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炼就”群文课
2016-04-06陈春贵
陈春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67-01
03年的暑假,在重庆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群文阅读种子教师的研习营活动,有了和群文阅读的美丽邂逅,从此与群文结下了不解之缘,爱上了她。尝试了一年,对群文的理念认识逐渐清晰,操作的策略渐渐熟悉,我觉得要上好群文阅读课,这几方面要去"炼就":
1.深研文本是前提
群文阅读课是根据确定的"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教学,这就需要老师对文本要进行准确而深入的研读,才能准确的定位目标,灵活的引领学生进行集体建构和达成共识。如果老师对文本不熟悉,则有可能带给孩子们错误的认知。我刚接触群文的第一学期,到泸州参加四川省的群文阅读遴选活动。因为临时更换课题,我的课题是《故事的结局》,匆忙准备了一晚上后便走向讲台。我把目标确定为怎样写好故事的结局,完全偏离了编者的意图。实际上那组文本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有三种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缘于不同的选择。一种偏左、一种偏右,一种居于其中。就比如第一篇《不会汪汪叫的小狗》吧,第一种结局是学狗叫;第二种是不学;第三种是学别的语言。我之前的目标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偏差,就因为没有把文本读懂、读透。在那以后,我只要上群文阅读课,一定会仔细的研究文本,不但能正确的确立目标,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增强了。
在第二期的课题开题时,我上了一节《聊聊项羽》,孩子们的表现很精彩,我对整个课堂的调控也比较到位,获得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谁也不知道,我为了上一节项羽,反复的读选文的六个成语故事,在每个能折射出项羽性格的地方都做上批注,同时思考孩子们可能从文本中读出什么。除此之外,我还重新读了《史记》,反复听了《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因为我害怕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就有不妥。可以说,课前,我不但对文本进行了反复研读,也再次和历史进行了对话。所以在课堂上,不管孩子们讨论什么,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巧妙而准确的点拨。深研文本,除了反复读选文,还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第一感觉进行反复追问,那样才能找到文本中深层次的东西。如:我读了这组文本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说明了什么?通过追问,搞透彻了,就不会偏离文本的深意了。因此,我认为老师重视文本解读,才能着手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科学策划课堂学习活动,让文本解读为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找准落脚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2.以生为本是保障
群文的课堂要求孩子们进行集体建构,而后达成共识。要有效的进行集体建构,我觉得首先要有这样的宗旨:"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做什么,一切以这为前提,从这一点出发,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反之,如果在过程中没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势必走向失败。我就经历了多次这样的失败。且行且思,我有了这样的看法:
以生为本之一:目标定位要聚焦
以我的《聊聊小小说》的打造为例吧。开始时我的教学设计非常繁琐、复杂。既要通过画人物关系情节图把握小小说主要内容,又要在比对异同中发现小小说的特点: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末了还要在排序中加深对小小说特点的把握。一堂课根本完不成,学生也没有学扎实。为了参加全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比赛,反复试上,教案也反复修改,后来大刀阔斧的砍去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只确定了会画小小说人物关系情节图,并根据情节图梳理故事内容。修改后教学目标更聚焦,教学过程更加简化:一、以《麦琪的礼物》为例,示范画人物关系情节图,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二、同文本交流。每人读一个故事,读相同故事的同学组成一组,独立浏览后画情节图,根据情节图梳理故事内容。三、异文本交流。回到自己的小组,根据情节图依次讲故事。四、异文本比对,初步感知小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五、互位阅读。孩子们交换自己喜欢的材料阅读。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围绕目标而制定。省略了排序的部分,同时更加扎实,比如孩子们在异文本交流之前先进行同文本的交流。做这样的修改,就是基于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孩子们能学的会吗?他们愿意这样学吗?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全国第一届群文教学设计优胜奖。同样的,我校老师在教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一老师上《故事里巧妙的结局》,拟定的目标有:1、感受故事结局的不可思议和这样设计的妙处。2、了解故事中的伏笔,结局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3、给最后一个故事写结局。很明显,目标偏多。所以在实践中,发现孩子是不能达成这些目标的。实际上这一节课完成第一个目标即可。所以专家们说:"语文老师往往比较贪心,巴不得在一节课上能教给孩子很多的东西"。群文阅读的专家于泽元教授就说过:"课堂上是给学生挖一口井,不是造一个湖,不要想到在一节课上教给孩子太多的东西。"
以生为本之二:课堂结构要恰当。
群文阅读的课堂结构大体有三种:一篇带多篇、群文齐读、群文共享或交叉的结构。目前老师们比较喜欢的是一篇带多篇。而在带多篇时又喜欢"群文共享。"因为群文齐读要求所有的学生阅读所有的文本,学生虽然能获得最大化的阅读量,但往往时间的限制,在文本量过大的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孩子读书的时间。而群文共享是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文本,然后把自己阅读的内容与大家分享,节约时间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显得生动又体现了互动,所以"群文共享"很受老师们的青睐。但通过实践,我想说"慎用群文共享"。还是以我的《聊聊项羽》为例,当时的选文有《力能扛鼎与取而代之》《破釜沉舟》《沐猴而冠》《妇人之仁》《一决雌雄》《四面楚歌与江东父老》这几个成语故事。学生通过听而非读来获得大量的信息,很可能获得的信息是支离破碎的,要从共享信息中构建一个明晰的理解结构就更加困难。所以这种形式好用,但要"慎用"。
不管学什么,我们要学的是理念,不是形式。群文阅读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就要有"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有高质量的"集体建构"和"达成共识"。我在群文这条路上,努力遵循着这一点。因为时时想着学生,我的设计变了,我的课堂也变了。我在设计时会征求孩子意见,提供几种思路供孩子选择,甚至直接让他们参与设计,问问他们想怎么上?希望老师怎么上?我在阅读文本时会思考:这里孩子们可能有怎样的解读?他们会有哪些疑问?我在选文时会想:孩子喜欢这样的文本吗?符合他们的视角吗?我在搭"脚手架"时会想:孩子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样的支架对他们真正有帮助吗?拆掉脚手架后,他们能够"单飞"吗?课堂上让孩子阅读文本时,我会关注:孩子们都读完了吗?读书的时间保证了吗?孩子交流不顺畅时我要思考:是读不懂文本?是老师没营造安全的交流氛围抑或其他?因为眼里有学生,所以,我的课堂一次比一次"生态",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绽放的智慧,放飞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