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新探
2016-04-06李正培
李正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26-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好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是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必须是学生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问题,而实质上已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毫无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课程价值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那就要引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兴趣。
在我们从前传统的教学中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得老老实实地不许乱说话乱动,这样下去,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什么不懂得问题也不敢问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对学习教学丧失了信心。心理学上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扑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并从中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给学生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到超市购物,并让学生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和同桌交流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随着学生的提问,他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了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面千姿百态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
4.1 凸显正确教学示范过程的趣味性。小学数学知识的构成呈现出经验性、基础性的特征,学习者更多的是通过对自身或者他人经验的观察、理解、抽象来形成数学解题行为。另一方面, 基础性的知识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要求更高,既要讲明知识,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通过有意模仿、记忆数学运算,小学生可表现出正确解题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伴榜样的正确示范,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尤其重要,这是引导正确学习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4.2 提供必要的错误案例行为。替代性经验指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他人错误行为示范导致的不良后果会给学生避免重复发生此类行为的启示。小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达到可以从别人的错误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自己再犯的水平。新教材在编排上通俗易懂,但是提供的材料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内容中易错题型举例讲解。将类似的先做类比显示区别避免学生犯不必要的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4.3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数学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不是背诵的结果,而需要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给学生制定的练习任务要目标明确,使学生能有意识、主动、积极地对待练习。练习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慢后快。每次的练习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只会变成机械的演算,磨掉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练习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这不仅可以保持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的稳定,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灵活多样运用技能的本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5.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把教学过程的任务看成是向学生传授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内在活力,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觉需求,对学习进程的高度负责和对学习活动的充分自主上。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教学必须越过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