“说不准”,表明对未来信心不足(见图1)。
图2 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年限的看法
4.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队伍年轻化,人员的实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年轻化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突出特征。社区居委会中负责青少年事务的一般为年轻人,社工服务机构的社工年龄均在30岁以下。年轻化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缩短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便于工作的开展;二是年轻的社工在工作中带入新技术、新思维,富有活力和创新性;三是敢于试错,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但是,年轻化也带来服务购买方对社工的信任问题,实务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资源联系能力有待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厦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技能理论教育不少,缺乏的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服务目标的能力。在访谈中,青少年事务社工认为亟待提升的是实务技能,而项目购买方对社工的认可度主要来自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成效。青少年事务社工还需要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学校、社区、项目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协调,整合服务对象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沟通能力和资源联系能力成为社工服务开展的基础,是服务成效的影响因素。受访社工认为这两个方面能力很重要,良好的沟通便于项目开展,得到社区、服务对象的支持;资源整合能力较为困难,现实中面临个人能力有限、社会可整合资源有限的双重困境,期待在宏观层面建立服务资源库,社工整合资源能力提升才能落实。社工督导Z来自台湾,他在督导中说到:“在大陆做社工不容易,在台湾,如我所在的台中市,有一本社会工作者可以获取资源的小册子,各个机构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都在其中,经过评估确定服务对象及其所需服务后,社工就可以联系相关资源提供服务或转介,而大陆缺乏服务体系,年轻的社工很难联系到所需资源。”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状况及问题
1.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以青少年需求为本,专业性较强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的主要有人本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尊重青少年的权利和独特性,认为青少年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实现;功能主义取向强调青少年对社会的归属及发展的共性,强调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适应,发挥青少年社会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厦门市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结合两种取向,但更为关注青少年需求。在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展之前,我国以政府主导,以儿童青年组织为依托开展青少年服务。青年组织有4种类型,除非法青年组织(如非法传销组织)外,合法的青年组织有三种类型:“一是存在于全国范围的大型青年组织。它是代表各方面青年利益的青年组织,具有代表的综合性。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全国性的青年组织;二是存在于学校系统的学生组织。由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会或类似的团体联合组成的学联组织,具有代表的典型性,即代表青年中最典型的成员——学生;三是存在于社会基层的社团组织。如学生史学社、社区青年工作者协会等,它的特点是能代表各方面青年具体的、多方面的需要”。[1](P139-140)地处厦门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均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办之前,高校与团委、社区、中小学合作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实践已开展。当前,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主要由团委及下属机构、社区居委会、学校和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开展,2005年以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基金会专项服务”等新方式,服务内容涵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寄养儿童青少年和流浪青少年服务、社区青少年全面发展服务等(见表2)。
2.青少年社工服务面向全体青少年,服务人群广,参与居民多,与团委和居委会开展的工作区分度不显著,部分服务受到质疑
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补救性工作,主要针对问题青少年或处于特殊困难处境的青少年开展服务,偏重治疗性;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更多地带有“发展性”眼光和“预防性”色彩。[1](P10)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既有治疗性工作,又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工作;面向的人群不仅有户籍青少年,还有居住在厦门的随迁子女;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以青少年服务对象为切入点,服务人群广,居民参与的主动性较高。但一些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因为与传统的团委、社区居委会开展的服务区分度不高,服务对象改变不明显,因此部分服务受到项目购买方的质疑,质疑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购买服务必要性的质疑,二是对服务成效的质疑。
表2 厦门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项目汇总表
3.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经历了从不了解到希望有长期服务的转变,但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确切,混淆社会工作服务与志愿服务
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服务经历了从不了解到希望社工提供长期服务的转变。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开展前,有39%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社会工作服务,52.4%通过“朋友、同学、老师”宣传了解社工,通过“电视、报纸”了解的占28.6%,通过“影视剧作”了解的占11.9%,还有7.1%在项目开展前接受过社工帮助。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开展后,有52.4%的受访者认为“社工这份职业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支持”,26.2%认为社会“比较认可支持”;问及“您觉得社工在现在社会中有存在的必要吗”,81%的受访者觉得“有必要,能够为自己或他人提供帮助”,16.7%认为“可有可无,社工的作用不大”,与此相应,81%受访者希望社工提供的帮助是“长期性”的,16.7%希望社工提供的帮助是“一次性”的。
在服务需求方面,“心理辅导”和“不良行为矫治”的需求最大,4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或身边的朋友需要这两个方面的服务;其后依次为“人际交往指导”(45.2%),“权益维护指导”(42.9%)和“法律咨询”(31%);在服务的场所和方式方面,59.5%的受访者希望在社工工作站接受服务,其后依次为“学校场所”(52.4%)、“家里”(40.5%),“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33.3%)和“电话服务”(31%)。
在对社会工作者的期待中,服务对象最注重的社工特质是“热心”,有78%的受访者选择“希望向你提供帮助或服务的人具备热心的条件”,此外,受访者希望社工“具备专业的条件”(68.3%),对于“年龄相近的条件”(19.5%)和“无偿服务的条件”(19.5%)受访者并不太看重,甚至问及“如果社工服务需要您或您的家长付费您还要这种服务吗”,45.2%的受访者选择“要”。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接受度虽然有提高,但混淆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亟待提高(见图3)。
