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在与内在:试论《盗梦空间》的主体性

2016-04-06程若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主体性

摘 要:通过研究电影《盗梦空间》,文章旨在讨论电影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主体性是内在的还是外在建构的。《盗梦空间》由克里斯多夫·诺兰身兼编剧和执导的美国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以柯布为首的盗梦团队在对斋藤进行盗梦失败后转而与其合作,对其事业上的竞争对手之子费舍尔进行意念植入,令其瓦解其父亲帝国企业并最终成功的故事。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一些重要且与文章相关的主体性概念和思想;第二部分结合影片具体分析费舍尔的主体性是如何外在建构的;第三部分论述作为外在建构之产物的主体性不被主体觉察的事实。最终得出结论:人的主体性并非内在的,而是外在建构的产物。

关键词:《盗梦空间》;主体性;外在建构

作者简介:程若玉,女,1992年11月出生,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3

通过研究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本文旨在讨论人的主体性是内在的还是外在建构的。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导演诺兰2010年给我们带来的视觉震撼、智力考验和心灵冲击。这是一部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都会有这样的同感:花费了大量的脑细胞在辨别第几层梦境和梦境之间的关联上,总算大致明白的影片的剧情,可是总感觉还要再看一遍,才能细细品味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要传达的内容,值得思考的问题。影片中关于梦与现实和潜意识与意识是最让人觉得有趣且有深意的一部分。而当观众再次观看、思考影片中梦的真假时,其主体性已经受到诺兰意念植入的影响。

自2010年7月16日上映以来,这部影片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研究热潮也随之而来。目前国内对《盗梦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媒学和心理学方面,比如韩大海于2010年发表于《影视评价》上的《浅谈<盗梦空间>的影视价值》主要从影视特效和场景设计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赵文心发表于《世界文化》上的《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美国电影<盗梦空间>观后》主要对导演的意图进行阐述;而李桁与2010年发表于《视野》上的《<盗梦空间>之后你应该知道的心理学》、张亚芬于2011年于《广角》上发表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之梦境——意识与潜意识的同化》等则从心理分析学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还有少数人从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论述,比如刘丹丹和李倩于2010年发表于《文学界》的《梦与非梦之间——<盗梦空间>的叙事模式研究》。

与前人不同的是,本文意在从文化研究角度分析费舍尔的主体性是如何在梦境中被柯布一行人重建却完全不被其察觉的。通过阐释主体性的不稳定性和外来性,论述人的主体性并非内在的,而是他者的话语建构。

一、主体/主体性思想概述

主体这一术语贯穿人文科学始终,一直为人们所运用,但它的真正源头无从考究,最早可追溯至康德或者是笛卡尔。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并以“我思(cogito)”作为第一准则。对笛卡尔来说,主体即是个体,自身或自我。一言以盖之,笛卡尔认为,主体是内在和自我建构的,是自我通过怀疑和反思得到的,其它一切也都是经过“我思”的过程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自此,主体性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起来,并在康德的推动(提出主体是先天的)之下发展壮大。

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人的主体性被描述为去中心化的和单相度的,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自我(ego)”,并受制于理性认识。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是受压抑的产物,是从属于无意识律法,既不是一个统一体,也不受任何控制。

继弗洛伊德之后,雅克·拉康在心理分析领域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拉康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出发,把弗洛伊德的性属主体性思想发展为一条于社会和文化领域通用的理论。他指出,符号界(充满语言、律法和意义的场所)是建立在无意识基础之上的,而无意识结构本身又是由语言构成的。因此,在拉康看来,主体性是语言的产物,它受制于人的压抑和无意识。

根据拉康的理论,意义和主体性的构成都与一个原初能指有关,即阳具(phallus),它支配着整个社会和文化界的象征秩序,因而“拥有”阳具就意味着掌控社会的律法大权和建构意义的权力。(陈攀文 7)因此,主体性也是建立在个体将自己误以为他者的基础之上,只有基于此,个体才能获得其主体性。

