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2016-04-06严刚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严刚

摘要: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观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思维是伴随着某一问题情境产生的情感、动机、过去有关经验和记忆。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思维、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397-02

教师就像医生一样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教师的专业技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储备外,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那如何引导、激活、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思维教育的能力。那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那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

1.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黑板上用红笔写着1、10、100这样三个数字)师:哪个小朋友有办法把这三个数用等于符号连起来?(学生感到很好奇,并开始交流。)生:老师,100最大,l最小,怎么可能相等呢?生:对呀!老师,你是不是问错了?师:老师有没有问错呢,等我们上完这节课,同学们就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在以上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矛盾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100比10、l大,怎么能用等于符号连接起来呢,这是错误的,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2.创设猜想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有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生: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生:商不变,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

生:商怎么会不变呢?怎样使商不变呢?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以下三个与本课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1)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2)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3)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是呀,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呢?谁想来大胆猜想一下?(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

生: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加上一个数,商可能不变。

生: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加上一个一样的数,商可能不变。

生:或许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一个一样的数,商会不变。

生:我想有两种可能,那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可能不变。

师:猜想了在这四种情况下商可能不变。这只是一种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该怎么办?

生:举个例子验证呗!比如:100÷25=4。

师:下面就请各小组合作,分别举例来验证这四种猜想,看看在什么条件下商是不变的。

该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饶有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正像波利亚所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3.创设争辩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力度

本校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干第三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干第三边。(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师:三根小棒分别长8厘米、4厘米、3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l:能围成三角形。

生2: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3:能围成三角形。

生4:我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声音,并开始争论)

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怎么办?

生:拿三根这样的小棒摆一摆不就真相大白了嘛。

师:办法不错,在信封中老师帮你们准备了这三根小棒,同桌一起拿出来摆一摆。

师:实践出真知,这三根小棒真的摆不成三角形。(很疑惑的)同学们,两边之和4+8:12厘米不是大于第三边3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1:4+8=12是大于第三务边3厘米,但4+3=7厘米却小于8厘米,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也不足8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教师顺势利用媒体演示)

师:从刚才的演示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我给三角形的三条边编了号,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3:1号边加2号边大于3号边;2号边加3号边大于l号边;3号边加l号边大于2号边,也就是说,其中随便两条边的和要大于另一条边。

生4:我用一个词来概括,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

师:说得好!理解透,只有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有这样三根小棒,4厘米、4厘米、8厘米,这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教师的检查预习,提取出学生预习的成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大干第三边,学生也给予课堂响亮而自信的回答:懂了。这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教师也明白,学生此时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了可激起学生争论的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正如教师所料,课堂中立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怎么办?动手摆一摆,自然成了学生探究知识的需求,实践出真知,用这三根小棒是围不成一个三角形的。此时,学生以为书本上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4厘米+8厘米)大于第三边(3厘米)与实践结果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思维冲突,课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们处在静思默想之中,学生终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此时,学生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多媒体的演示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