图3 民众对社工的认知度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尚未理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治国思路,并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做了全面的阐述,包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方面。社会治理是多方的共同治理,它强调协商、共识的达成,强调相关各方的平等参与而不是权力的行使或强制。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社分离”和“政事分离”的步伐大大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开始外包,政府购买服务将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一种基本方式。我国社会福利原来是政府单方面输出的,现在和将来则转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输出:“当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处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的阶段。”[5]“强社会”改变了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在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政府由社会福利的直接提供者、服务生产者转变为社会福利的间接提供者和服务管理者、协调者,通过提供资金和制定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为公众服务。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对如何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出现“社会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机构与街(镇)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仍含糊不清,基层组织的角色职责没有明确、功能基本缺失;基层政府组织与社会服务组织关系疏离,政府与社会工作者是行政体系下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基层政府组织中被多头领导和管理”等问题。[6]学者还提出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契约关系中,“社会工作承运”面临着“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合谋”、“阴谋”等四种博弈困境,从而造成社会工作服务“商品化”与恶性竞争,社会工作者“苦力化”和服务“工具化”,社会工作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社会工作项目竞标陋习与政府寻租等不良表现。[7]厦门市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也存在政府购买方与服务提供方在伦理上的冲突,对服务产生分歧等问题,政府职能如何切实转变、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2.社会工作在我国是新兴职业,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未建立
2003年,上海市遵循“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社会工作在上海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起点。2007年以来,各地结合地方实际,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社会工作服务的机制,在理论和实务上获得了有益经验,但总体而言,科学的职业评价、项目评估体系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行机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政府购买行为内部化,社会组织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购买标准不够清晰,政府责任较为模糊;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谈判能力,购买成为单向度行为;购买程序规范程度较低、合作过程随意性较大等现象较为普遍”。[8]
厦门市湖里区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社会工作服务开始于社区,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在福建省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为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市委办、市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厦委办发〔2012〕36号),文件第六款提出“积极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容有“加大培育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力度”和“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但监督管理的配套工作细则尚未出台。为适应社会工作发展需要,2014年,厦门市民政局发布了《厦门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期评估指标(试行)》和《厦门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终期评估指标(试行)》,目前处于试行阶段,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实践检验。
3.社工机构能力体系建设、社工服务认同度的提高难以一蹴而就
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和职业,其产生、成长到成熟有其内在规律,是一个渐进过程。“目前,全国已经掀起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浪潮,政府服务采购引来了‘大提速’”,[9]因此,出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与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高涨的政府期待与社工服务社会认同度、社工自身职业认同度的矛盾。
能力体系是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力不足成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扼喉之痛和持续发展的短板”。[10]曾维和提出,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服务的能力体系由“三大能力维度”和“九大子能力”构成。三大能力维度体现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种能力面向:(1)责任承担能力。是对社会组织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基本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独立运作能力、流程规范化能力和筹集资金能力三大子能力;(2)服务提供能力。是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项目后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设备完善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大子能力;(3)信誉维护能力。这指的是社会组织维护社会诚信、取得社会公众和被服务对象信任,塑造良好形象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能力、品牌效应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11]能力体系构建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而社工年轻化、工作经验少、社会资源有限等现实困境限制了机构及个人的能力发展。近年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为潮流,教师在教学与实践的冲突中挣扎,筹集资金、机构管理能力不足,难以快速提升承接服务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青少年服务主要由家庭、学校承担,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教养子女的功能弱化,但许多家庭不愿意接受外来的服务,对服务的接受度较低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低、社会地位难以达到期望值、薪酬福利水平较低、专业督导匮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社工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使得社工队伍建设面临人才流失、职业枯竭等难题,而社工机构能力体系建设、社工服务的社会认同度的提高需要时间,难以在短期内解决难题,走出困境。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规范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厦门市可以在合作治理的框架下,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规范化发展。
