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2016-04-06曾令琴
曾令琴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便于调控教学程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实际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有效性,在有效提问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10-01
课堂的提问是老师教学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遗忘曲线是随时间的加长记忆的内容就会不断地减少,所以适时的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要不断地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并不是一个过场戏,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等于零.因此这种教学手段还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时候,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提问的意义,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提问.这些不良的提问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分析
现实中,多数数学教师难以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为问而问,提问频繁而随意,满堂问答,集体问答,问题平淡无奇等情况。而且,即使提问,也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远比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要重要得多。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要明确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心中常怀疑问,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对比、探索,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思维上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赞同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达到实施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2.问题情境的创设
2.1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2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2.3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2.4 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2.5 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著名的IT巨头、中国联想的广告更是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数学的问题情境。
如学习了中点后,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联想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2.6 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2.7 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