主体性发展到福柯那里,先验的主体被否定。福柯把主体看成是一种以依附和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权力关系范畴。福柯认为,现代人是权力改造主体的产物。因此,现代人是已经失去了本真意义的存在,其主体性是空的,是由权力体系填充和建构的(陈攀文 8)。在福柯看来,现代国家的权力不同于教会的权力——把人们导向来世得救,而承诺在现世拯救人们。更为甚者,知识和权力的施行结合起来。也正是知识——权力机制的运作使得人变成了主体。

综上所述,主体性的来源经历了一个由内在到先天、由他者语言建构到权力话语产物的发展过程。正如人的存在不是一种完成的、给定的状态,人的主体性也永远处于一个生成的过程和一种开放的状态。

二、偷天游戏

《盗梦空间》是一部讲述柯布团队如何对费舍尔进行意念植入的影片,其中作为主体的费舍尔,商业大亨之子,他的主体性是如何被外界颠覆和建构的?

影片中的费舍尔即是一个主体的象征,而他的父亲、梦中的无意识投射以及柯布团队则象征着各自独立的他者。现实生活中,费舍尔明显意识到父亲并不喜欢他,甚至对他很失望。这意味着费舍尔没有被他的父亲所认同,或者说他没有找到自己身份的认同,以至于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布朗宁:一些只有你知道的事情。一些有意义的数字组合,基于你和莫里斯一起的经历——

菲舍尔:我们没有许多有意义的共同经历。

布朗宁:也许在你母亲去世后……

菲舍尔:我母亲去世后,我非常悲伤地去见他。你知道他告诉我什么了吗?“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罗伯特。”

布朗宁:他一直以来都不擅表露情感——

菲舍尔:那时我才 11 岁,彼得叔叔。(诺兰 43)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作为他者的父亲影响了费舍尔对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费舍尔和他父亲的关系很不好。正如拉康所述,镜像阶段虽然是婴儿生长期间的一个阶段,但是却影响整个主体性的建构。尽管父亲对自己评价不佳,但费舍尔仍期望和父亲维持一个良好的父子关系,渴望得到父爱,这从影片中他在皮夹里装有一张儿时和父亲嬉戏的照片也可得知。这里的父亲其实是他的一个镜像,但是费舍尔却将自己当成父亲——他者,以自己的观点来揣测父亲的想法。他认为父亲之所以失望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像他一样成功,所以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因为他认为镜像中的影像就是他自己。

当费舍尔进入有柯布团队设计的梦境的时候,他既遇到了自己潜意识的投射,也遇到柯布团队通过三层的梦境设计出来的投射。他自己潜意识的投射之一出现在梦境的第二层,也就是皮特叔叔的形象。皮特告诉费舍尔自己可以有所作为,自己另辟蹊径,甚至可以比他父亲做得更好。在第三层梦境,当费舍尔最终见到自己父亲的投射时,他依旧以为父亲对自己失望的原因是没能像父亲那般成功,但是父亲告诉他,自己感到失望是因为费舍尔一直活在自己的影子里,并试图变成像自己一样的人。知道父亲真实的想法后的费舍尔恍然大悟,“爸爸是想通过遗嘱告诉我,要我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为他而活。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2:14:57)这里,费舍尔的对父亲形象的投射其实已不是真实的,而是柯布团队设计出来的。显然,影片进展到此,费舍尔这个主体是被他父亲重新定义了,或者说被重新建构了,通过遗嘱这一形式,他被告知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他自己先前认为的努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作为即将继承大业的商业大亨之子,费舍尔当然是个主体,并且以其自身素质,他还有作为主体的特权。帝国公司不是谁都有能力经营得当的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这个主体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还是决定解散公司,并且处之泰然,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想法,原因何在?

三、外在的主体性

通过第一部分的理论阐释和第二部分的实例分析,笔者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对于主体性思想的看法经过了一个从内在到外在的发展变化,影片中的费舍尔的决定悄然被改变则是说明主体性是外在建构的最好例证。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费舍尔称“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说明柯布团队的意念植入任务成功了。费舍尔决定瓦解他父亲的帝国公司,这可以说是一个自毁前程的决定,但是他不仅欣然接受,而且从未怀疑过这个想法的来源,非常笃定地认为这就是自己内在的想法。可这让我们不禁怀疑费舍尔这里说到的“我”的客观地位,为什么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建构?