(一)理顺政府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关系,整合资源,形成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合力
1.充分认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青少年社会工作带动其他系统社会工作的发展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最大的青少年组织,是中国青年的先锋队,也是服务青年的资源枢纽。“在青少年社会福利方面,它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处理青年事务”。[1](P121)共青团系统在各级政府组织中和职能部门中都设有相关的下属基层组织,组织系统较为严密,便于整合资源,落实青少年福利服务事项。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中,民政部牵头负责和综合协调,共青团则是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核心。2014年8月,在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指出,要深刻认识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对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强调,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率先推进,对加快其他系统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当前,一方面,要将青少年社会工作融入整体社会工作发展大局,切实遵循社会工作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共性要求,贯彻落实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个性要求,立足青少年事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青少年社会工作政策制度,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完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为国家整体社会工作发展提供经验、奠定基础。[12]
2.整合资源,发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形成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合力
厦门市现有青少年服务分属多部门,服务内容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内容重合度高,造成资源浪费,多部门管理也不利于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以湖里区某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为例,社区青少年服务由文化建设、未成年人服务、志愿服务等项目构成。文化建设特别是科普建设由科技局负责考核和出资,未成年人服务由文明办负责,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两项均纳入社区千分制考核,民政局和街道出资购买的社区青少年全面发展服务由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服务内容涵盖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志愿服务、特殊处境青少年服务等。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政府、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较为混乱,工作职责不明确,团委的地位被边缘化。基于此,应明确团委在青少年事务处理中的引领作用,政府是资金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社区居委会提供服务平台,是服务的合作者,社会工作机构是服务供给者,团委在其中是政策影响者和服务协调者,引导社会力量出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整合资源,形成团委、社区居委会和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合力。由于民政部门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负责部门,团委应主动与民政部门建立互动联动机制,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使用、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共青团积极参与制度建设,规范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青少年的能力
制度建设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制度化发展的基础。共青团要参与制度建设,推动立法,为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体系提供政策建议和资讯,规范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从当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实践看,两个方面的保障需求较为迫切。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制度保障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开展至今,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购买形式有岗位购买制和项目购买制两种。岗位购买制是政府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和社区购买社工岗位,社工机构派出社工进驻服务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购买制是政府为需要服务的群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服务对象为本,社工机构按照实际安排社工及相关人员开展服务,以服务目的和目标的达成作为成效评估基础。无论是岗位购买还是项目购买,政府都是出资主体,由于政府财政预算制度没有经验,按照购买一般公共服务的程序和方法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套用招标、竞投、财政拨款和监管制度,与社会工作服务特征和规律格格不入;此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政府购买的依赖性较强,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而政府购买服务的随意性、阶段性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和社工个人发展带来困扰。因此,制度建设中,一方面需要规定社会工作服务的程序合法、规范,尤其是规范社会工作服务购买的实施步骤和评估体系,限制政府购买服务的随意性、自由裁量权,保证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合理性和公正性。通过制定政策与出台文件,成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机构或委托机构管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引导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国家社会福利体系,保障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并构建良好的政社关系,形成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共建共享的格局。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机制保障
机制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宫浦光指出,青少年社会工作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明确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方向。关键要把握“三方面特性”和“三方面要求”,“三方面特性”即引导性、服务性、优先性,“三方面要求”即人本化、专业化、系统化。二是要落实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任务。要按照《意见》要求,重点落实好壮大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深化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这三方面任务。三是要加大青少年社会工作保障力度。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机制保障是重点,除资金保障机制、服务运作机制外,人才激励机制是保障的关键。激励机制是为满足个人需求,达到行为动机预期,从而保持行为。社会工作是“心灵感动心灵,生命影响生命”的服务,社会工作者是服务的策划者、执行者,资源联系者,是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基础。针对社会工作者的激励,一方面要改善其福利待遇、提高经济收入,加大奖励力度,社会工作者群体的基本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甚至应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强职业价值感;另一方面需要专业督导和职业发展规划,通过督导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职业发展规划,明确社工未来的发展方向,打造顺畅的上升通道,以留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开展两岸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台湾经验,加强社工机构能力建设和专业认同感
