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教材现状与实践

2016-04-07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材

张 洁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教材现状与实践

张洁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本文围绕语言教师的评估素养,简介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比较了有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的英文教材,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的中文教材,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师;语言评估素养;教材;

一、研究背景

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测试与评估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是必备的。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以下简称《标准》)中,有对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详细描述。《标准》认为,国际汉语教师从总体原则上应“了解测试与评估的基本知识,能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测试与评估”。具体说来,要“了解测试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方法;能根据不同教学目的选用或设计合适的测试与评估工具;能对测试与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用”。这一描述从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定义了国际汉语教师在测试与评估领域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了解测试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其次,了解测试与评估的基本方法;第三,基于以上,能够选择或者设计测试与评估;第四,能对测试与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第五,能根据测试与评估的结果对教学进行指导。以上五个方面是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目标的基本界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根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设计,该方案是由国家教育部为做好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和培养质量所制订的。从该文件中可以看出,教学测试与评估属于训练课程,国内各重点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安排大致按该文件执行。从课程性质来说,教学测试与评估属于选修课;从课程教学方法来说,该课程重在训练。从各学校公布的培养方案及相关的调研情况来看,对于教学测试与评估及其相关语言测试类课程,各院校的情况不一。本文对国内有关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的主要教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基于教材分析结果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设计进行了讨论。

二、文献综述

(一)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相关教材调查与分析

在外语语言教师研究领域,更多的是用语言评价素养(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来描述语言教师所应具备的评价素养(Assessment Literacy)。这个概念源自普通教育学领域,与非语言教师所应具备的评价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评价素养指的是人们进行评价行为过程中所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1-5]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国内外正在兴起一场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运动,而在这场改革中,评价是核心。也正因为这样,对于教师素养的评价也越来越重视。从教师对评价培训的需求,可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教师的评价素养。Hasselgreen等[6]通过调查了解欧洲语言教师评价培训方面的需求为:档案袋评价、课堂测验命题、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测试分数解释、连续性评价、作业反馈、效度、信度、数据、题目编写、访谈和评分。Tsagari[7]对希腊语言教师进行了关于课堂评价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们强烈需要评价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关于课堂评价及一些替代性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如档案袋式评价、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反馈等。Fulcher[8]通过网络调查方式探求语言教师评价培训需求。研究显示,教师有以下培训需求:测试设计和研发、大规模标准化考试、课堂测验和反拨效应、效度和信度。以上有关培训需求的研究为教材内容设计提供了依据。

Davies[9]对英、美、澳等国语言测验领域的一些代表性教材及内容进行了分析,考查了教材内容发展的趋向。在他看来,在过去50年中,语言测试教材的内容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向,即从“技能(Skills)+知识(Knowledge)”走向“技能+ 知识+ 原理( Principles) ”。20世纪60年代以前,“技能+ 知识”模式非常流行,北美、欧洲等国家的教材多采用这一编写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技能”指的是试卷分析和试卷编制的实践技能,“知识”指的是测量和与其相关的外语学习、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的不同模式。进入21世纪后,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涉及到原理的内容,这些原理涉及到语言测验使用的合理性、测验伦理、测验公平,以及测验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等。Davies所考查的教材在目前的语言测试领域仍具有较大影响力。有的教材[10-14]面向语言教师,对测试与评价进行相关的全面介绍;有的教材[15-16]对课堂评估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有的教材[17-21]面向语言教师,但核心讨论的是某一项语言技能的测试与评估;有的教材[22-23]对语言测试相关的测试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讨论,等等。

(二)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相关教材调查与分析

以上教材均是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之相比,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涉及汉语教学测试与评估的教材不多,面向本科课程的有张凯《语言测试概论》[24],面向硕士课程的有王佶旻《语言测试概论》[25]、方绪军《汉语测试与评估》[26];还有的教材并未有明确的读者群,如杨翼《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测试》[27]、张林林《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测试》[28];其他的相关教材,有王佶旻《汉语口语测试理论与实践》[29]、杨翼《汉语教学评价》[30]等。

金艳曾为调查国内语言测试课程的开设情况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内容调查量表,本文使用此表对上述教材进行内容分布的比较与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教材内容分布比较

续表1

从内容上说,上述教材各有千秋。

张凯《语言测试概论》[24]吸收了语言测试领域的许多新成果,系统介绍了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王佶旻《语言测试概论》[25]对语言测试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探讨更多,该教材从理论化的角度对语言测试的学科性质、语言测试历史性回顾、语言测试的核心问题——语言能力等进行了探讨,更适合于面向硕士研究生课程。

