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内产业集群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6-04-07韦玮
韦 玮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内产业集群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
韦玮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研究跨越众多学科,研究角度十分丰富。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网络视角下的国内产业集群研究文献进行编码、提炼、梳理与分析,从网络的结构特性、关系特性和资源特性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并构建了一个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网络视角;产业集群;扎根理论
一、研究设计
近年来,国内产业升级和转型进入关键时期,产业集群作为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产业集群的研究融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日益丰富。
本文以2004年1月至2015年6月的国内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为基础,对国内关注产业集群较多的6个核心期刊进行系统的收集(见表1),利用扎根思想统计和分析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这6个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在关注产业集群较多的期刊中排在前6位,因此这些期刊在产业集群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研究主要关注有明确研究内容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文献,利用扎根思想,对文章进行初级编码和聚焦编码。初级编码就是对文献中的关键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不带任何主观意愿的记录关键词或短语;之后根据初级编码的前向后向关系,分类归纳初级编码,提炼出聚焦编码,并分析各个编码的类属关系。首先根据主题筛选出175篇文献;其次部分文献虽然提到了网络和产业集群,但并不是基于网络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这些文献不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因此根据摘要和关键字,筛选出了94篇文献;最后对筛选出的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综述类、机理机制分析类的文献,由于涉及的内容宽泛,前后向联系松散,不利于聚焦分析,无法做出编码和分类归属,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以实证分析为主、有明确研究命题或未来研究方向的文献,最终选取了49篇文献进行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研究。
表1 文献检索与筛选过程
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扎根理论,我们对相关文献的现有研究内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编码和提炼,共得出119个初级编码,在对文献进行编码和提炼之后,根据初级编码之间的关系提炼出聚焦编码之间的关系(见表2)。这里考虑到不同学者研究的命题和变量并非在一个层次上,既有集群网络的前因变量又有结果变量和中间变量,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描述网络本身的变量,由此得出8个聚焦编码,分别是网络结构、网络关系、认知能力、网络资源、知识转移、集群产出、集群创新、产业升级。
表2 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研究编码
如表2所示,根据网络本身的研究内容,共提炼出5个聚焦编码,其中关于网络结构特性的聚焦编码为网络结构,关于网络关系特性的聚焦编码为网络关系和认知能力,关于网络资源特性的聚焦编码为网络资源和知识转移。
1、集群网络结构特性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集群网络结构与集群绩效、创新绩效和集群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环境变量,由此探索产业升级途径和机理(见图1)。
集群网络结构包括网络的中介中心性、网络规模、网络开放度、网络异质性等指标。网络中心性扩展知识和资源的获取渠道对集群企业的缄默知识的传递,从而影响知识缄默性对产业集群企业广度优先技术学习策略的效应(郭京京,2013);而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网络开放度对集群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有显著影响(刘国宜,2014);吴俊杰(2011)引入环境不确定性中间变量,研究网络结构与集群绩效的关系,他认为在环境不确定性高时,网络开放度会正向增加集群绩效,而网络强度会减弱集群绩效的正向作用,反之亦然。产业集群转移中,新集群网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强同本地集群网络的嵌入关系,新集群网络关系会受到转移企业在网络中的中介中心度和环境不确定性的显著影响(黄晓,2015)。符正平(2008)探讨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转移模式之间的关系,网络中介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越强会使得集群企业越偏向于选择性转移而非复制性转移;网络异质性越强使得集群企业转移越偏向于采取独立行动而非集体行动。
图1 基于网络结构特性的产业集群网络研究
图2 基于网络关系特性的产业集群网络研究
2、集群网络关系特性研究
在集群网络关系特性的研究中,主要关注集群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质量和互惠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另外,网络关系的强度与创业行为和知识转移的关系也被学者们所关注,网络关系的嵌入在不同的集群规模下与公司创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见图2)。
对于网络关系强度是否对集群企业的绩效产生正的影响,王仲智(2008)部分验证了格兰若维特“弱关系优势”原理,即企业的经营绩效与企业间网络关系强度之间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蒋天颖(2013)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网络关系强度高的企业集群一般内聚性较强,集群企业间的信任程度以及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效率高,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谢洪明(2014)则认为网络强度过高会削弱集群企业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是作为网络互惠性程度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桥梁存在的。王晓娟(2008)认为集群企业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即网络中介中心度、网络开放度、关系稳定性、关系质量均与集群的创新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中小企业更加需要知识在集群内的转移,而龙头企业更应当依靠企业自身资源及技术能力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在网络关系嵌入研究方面,戴维奇(2013)认为集群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关系会影响该集群内公司的创生行为。
3、集群网络资源特性研究
集群网络资源特性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社会网络与文化嵌入对集群创新绩效和集群能力提升的影响(见图3)。
图3 基于网络资源特性的产业集群网络研究
知识网络对集群能力增进和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影响,刘霞(2011)认为集群能力增进的主导是组织间学习,而知识网络对集群能力增进也有正向作用。蒋天颖(2013)认为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转移在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集群社会网络下形成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内的重要资源,朱秀梅(2007)就社会资本中的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与集群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溢出的关系展开研究,并认为研究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的关系十分重要。吕国庆(2014)构建了一个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分析框架,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集群内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对创新资源的获取能力。梁娟(2015)面对“嵌入性悖论”问题,构建了多重网络嵌入影响集群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概念模型,认为多重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绩效影响关系的发挥有赖于动态能力,但不同能力的中介作用机制有差异。魏江(2012)发现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嵌入性,文化嵌入的内容及嵌入的程度均会对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演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王松(2013)认为虽然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开放度各自对集群增长绩效的显著影响分别在不同集群得到证实,但是网络合作度和开放度的作用在不同集群明显不同,并且受到了环境不确定性制约。