1.加强两岸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岸青少年融合
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需要国际和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随着两岸经贸、文化交往的增加,厦门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凸显。厦门市团委、海峡青年发展基金会与台湾已有文化、艺术、青年发展方面的交流,迄今已举办12届的海峡青年论坛,从2012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两岸青年创业园,两岸青年创业大赛和两岸大学生歌会,两岸传统文化夏令营等,通过文体交流和青少年发展交流,消除了两岸青少年之间的心理隔阂;但两岸青少年社会工作交流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建议将青少年社会工作交流纳入青少年工作规划,如在每年举办的海峡论坛中增设两岸青少年社会工作论坛,或在两岸社会治理论坛中加入青少年社会工作内容,以交流促合作,以交流促融合。
2.借鉴台湾经验,加强社工机构能力建设和专业认同感
台湾的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经走上制度化发展道路,其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特征明显,台湾社会工作者认同感较强,队伍稳定,工作价值感较高,有许多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在厦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发展中,可以利用五缘(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优势,加强两岸互访,邀请台湾专家与实务工作者到厦门授课、开办工作坊,促进青少年事务社工成长与机构发展,提高公众对社工服务的认同感及社工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感。台湾的社工机构的责任承担能力、服务提供能力和信誉维系能力经过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和项目出资方的检验,基本能够满足服务对象和社会期待。此外,还可以引进台湾地区有经验的社工加入督导团队,或者加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助力能力体系构建,缩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成长周期。
致谢:本课题研究得到厦门团市委课题“厦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推进路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XMT2014009)以及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课题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张文.深圳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7,(7):45-48.
[3] 徐从德.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及对内地的启示[J].社会工作,2014,(1):92-99.
[4]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柳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现状与对策(上)[J].中国社会工作,2012,(10)(下):12.
[6] 费梅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基层政社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2014,(6):74-83.
[8] 张学东.社会工作承运中政府与机构的契约关系及重构[J].社会工作,2014,(3):3-9.
[8] 王浦劬.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7-30.
[9] 冯君.我国开出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时间表,服务采购迎来“大提速”[J].中国招标,2014,(3):6.
[10] 赵晓明.能力不足: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扼喉之痛[N].中国社会报,2013-07-15.
[11] 曾维和,陈岩.我国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体系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4,(3):113-11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 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民政部部长宫蒲光出席会议并讲话[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8/20140800689063.shtml,2014-08-21.
责任编辑:鞠德峰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Promotion of the Adolescent Social Wor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Xiamen
Ju Donghong
(School of Law,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o social governance, the government is changing its specific function and continues to take it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social welfare service by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 from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service for adolescents in Xiamen city started early and achieved a lot. The major problems are the lack of integrity of the work and systematic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support of an integrated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is to propose an approach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social work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so as to corr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work service institutions. Moreove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hould join i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normalize the adolescent social work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oviding service. Finally,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to c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institutions and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Key words:adolescent social work;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promotion approach; cooperative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6)01-0097-08
作者简介:巨东红(1972-),女,吉林白城人,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