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便览》考略

2016-04-06吴楠印帅周建伟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0075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60075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成书刻本经脉

吴楠,印帅,周建伟(.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0075;.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 60075)

《针灸便览》考略

吴楠1,印帅1,周建伟2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 610075)

《针灸便览》为四川医家王锡錱唯一一本针灸学专著,对清末四川针灸学的推广普及作出重要贡献,但未被全面整理研究过。该文对其成书背景、版本特征、成书年代、基本内容4个方面略作考证,以便进一步研究。

古籍;《针灸便览》;成书背景;基本内容

《针灸便览》纂于清道光年间,为川籍医家王锡錱所著唯一一本针灸学专著,被收录于《存存汇集医学易读》丛书中,包含经络腧穴、针灸歌赋、针灸临床等内容。本书字迹清晰,保存完整,但未被全面系统整理及研究过。故笔者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针灸便览》基本情况,系统整理本书内容,总结如下。

1 成书背景

王锡錱,字文选,号亚拙,四川万县人,生于清中晚期。考王氏家谱,虽无法确定其祖父秉泰、父亲正朋是否为医者,但据《寿世医鉴》[1]等资料记载,其父为邑绅,孝友传家,王氏家族皆习儒之人,家中藏书颇丰。王锡錱幼从父训,受过严格儒家教育,潜心岐黄之术,遍读历代名家医书,有儒医风范。明清之际,针灸发展相对成熟,湖广等许多外来医家迁入三峡地区与原驻医家相互交流,在这学术沉淀、交流与冲撞中,王锡錱的针灸思想日趋完善[2]。

据近代书目记载,《针灸便览》成书于道光末年,此时当政者反对针灸,并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3]。针灸学发展受到重创。王锡錱认为针灸治病具有疗效迅速的特点,“尝谓治病之功,不外乎药;劫病之速,莫先于针。”但是自道光二年废止针灸科以来,“近世此术,几乎不讲,师不以此为教,弟不以此为学,平常缓治之病,听其书方合药,一遇喉科、痰闭,刻不容缓等病症者,举家慌乱,治者群皆束手。”并自我检讨:“予少族儒书,长业轩歧,凡大小内外等科,无不择之精而审之熟,惟毫针一法,起于十二奇穴,成于三百六十五度,日就月将,朝乾夕惕,终觉倘恍难凭。”后开始四处拜谒学习,则“及遇精习此科,南浦暂住,不惜请业、请益,求其口讲指画,如病左针右,病右针左,上则针下,下则针上,务今奇经八脉、冲任督带、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剀切详明,使知其某病系某经,某经针某穴,浅深补泻,随卧送迎,其法不紊,其应如响”。在自己学有所得之后,感不能将此术秘藏,应发扬之,光大之,“但有得于己,不可不公诸于人。因将《铜人》、《大成》诸书,集其便览,另仿铜人图式四张,经络分寸歌诀,名目次序,分类合编。俾业轩岐者,手珍一部,笥藏一帙,由显知微,升堂入室,而后缓病仍以方药治之,急症即以针法奏效。”《针灸便览》自一代名医王锡錱的手中应运而生。王锡錱能知不足而后学,学成后无秘不传之意,编纂出书将针灸发扬光大,其高尚的医德值得今人继承发扬。

2 版本特征

查阅《中国医籍续考》[4]《中国中医古籍总目》[5]《中华古文献大辞典》[6]等资料并实地考察后证实,《针灸便览》现存2个版本,清代道光30年庚戌魏良久刻本和清代咸丰宏道堂刻本。魏良久刻本存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咸丰宏道堂刻本被收录于《存存汇集医学易读》丛书中,分别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两处。

笔者经过实地调研,比较两版本特征,魏良久刻本刊行较早,两版本均馆藏保存完好,印刷质量佳,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文字内容上,两版本字体、排版一致,仅字号不同,其中魏良久刻本勘误17字,而咸丰宏道堂刻本存误更多。因此魏良久刻本为目前保存较佳版本,调研结果显示本刻本为木刻本,刊于1850年,系线装插画版,藏书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共一卷,保存较完整。每半页高169mm,宽113mm,板框高128mm, 宽100 mm。该版本四周左右双边,白口,方形宋体字,单黑线鱼尾,鱼尾之上刻有“针灸便览”书名,鱼尾之下刻有页码及“亚拙”字样。文字部分竖行排版,共8 列,每列正体满字16个,部分章节除首列外有不定数字符缩进,部分章节有小号字体。图片部分为每半页一幅图。版权页作为亚拙山人选辑,针灸便览,板存万邑同仁正,天头处刻有“存存汇集”字样。序一为乙末科举人拣选知县贺正笏;序二为亚拙山人自序。