方绪军《汉语测试与评估》[26]基于当代语言测试的基本原理,结合汉语测试研发的理论与实践,介绍了汉语测试研发与实施的一般过程,阐述了面向语言测试的语言能力描述的原理和方法,分别讨论了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包括接收技能和产出技能)测试的常用题型、测试意图及命题要领,介绍了试题分析的基本内容以及语言测试的分数报告与解释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含义以及保证信度和效度的必要措施。

杨翼《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测试》[27]选择了与汉语教学息息相关的测试——成绩测试,介绍了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总体设计框架,总结了常见的成绩测试类型中各种题型的特点、适用范围、命题技巧和原则,并结合实际的试题编制案例及评价方法,针对一线教师测试学生命题难的问题,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命题指导。

张林林《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测试》[28]对语言测试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依据、种类、规范等进行了介绍。

王佶旻《汉语口语测试理论与实践》[29]介绍了口语测验的历史发展,着重论述了语言测试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口语能力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汉语口语考试的设计与开发。该书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口语测试领域的重要方面。

杨翼《汉语教学评价》[30]从评价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关系出发,对汉语教学评价的定义、意义、功能、对象及流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着重阐述了与汉语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汉语教学评价、汉语教材评价等。

从分析结果来看,教材编写者能够从汉语语言特点出发,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语言教学实践,服务于语言教学实践,现有的教材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从内容分析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有的教材多从大规模语言测试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课堂测试与评估的角度出发。这一立场可能与编写者多数从事大规模语言测试(如汉语水平考试)的开发有关。站在这一立场上,教材在编写时,涉及大规模语言测试的相关内容较多。较为典型的内容如常模参照测试、标准参照测试、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等。这些内容并非不重要,但是对于语言教师来说,对于大规模测试,教师了解分数解释,并以此对学生进行指导更为重要。而对其相关理论基础,如项目反应理论,并不需要了解,更不必说理解测试理论的前提是需要较好的数学知识。

其次,以上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仍是传统的纸笔测试模式,而对于国外课堂内外较为普遍的测试模式,如表现性评价、替代性评价等涉及很少。用于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教材或可理解为假想中的教师评价素养的具体化,但实际上教材中所涉及的只是测试与评价的部分内容,而且通常是基于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的、往往最远离教师的日常评价实践的那部分内容。当考试成为评价的唯一方式时,当校外高利害考试成为校内考试效仿的对象时,这些内容也许可以被看成对教师评价素养的要求。然而对于较多在国外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的志愿者或者孔子学院教师来说,现有的教材编写模式并不能使他们很好地适应国外的教学需求。换而言之,从国际汉语教学实践来看,现有的教材编写并不能将国内外的现实结合起来。

第三,以上教材仍旧是从测试者的角度而谈的,对于教师如何利用测试或评价的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成分仍旧不多,而这一点实际上对于教师而言,又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这与国内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思想根深蒂固有关系,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动性不够或相关知识欠缺。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相关资源建设建议

(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应通过讲授测试与评估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理解测试与评估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测试与评估在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发挥的条件。教师使用测试与评估目的在于发现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获得改善教和学的反馈。然而要发挥这样的作用,测试与评估必须是有效的,如果测试与评估的内容对教学内容没有代表性,或者测试与评估的结果仅仅是分数或等级,没有提供分数解释,就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多种测试与评估的方式。纸笔测试只是测试与评估的一种方式,对于评价学生在语言知识领域的表现较为适合,而对于语言能力的评价作用十分有限。教师需要综合运用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证据。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各种测试与评估方式可能的误用以及误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并能在教学中有效地避免这些误用。

2.根据教学需要,应结合实例使学生能设计或运用适当的测试与评估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测试与评估方式与目标的匹配性,能够根据测试与评估的目标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任务。例如,纸笔考试对于知识尤其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是一种良好的评价形式,但对于技能运用的评价就存在明显缺陷,如对于口语的测试与评估,纸笔考试就明显不适合,即使是纸笔考试,也应该根据评价目标选择合适的题型。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测试与评估时必须遵循的步骤、原则和要求,能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设计出合乎质量要求的测试与评估。以纸笔测试中的阅读测试为例,阅读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该能选择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所选择的语言材料应该是规范的,可读性强的;所选择的材料设计的问题应是语言材料的核心内容,且问题与问题之间互相独立,不互相提示。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对测试与评估的质量评价。好的测试与评估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依据其所得出的结果,能很好地知道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而坏的测试与评估则贻害无穷,往往会给予学生或教师错误的引导。教师了解一些关于测试与评估的基本指标,如区分度、难度、平均分、全距离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如信度、效度等,能对测试与评估的质量有更好的了解。