主体的欲望(desire)也可以说是他者的欲望(Brooker 68),而欲望的存在是因为一个元素被歪曲、转变成另一个元素。人的欲望潜藏在无意识中,且由他者话语建构而来,而主体一直在寻求他者的爱或者认可,并渴望变成他者。影片中费舍尔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的想法正是其父亲(他者)的话语建构。拉康曾这样说道“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建构的(拉康 496)”,这句话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理解,第一,无意识是语言的。要知道语言或言语是进行精神分析的唯一媒介。第二,无意识是被结构的。拉康认为,个体的无意识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形式浸透在个体内部的。构成主体无意识的结构,早在主体被个体自我建构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当一种潜意识受到压抑时,由于他不能进入意识,就会把自身转化为琐碎的细节。如前所述,费舍尔的潜意识中一直渴望可到父爱,尤其在其母亲过世之后,但是这种欲望在符号界被其父压制了。然而欲望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被压抑成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琐碎细节,并进入了真实界,进入费舍尔的无意识中;并且这些琐碎的细节在特定时刻会发生作用,影响主体的决定。正因为这一需求一直存在,柯布团队才会成功植入意念。进入费舍尔的潜意识之后,柯布团队发现并利用了这个需求,既让费舍尔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父爱,也让团队顺利完成对其主体性的建构,令其欣然瓦解父亲的帝国集团——“一个简单却能颠覆一切的想法(2:03:55)”。

福柯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向我们揭示了现代人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人是被知识——权力网络通过一种覆盖式的方式主体化而来的,让人无意识地自觉地被改造,成为符合主体化标准的人。福柯认为,主体化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处理自己社会关系的实践行为(李凤 16)。在整个影片过程当中,梦境中的所有人都是有意识的,包括费舍尔,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梦境中,费舍尔最开始是反抗的,在潜意识中投射出武装队伍、酒店保安保护自己;在柯布化妆成“查尔斯先生”并告诉他处于梦境时,他甚至试图通过自杀以醒过来。但是柯布团队一步步将“解散帝国企业”这个强硬的指令悄无声息地细化为“爸爸想让我走自己的路”,这样一个细微的想法后,他们完成了一个将主体抵触的思想转化为主体无意识的过渡,触碰到他潜意识中对父爱的渴望和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的情感,他的潜意识放松了警惕,主体性被建构。

作为人的主体生活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深受其的影响,而在这个大环境中,正如福柯所说,权力是无处不在的。自出生之日起,每个个体都被权力控制在规训制度之下,其影响是如此潜移默化以至主体并不自知。

四、结语

作为电影界的传奇,《盗梦空间》不仅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更吸引了无数学者的注意,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以费舍尔的潜意识被柯布团队侵入,最后主体性被重构为切入点,从主体性建构的方面分析该电影。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主体性是可以在主体毫不察觉的情况下被建构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述主体/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史,主要集中于与本文相关且为本文所用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性思想的奠基者,笛卡尔认为主体是内在的,“我思”即为主体。康德在其基础上提出先验的主体这一论述。拉康创造性提出,主体是他者话语的产物,并非内在的。而福柯在拉康的基础上提出,他者话语其实是权力系统的象征,权力无处不在,主体性是由知识——权力系统建构的,主体本身乃是虚无。

第二部分借助拉康的观点详述费舍尔主体性是如何一步步在他自己毫不察觉的情况下被重新建构的。

第三部分论述主体性被他者/知识——权力体系建构而不被主体察觉的原因。影片最后费舍尔的想法已经改变,主体性已经被柯布团队重建,但是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既有主体自身的原因——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着某种想法,也有外界因素——他者(其父亲的影响)和知识——权力体系(斋藤和柯布团队对他进行地无意识建构让他形成对自我的规训)。

现代的人已经不是自在的主体,而是像福柯所言,是被“生产”出来的。主体本身是一副空壳,其性质或者说其主体性是由外界社会赋予的。而生活在知识——权力体系中的我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建构,此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主体对自身的被建构全然不知。

参考文献:

[1]陈攀文.福柯主体哲学思想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克里斯托弗·诺兰. 盗梦空间[Z]. 2010.

[3]Brooker, Peter.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3.

[4]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5]李凤.主体的解构——对福柯思想的理解[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