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备急灸法》论影响艾灸疗效的因素
2016-04-06谢蕴卓
谢蕴卓
从《备急灸法》论影响艾灸疗效的因素
谢蕴卓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102)
《备急灸法》;灸法;文献研究
《备急灸法》[1],又名《备急灸方》,为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所著。闻人氏广泛搜集古代名医如华佗、扁鹊、葛洪等医家的艾灸治疗方法和经验,经过亲身实践,加以总结分析,于公元1226年撰成《备急灸法》,旨在“救仓卒患难”。本书较详细地论述灸法治疗心痛、牙痛、痈疽等22种危急病症的灸治方法及急救方法,且附若干效验方药。本书问世20年后,孙炬卿获得了本书的四川刊本,同时将“骑竹马灸法”“竹阁经验备急药方”收录本书之后,重刊于1245年,仍称《备急灸法》。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行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等功效[2-4]。临床涉及寒、热、虚、实等诸证。但其疗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艾灸的疗效,兹将本书中关于艾灸治疗的影响因素作一总结介绍。
1 艾灸用量
艾灸的用量是艾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灸量主要体现在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及艾灸时间的长短。闻人氏所用的艾炷有粟米大、绿豆大艾炷和大艾炷3种,一般多用绿豆大艾炷,粟米大艾炷使用较少,大艾炷主要用于隔物灸。艾灸的壮数少则3壮,多则数百上千壮。治疗霍乱转筋、风牙疼、难产等只灸3壮,蛇咬伤则百壮,而各种痈疽则三五百壮至两千壮。艾灸壮数的多寡悬殊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但艾灸的量是逐渐增大,并且讲究灸至一定的程度,即用量要十足,恰当充分,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定灸多少法,“凡灸头四肢,皆不令多灸……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治疗诸发等证“先以绿豆大艾炷灸之,勿令伤肌肉;如蒜焦更换,待痛稍可忍渐放艾炷大,又可忍便除蒜,灸之数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治疗狂犬咬伤,“于所咬处灸百炷,自后日灸一炷,不可一日缺,灸满百日方可得免祸终身”。可见,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决定艾灸的刺激量(如艾炷的大小、壮数、灸治时间的长短等),使之直达病所。现代大量临床文献资料显示,每穴灸治时间从十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不等;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一般来说,虚证、寒证、重证,艾炷宜大、壮数宜多、灸治时间相对较长;实证、热证、轻证,艾炷宜小、壮数宜少、灸治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艾灸作为一种外来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不及或太过,均会影响疗效。
2 艾灸操作方法
《备急灸法》详细介绍了几种艾灸的操作方法、体位、灸治的先后顺序、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等。对于指导当今的针灸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及参考价值。如点灸法,“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下火法,“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用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发灸疮法,“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现代常用的有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神针等)、温针灸及温灸器灸等,各具特色。如直接灸中的瘢痕灸,又名化脓灸,其卓越的疗效,使其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但由于灸治过程中产生剧痛、灸疮及瘢痕,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而盛生宽[5]认为艾之发泡灸“火力猛,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对危重病人,在针药不及之时,亦可一用。其用艾发泡灸成功地救治了失血性休克、自发性心绞痛等急重症患者。温和灸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临床广泛应用,并可作为患者家庭保健、自疗的一种方法。温针灸则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可见,医者应据病症的具体情况、施灸部位,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以提高疗效。
3 艾灸选穴
艾灸的疗效与选用的腧穴有密切关系,其配伍处方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结合腧穴的功能、特异性,合理选穴施灸。如气虚灸气海,保健灸神阙、足三里,崩漏灸隐白,胎位不正灸至阴等。《备急灸法》中22个病症的灸法,所取的穴位不过十六七个。每个病症只取一二个穴位,而且多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本书所取的穴位没有明确地列出穴位的名称,只是提及艾灸的部位。如治疗肠痈只灸两肘尖;治疗疔疮和附骨疽,只灸掌后四寸两筋间;治疗皮肤中毒风,灸两臂屈肘曲骨间(曲池穴);治疗卒暴心痛,只灸掌后三寸两筋间(间使穴);治疗霍乱只灸两肘尖;治疗霍乱转筋,只灸两踝尖;治疗风牙疼只灸足外踝尖;治疗精魅鬼神所淫(癫狂),只灸两手大指(少商穴);治疗夜魔不痛(昏睡),只灸两足大指(隐白穴);治疗急喉痹,只灸两手小指甲后(少泽穴);治疗妇人难产,只灸右脚小趾尖(至阴穴)等。在穴位的选用过程中,闻人氏还强调男女之别。取局部穴位时男女同法,如发背、毒蛇咬伤、狂犬咬伤等证;取双侧穴位时,也是男女同法,如治疗皮肤中毒风取两曲池穴;取任督二脉穴位时,男女同法,如治疗转胞小便不通;取一侧穴位时则多遵照“男左女右”的原则,如治疗疔疮“灸掌后四寸两筋间十四壮,男左女右”等。对于治疗女性独有的病症(如难产),则只取右侧相应的穴位,这只是反映了“男左女右”原则的特例。但是,在经脉循行过程出现“左之右,右之左”时,“男左女右”原则则不适用,如治疗风牙疼灸足外踝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治疗鼻蛆灸手大指骨端上,“右蛆灸左,左蛆灸右”。这对推广灸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急症贵在早灸
艾灸疗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不但可以治疗慢性疾病,起到温散寒邪、补益气血、温通经脉、消癖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抢救多种危急重症。闻人氏继承东晋时期葛洪用艾灸治疗急症的学术思想,主张急症的治疗应该早诊断及早施灸,以治愈疾病或防止病势的恶化、蔓延。如治疗诸发等证的“发背……惟治之于初皆得全生,其余数种皆依法早治,百无一死”;治疗肠痈应“速灸两肘尖各百壮”;治疔疮时“惟宜早灸之”;治附骨疽当“凡有此患,宜早灸之”;治皮肤中毒风当“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各二十一壮”;治疗霍乱宜“急灸两肘尖各十四壮”;治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壮”。艾灸治疗上述急症当“治之于初”“速灸”“早灸”“急灸”,十分强调艾灸治疗的最佳时机,即及早施灸。因为急性病症往往是起病突然、发展迅速、变化多端,如果不及早治疗,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
总之,艾灸疗法必须选用适当的用量、操作方法、施灸穴位,病情急症宜早治疗,从而达到“火足气到始能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闻人耆年.备急灸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5-38.
[2] 杨舟,冯国香,张国山.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艾灸应用的现状和意义[J].吉林中医药,2013,(8):841-843.
[3] 李从明.艾灸治病[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42-45.
[4] 周恩华,吴焕淦,谭琳蓥,等.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8):1695-1696.
[5] 盛生宽.发泡灸在急重症中的运用[J].中国针灸,2000,20(9): 538.
2016-02-21
谢蕴卓(1983 - ),女,主治医师,Email:1031137186@qq.com
1005-0957(2016)10-1267-02
R245.8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