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然灾害与粮食价格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2016-04-07王斐王新刚
王斐+王新刚
摘 要:清代粮食价格数据资料是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特别是20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致力于对清代粮食价格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最终形成了《清代道光至宣统年间粮价表》,成为经济史学界进行量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主要就国内外学者针对粮食价格与自然灾害相关性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山西省自然灾害、市场整合程度等情况奠定基础。
关键词:清代;自然灾害;粮食价格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044-02
一、引言
自古以来,自然灾害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强大的敌人,常常以其某些异常的变化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触目惊心的影响。洪水、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雾霾等自然灾害,轻则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重则资源破坏、社会失稳。《墨子》云:“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馑。”足见我国对自然灾害记载之久矣。时至清代,满人入主中国统治长达二百九十六年,期间灾害发生频繁。如邓云特先生所云:“盖清代灾害之频数,总计达1 121次,较明代尤为繁密也。”因而,西欧学者称我国为“饥荒之国”(The Land of famine),一点也不为过。
正因为中国历来自然灾害频仍,所以赈灾是困扰中国古代政府的较大问题,甚至成为古代君王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指标。在赈灾的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调节粮食供给来解决灾民的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由粮食供给决定的粮食价格成为政府衡量市场粮食流通量的重要标志。据记载,清代的粮价奏报开始于康熙年间。乾隆元年,清廷正式建立了按月奏报粮价的制度,并在乾隆三年统一了粮价清单奏报的格式。这就形成了大量的有关清代全国各地粮价的档案,它是中国古代存留下来的唯一记载全国各地粮食价格的官方档案,为后人研究清代的社会经济、商品流通及封建统治政策诸方面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史料。
二、清代自然灾害与粮食价格相关性研究
关于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学术界一般认为包括货币、人口、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等等。研究基本分成两个方向: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货币、人口、气候变迁被认为是影响粮食价格长期趋势的原因。蒋建平的研究认为,顺治志乾隆年间米价长期上涨的根源载于人口增长太快,货币起到了推动作用。王业键则注意到了气候周期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但他通过对1638—1935年长江三角洲粮价的梳理发现,长期气候冷暖变迁与粮价趋势并无明显关系。气候变迁引起的自然灾害与粮价高峰的出现有一定关联。这就表明对粮价长期趋势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货币和人口。
对于粮价短期波动的原因,学术界的研究则多集中于自然灾害、战乱、季节、政策等因素的分析上。王业键、黄莹珏认为,华东、华北地区气候的冷暖周期与旱涝的多寡有关,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暖期自然灾害较少,而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价高峰大多出现在自然灾害较多的年份。李明珠(Lillian M.Li)在分析了1736—1911年间中国华北地区直隶省的粮食价格后得出与其类似的结论,她认为,清代直隶省的粮食收成与粮价之间关联并不太大。就短期来看,自然灾害因影响粮食收成而对粮食价格波动产生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
三、余论
山西省地处中国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再加上东临太行山、西靠黄河,境内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这就为山西灾害频发提供了温床。据统计,清代灾荒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全国11个省份,山西位列其中。单从《清实录》中统计可得,清代山西共发生灾荒312次,占总灾次的5.8%,位列全国第九。而清代山西政府在应对灾荒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中央政府固定的救灾程序,救灾措施也不超蠲免、赈济两种。因而,自然灾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应更加明显。
李军、李志芳等在《自然灾害与区域粮食价格——以清代山西为例》一文中强调受到政府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晋商的积极救济、货币数量增长、人口增长以及人为制造的制度障碍等因素综合影响,自然灾害与粮价波动的相关性减弱。马国英、陈永福、李军在《晚清山西粮食价格波动、市场成因及政府行为(1875—1908)》一文中通过分析晚清期间山西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得出灾害与粮价的相关系数为-0.09左右,意味着灾害的发生会使粮食价格有所上升,但是影响也不算太大。这种结果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政府仓储充盈、赈济及时、流通渠道畅通等辅助条件。因而,具体到山西省这一区域,学术界普遍认为清时的自然灾害与粮食价格的相关性不明显,但这是与一定发育程度的区域粮食流通市场相伴生的。
尽管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认为山西省自然灾害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但近年来,随着量化历史研究的兴起,计量经济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并成为探究清代山西市场整合程度、自然灾害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廓清清代山西政府救灾情况,尤其清末救灾活动中救灾主体、救灾措施的变化,不仅能够完善清代政府救灾管理系统,而且能够反映在调控粮价的过程中区域性市场的作用,进而体现清代山西区域性市场的整合程度,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曾涉及,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方面的研究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建平.清代前期米谷贸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王业键.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1638—1935[A].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3] 王业键,黄莹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1).
[4] LillianM.Li.Grain Prices in Zhili Province,1736-1911:A Preliminary Study,1992.
[5] 李军,李志芳,石涛.自然灾害与区域粮食价格——以清代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8,(2).
[6]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7] 王玉茹,罗畅.清代粮价数据质量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中心[J].清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