3 成书年代

对比两刻本关于《针灸便览》之序完全相同,为“作者自序”和“道光三十年庚戌岁季夏月,乙末科举人拣选知县贺正笏拜题”。而咸丰宏道堂刻本被收录于《存存汇集》丛书中,考《存存汇集》中总序,为岁进士候选训导春山弟王和拜撰,其中有提及本书成书时间的记载“己酉冬,偶过亚拙斋头,见几上著有《存存汇集》医书二卷,如《系辞》云‘道义之门’之意,后增《日月眼科》一卷,《针灸便览》一卷,阅之皆编成句读,诚为便于记诵”。故“己酉冬”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前《存存汇集》已然成书,其中包括《针灸便览》一卷。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魏良久刻本单独刊行,后至咸丰间宏道堂刻巾箱本《存存汇集》刊行。

笔者猜想《针灸便览》成书之初没有单独刊行,可能与当时政治背景有关,道光帝反对针灸,并颁布禁针令。而道光末年国内局势不稳,政权转移,且《针灸便览》确实内容实际有效,故单独刊行此卷,即道光三十年魏良久刻本。目前此刻本存世数量较多,被个人收藏,故不少学者认为《针灸便览》成书于1850年。

4 基本内容

《针灸便览》共计约2万余字,未分卷,大致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为针灸学基础,采用歌诀及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经络循行、腧穴定位。正文前附八幅周身经穴图,后记载每条经脉下的具体内容,体例一般为各经脉分寸歌,腧穴定位,最后附该经经脉腧穴图。八幅周身经穴图分别为头部正面图、头部背面图、躯干正面图、躯干背面图、阳手总图、阴手总图、阳足总图、阴足总图。每幅均为经脉腧穴合一,《针灸便览》将各腧穴用空心圆圈标记后用经脉循行线相连,并一一标识出各条经脉名称。绘制者采用了骨度分寸,同时绘制出对腧穴定位较重要的解剖标志。较《针灸大成》[7]及《针灸逢源》[8]临床实用性更强。《针灸便览》有明确定位的腧穴共358个,督脉缺少印堂穴,小肠经缺肩外俞、天容穴,而误将天容穴定位作天窗穴。肺经少太渊穴多了一个端穴(《类经·经脉篇》注云:指尖也),而将太渊穴的位置误作经渠穴,但在书中所附“阴手总图”上两者定位无误。

第二部分为歌赋篇,涉及腧穴、刺灸手法、临床诊疗等多方面。除十四经穴歌外,《针灸便览》还记载有针灸歌赋25首,其中3首周身穴数歌、切要灸穴歌、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与前人所载有差异。《针灸便览》之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与《医宗金鉴》[9]及《重楼玉钥》[10]所载大体相同,从歌诀韵脚看《针灸便览》技高一筹。而周身穴数歌及切要灸穴歌,笔者查阅清咸丰前较经典医书,并发现类似歌诀,疑为王锡錱自创,周身穴数歌分别记载十二正经穴位数和全身穴位数。而切要灸穴歌,则是总结《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髃、曲池”而成。

第三部分为针灸临床证治篇,收载治折针法,制针法,煮针法及大量针灸处方。王锡錱在自序中提及本书主要集《针灸大成》诸书便览,然两书临床选穴却各有特色。在100多个均被两书提及的疾病中,22.6%针灸处方完全相同,12.0%的处方相似,37.0%处方《针灸便览》选穴少于《针灸大成》,12.9%处方《针灸便览》选穴较多,15.5%的处方不同。故《针灸便览》部分疾病选穴较《针灸大成》更为精简。

综上,王锡鑫虽未详细介绍自己的针灸之术师从何人,但考《针灸便览》诸多内容与《针灸大成》相似,因此王锡錱赞成杨继洲的学术观点,并且将《针灸大成》内容简化,分类合编,配以图式而撰《针灸便览》,有承前之功。后于咸丰年间刊行宏道堂刻本,此刻本板框开本极小为巾箱本,可放置于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便于医者随时翻阅。其中所载的十四经脉分寸歌,作者以卓越的诗词创作才能将歌赋在韵脚方面加以优化,朗朗上口,更易后世医家传诵,四川双流医家刘清臣还将其收录于《医学集成》之中,有启后之效,对清末四川针灸学的推广普及作出贡献。

[1]王文选.寿世医鉴[M].刻本,清·光绪十年.

[2]余甘霖,陈代斌.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马堪温.清道光帝禁针灸于太医院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 36(4):38-40.

[4]刘时觉.中国医籍续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庄树藩.中华古文献大辞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7]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8]清·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9]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清·郑梅涧.重楼玉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R245-0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2.0233

1005-0957(2016)02-0233-02

吴楠(1988-),女,2013级博士生,Emai l:wunanwy@126.com

周建伟(1963-),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ail:zjw711@
al iyun.com

2015-05-15

猜你喜欢

成书刻本经脉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