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
2016-04-06朱武林
朱武林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中专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到20%,而且还呈上升趋势,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有自身的,有家庭的,有学校教育的,也有社会的。分析其成因,探索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专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每位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健词:中专生;心理疾病因素;预防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384-02
1.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自身因素。
1.1.1 成人过渡期。中专生一般是16岁左右,这样的年龄段,我们称为成人过渡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跟成人比还是有差别的,但在一些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上表现"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由于他们年龄不够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譬如厌学整天玩手机,学习分不出主次,学习目标不明确,上课带有明显的幼稚性。
1.1.2 做事易冲动。中专生做事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互相谅解,易冲动与人产生冲突性,在一些事情处理方面,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会冲动做傻事。
1.1.3 独立行为。中专生随着成人过渡期不断深入,也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开始不愿接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有强烈地表现自己意见和展现行为的愿望,对一些事情 往往会提出自以为是的言词。
1.1.4 逆反心理。处于成人成渡期的中专生由于生理激素发生变化使得他们不能心平静气对待事物,而对待事物总是表现为对抗,不服从父母长辈或老师的说服和劝导,有时对学习不重视,甚至漠不关心,因此,父母的老师应注意这一现象加以引导。
1.2 家庭因素。
1.2.1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家风良好,就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端,举止粗鲁,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家庭结构的缺损,家庭不和睦,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发现违纪和问题学生中,家庭结构缺损的学生居多。
1.2.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现在的中专生有的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他们看待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和承受挫折的毅力。现在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的教育自然就落在了祖辈身上,溺爱骄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环境当中,遭遇挫折,经历磨练的机会很少,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失败,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与此相反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则实行专制教育,对子女过分管束却缺少沟通,这类学生容易形成自卑、怯懦、仇恨、对立等心理问题。
1.3 学校教育因素。
1.3.1 专业知识理论过深,技能操作过少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以专业知识考核作为衡量中专水平的惟一标准,只考知识、技能、把考试当法宝,逼学生学习,视考试为学习的宗旨,应试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由于中专扩大招生的原因,近年来学生入校时分数较低,基础知识、薄弱,中职学校采用免试入学政策,准入门槛很低,可以这么说,中专生是初中"差生集中营",中专班级差生占绝大多数,而中专专业知识理论偏深,专业教师没有深入调查了解,也不管学生爱不爱听,听得懂不懂,以为讲多少,学生就能得到多少,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中专生大部分都好动,而学校的技能操作安排过少,这样便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因而造成他们行动上的彷徨,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把学习当作苦差使。
1.3.2 学校重视技能,轻视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有的中专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因为专业是父母或班主任替自己报的,连自己专业都不喜欢,哪能学好专业技能,这与学校重视技能相返背的,有的想学学不了,因为专业知识过深,很难学懂学会,或者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死记硬背,不能学以致用,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自卑心理严重。有部分中专中不是勤学专业知识、技能,而是生活上盲目攀比讲享受,学习上不上进,迷恋于网上电玩,长时间上网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晚上上网,白天上课睡觉,这类学生人际交往很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出现孤僻、焦虑、抑郁等症状。引导好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应从思想抓起,人生有目标,思想才重视,落实到行为上,靠的是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这让学校引以足够重视。
1.4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中专生就业形势不够乐观。毕业后找不到合心意的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给中专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就业压力,"学习好也没用"的思想左右着他们的学习行动。社会上的不良书刊,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游戏厅,商业上的促销都以极大的诱惑力吸引着学生。五花八门的诱惑使年纪还小就离开父母的他们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
2.预防措施与对策
如何帮助中专生解决心理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加强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应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学校在排除中专生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心理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1 学校教育方面。
2.1.1 营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为中专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校园自然因素进行加工,比如搞好绿化,包括植树、种花、种草等,这样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还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2.1.2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情绪情感、个性品质和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的同时,还要在提高升情感指数,优化性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用科学态度对待学生,用健康的理念指导学生,努力为中专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1.3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问题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障碍。(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录入档案中,以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宣传栏、校内广播、电影等形式,向中专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治情操,促进中专生身心健康。
2.2 家庭教育方面。
2.2.1 增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给孩子。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父母也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或陪孩子一起旅游、登山、逛街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家庭活动,切莫把大量时光忙于应酬或打拼事业。
2.2.2 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建立民主的培养方式,发扬民主作风,父母与孩子交往,应互相尊重、信任,采取温和的方式,并按照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心量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家长们参考:(1)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2)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3)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4)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5)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之类的话;(6)尽量用表扬和鼓励;(7)尊重孩子意见;(8)多说"你自己决定";(9)常交谈;(10)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2.3 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其中图书与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彻底整顿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清理校园周边的环境,扫荡"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中专生健康心理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关注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