三、关于未来集群网络研究的展望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参考学者提出的现阶段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将构建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研究框架。
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提炼,本文共得到初级编码39条,提炼出8条聚焦编码(见表3),分别是样本选择(对应的聚焦编码为所处行业、集群规模、样本规模、样本规范的选择)、研究方法(对应的聚焦编码为研究方法选择)、网络本身的研究(对应的聚焦编码为网络属性研究,网络测度研究,网络动态化研究)、网络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对应的聚焦编码为影响网络的因素,网络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网络关系研究)。样本选择(占40%)是大部分学者关心的问题,样本所处行业、区域及样本的规模都会极大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未来应当扩大样本选择的区域、行业范围,更加细致的研究集群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宏观层面逐渐向微观层面发展,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效度。研究方法(占25%)的多样化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仅在实证研究中就已经涉及了案例的实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数值仿真,对抽象的网络属性进行定量分析。案例分析主要是静态的横向的分析,缺少动态的纵向的研究方法。由于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利弊,因此未来应当使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同一案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排除由于方法局限性造成的结果偏差。关于网络自身的研究(占25%)和网络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的研究(占30%)是学者们认为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
表3 未来研究方向提炼
对于不少学者提出的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由于资金和数据收集的限制,现阶段仍难有重大的突破。因此,本文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主要关注网络本身的研究和网络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见图4)。
1、网络作为前因变量的研究
将网络特性作为前因变量进行研究的文献所占比例很大,这方面的研究常常是对两种特性同时进行研究,结构特性描述网络成员间的各种关系,关系特性则侧重于在信任和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关系的状态。但现阶段学者关注的内容大部分在网络作为前因变量如何对集群的创新绩效和集群绩效产生影响,而对于网络本身的研究则很少,如朱海燕(2010)提出要进一步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的嵌入机制来提高网络结构优化的效率。而对于网络维度测度,也缺乏系统的测度方法,郭京京(2013)就指出已有研究关于知识异质性的测度较少,如能通过构建整个网络、进而计算网络中介中心性的方式对其测度,将会更为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网络中介中心性。吴结兵(2008)也认为需要考虑中心性、对等性、小团体、中心—外围等多种维度的网络测度。因此未来在网络特性的测度方面应当加深研究。
2、中间变量的研究
网络对集群产出的作用机制并非是直接作用的,而是需要通过各种网络资源作为中间变量进行作用,现阶段对网络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作为集群网络与集群产出的关系,但对于其中的作用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还比较缺乏,如朱秀梅(2008)指出对集群中认知资本的研究并未引起重视,对认知资本与知识溢出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国外文献也很少见,现有的一些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未来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图4 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研究框架
3、外部变量的研究
外部变量主要是指集群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相关因素,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特征、文化因素、区域特征等。现有的文献对于外部变量的研究比较缺乏,这就使得现阶段产业集群网络的研究偏向静态研究,而对于外部变量变迁对网络产生何种影响的动态研究十分缺乏,未来应当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4、内部变量的研究
产业集群网络的内部变量主要是指集群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的变量,如企业能力、企业家、企业战略、关系控制机制。现有的研究内容主要停留在集群层面,但对产业集群的网络的研究不应当忽略对集群网络的主体的研究,只有集群的主体——企业健康发展,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陈金丹(2010)认为需进一步考虑主体的差异性,以期能更深入准确地考察集群的知识转移过程。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集群网络特性、集群网络与集群产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也印证了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网络的论断。通过研究各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对产业集群网络的构建、演化和产出效应的影响,能够更有效的提高集群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网络意识,使其时刻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产业集群进行动态的管理。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网络视角下的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分析”(yfc1001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金丹、胡汉辉:产业集群网络上的知识转移分析——以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2]戴维奇、林巧、魏江: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升级[J].科研管理,2013(4).
[3]符正平、曾素英: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基于企业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12).
[4]郭京京、郭斌:知识属性对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3(12).
[5]黄晓、胡汉辉、于斌斌:产业集群式转移中新集群网络的建构与演化——理论与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5(4).
[6]蒋天颖、王峥燕、张一青:网络强度,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3(8).
[7]吕国庆、曾刚、马双、刘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9).
[8]刘国宜、胡振华、易经章、阳志梅:集群社会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9).
[9]梁娟、陈国宏:多重网络嵌入与集群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1).
[10]刘霞、陈建军:网络联结,组织间学习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
[11]魏江、郑小勇:文化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关联机制[J].科研管理,2012(12).
[12]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8).
[13]吴俊杰、盛亚:网络强度,网络开放度对产业集群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1(11).
[14]王松、盛亚:不确定环境下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开放度与集群增长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2).
[15]王晓娟:知识网络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浙江黄岩模具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4).
[16]王仲智、丛明珠、沈正平:地方产业集群内部网络关系及其绩效考察——以盛泽丝绸纺织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8(5).
[17]谢洪明、任艳艳、陈盈、程聪、程宣梅:网络互惠程度与企业管理创新关系研究——基于学习能力和成员集聚度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4(1).
[18]朱海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嵌入与内生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10(2).
[19]朱秀梅、蔡莉: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
[20]朱秀梅: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2).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