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理论在草街课堂永放光芒
2016-04-06李小红
李小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381-01
世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在合川草街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这里是他一生中办学时间最长,也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集大成的地方。特别是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教师的身份和职责正发生着新的转变。社会在进步,教育更不能停滞不前,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打造高效的卓越课堂,倡导群文阅读,才能让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更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陶行知思想集成地——草街,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学陶研陶活动,并推行"小先生制"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效果。在课堂中我更是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指导教学,收获胜多。
1.“生活即教育”与新课标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学科强调"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是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也就是说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无时不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学完之后,可积极创造时机,让学生运用。例如:一篇《将相和》的文章可以联系到国际上最关注的美伊战争,由社会生活而引入,引起学生的反思;一次交通事故,也可以成为我们语文课上讨论的话题,也无不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同时也可提倡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的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一带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走进生活,为生活服务,也应该处处运用生活来促进语文学习,不断滋养语文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会更精彩,学到的语文知识也会更丰富。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一二年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写字。我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在生活中识字。我经常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到大街上、饭桌上、电视上等等一切有汉字的地方去认字,并与家长作了充分的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在生活中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同学们都能在预习中认读生字词,让课堂教学轻松愉快。
小学语文学科强调"大语文"教学观,我就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例如:我上了《谁住顶楼》这篇课文,我给学生准备好道具,配上音乐,分角色让学生扮演,通过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了解课文人物的各自特征,感悟大家和睦相处的邻里之情。大家争先恐后,踊跃参加,连女同学也不甘示弱,达到了出乎我意料的效果。这既是学习,又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精神的充分体现。教学《丑小鸭》,我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体会丑小鸭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问学生这个故事感不感人,平时生活中你和同学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想不想练习写一写,他们跃跃欲试,接着我指导他们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作,同学们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更应该跳出课堂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也许那儿的天空更蓝,那儿的天空别有一番滋味。
2.“社会即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有力保障
今天的教育还是全方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个体而言,他是个贯穿终身的过程,对于总体而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所以除了学校之外,还应动员家庭、社区等教育要素参与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格局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
现如今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爱劳动,怕苦怕累,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合作等。说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走向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一致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这一任务,单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小先生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一些有意的社区活动。
2.1 是做。手脑结合,服务社会 。陶行知先生从实践中提出 "教学做合一 " 、"手脑相长"等教学原理,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服务于社会。我们小分队去过广场给小树浇水,去过社区打扫卫生,去慰问过孤寡老人,不仅使队员们尝到了劳动的快乐,也培养了队员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2.2 是看。慧眼看社会,辨别美与丑。所谓 "看",就是让队员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生活。孩子的心灵就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想要拍下什么录像片在孩子心灵的录像带上,就要引导孩子将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摄下一组感人的镜头。通过看红色电影,使小队员们体会了中国解放军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舍生忘死、充满正义、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看到消灭小鬼子时小队员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明白"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
2.3 是听。耳闻天下事,从小树大志 。这里的听,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它具有更深广的内涵。学生读书看书,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也就不深刻,如开展英雄事迹报告会、红军长征事迹报告会、听红色革命歌曲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小分队的队员们切身感受了纷火战乱的岁月中,中国解放军战土们热血沸腾、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以上活动,从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灿烂,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净化了小队员的美好心灵。
3.“教学做合一”是学校教育的巩固与加强
教学中,我们还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永远视陶先生为我的榜样,不仅做到修身养性,爱学习,爱学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样,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