3.应结合实例,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当地解释、运用测试与评估结果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能对结果进行正确的、适当的解释,并能从中做出关于学生语言学习情况的正确推论。结果的解释应当与评价目的相联系,以安置为目的,结果必须与确定的标准相联系;以诊断为目的,结果解释就必须特别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与特定阶段的学习目标的差距;以激励学生为目的,结果解释就必须参照学生过去的学习状况。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能设计及运用融合多次评价、多元评价结果的成绩评定方法。有的测试与评估存在高风险,尤其是当结果被用于做出关于学生的高利害的决策时更要慎重。教师需要综合日常评价的结果来评定学生的学期或学年成绩,同时采用分数、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设计及运用有效的结果报告方法,能与学生及其家长有效地交流评价结果,能向学生提供促进学习的具体反馈。如学生语言水平达到何种等级,学生语言学习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学生语言学习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等等。

通过这一课程应使学生能运用结果进行自我反馈,规划和改进课程、教学和评价本身。测试与评估同样是教师收集有关自身教学的信息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这些信息也可以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不仅如此,这些信息也能够让教师发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高评价的质量。

(二)课程相关资源建设

1.课程教材建设

现有的教材内容有些欠缺。如更多从大规模测试、标准化测试的角度展开介绍,却很少对课堂评价这一对教师来说极为重要的内容进行介绍。此外,从国外的教学实践来看,实际上运用较多的表现性评价,在被调查的教材中也鲜有涉及。再者,实际上教学测试与评估的相关知识对于进行教学相关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如针对某教学法进行研究,就可以通过测试与评估对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衡量。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在这些方面都是欠缺的,在新的教材建设中应予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编写者多数是专业的语言测试研究人员,所编教材有部分内容过于高深,在教学中应用价值较低,这些内容应予以删减,如项目反应理论、测验等值理论等等。

2.测试与评估案例建设

案例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使得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于汉语教学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测试与评估的案例欠缺是教学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好的案例应能反映问题,使得学生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决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获得语言评估素养。

参考文献:

[1]Stiggins R J.Assessment Literacy[J].Delta Kappa,1991,72(7):534-539.

[2]Stiggins R J.Assessment Crisis:The Absence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Delta Kappa,2002,83(10):758-765.

[3]Webb N L.Assessment Literacy in a Standards:Based urban Education Setting[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02(4):1-5.

[4]Popham W J.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eachers:Faddish or Fundamental?[J].Theory into Practice,2008,48(1):4-11.

[5]林敦来,高淼.教师评估素养: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29-37.

[6]Hasselgreen A,Carlsen C,Helness H.European Survey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Needs:General Findings(Part l)[EB/OL].[2015-08-12].http://www.ealta.eu.org/documents/resources/survey-report-pt1.pdf.

[7]Tsagari D.Investigating the“Assessment Literacy” of EFL State School Teachers[C]//Tsagari D,Csepes I.Classroom-Based Language Assessment.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2011:169-190.

[8]Fulcher G.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J].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2012,9(2):113-132.

[9]Davies A.Textbook Trends in Teaching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2008,25(3):327-347.

[10]Alderson C,Clapham C,Wall D.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1]Bachman L,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Bachman 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3]Fulcher G,Davidson F.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 Routledge,2007.

[14]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5]Genesee F,Upshur J.Classroom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6]Davidson F,Lynch B.Testcraft: A teacher’s Guide to Writing and Using Language Test Specifications[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17]Alderson C.Assessing Read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8]Cushing S W.Assessing Writ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9]Luoma S.Assessing Speak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0]Read J.Assessing Vocabular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1]Douglas D.Assessing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2]Bachman L.Statistical Analyses for Language Assessment[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3]Weir C.Language Testing and Validation: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M].Houndmills,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5.

[24]张凯.语言测试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5]王佶旻.语言测试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6]方绪军.汉语测试与评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7]杨翼.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测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8]张林林.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测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9]王佶旻.汉语口语测试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0]杨翼.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材系列:汉语教学评价[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姚虹)

Stud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Test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ZHANG Ji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anguage teacher assessment of literac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est and evaluation.After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levant teaching materials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est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lat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language assessing literacy; teaching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1-0073-06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1.016

作者简介:张洁(1979—),女,湖北武汉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测量与评价、语言测试。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改革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建设”(297615120321)

收稿日期:2016-01-17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