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森工企业禁伐以后的困境与出路
——以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为例

2016-04-05薛联隆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出路困境因素

薛联隆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 太白 721600)



国有森工企业禁伐以后的困境与出路
——以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为例

薛联隆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 太白 721600)

摘要:在分析陕西省太白林业局生产经营现状,通过剥离附属产业、成立自然保护、发展优势产业等途径化解企业困难取得的成就,以及体制、资金、人才等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森工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强管理和引导,立足实际营造职工谋事创业良好环境,不断加强学习、满足企业发展新要求等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森工企业;困境;因素;出路

随着社会需求和林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影响,国有全民所有制森工企业的职能发生了“两大转变”,即“由原来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直接利用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1]。1998年长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随后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中上游、部分削减东北林区天然林采伐,一大批国有森工企业开始改制。通过天保工程的有效实施,生态修复效益初步显现,天然林得到了休养生息,森林植被全面恢复,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由于配套改革不到位,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时至今日,“林业企业经济危困,林业职工生活危难”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林区经济穷、职工生活苦”仍然是森工企业的顽症[2]。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太白林业局禁伐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探究现阶段企业面临困境及形成原因,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出路,以期在当前我国政府启动新一轮国有林场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同类型森工企业改革和发展起参考作用。

1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地处秦岭山脉西部,成立于1963年,是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隶属的6个省属森工采育企业之一,经营面积13.8万hm2。1998年底以前主要从事木材生产、采育以及营林工作,在职职工3149人,全局下设林场、实验苗圃、森林公安局、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秦岭国药厂、汽车大修厂等森林管护、苗木培育、政社性以及转产项目单位25个。1998年10月2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陕西省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立即停止省属森工采育企业采伐天然林的命令》,企业开始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按照陕西省国有森工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下岗职工安置计划,太白林业局计划留用人员976人(其中森林管护人员387人,社会公益人员236人,营造林60人,其他293人),下岗等待安置人员2 173人[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分流安置方案、人员年龄结构以及考虑到社会稳定因素等原因,实际分流2 054人,企业实际在册职工1 095人。改制以后,企业的职能发生了本质改变,由原来的林木采伐经营转换为森林保护和培育,企业基本失去了自营收益,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资金投入。

2企业减负的探索

改制以后,面对企业收入锐减,原有债务难以消化,人员严重超编、职工工资和各种保障福利减少,人心涣散,职工生活陷入困顿的情况,太白林业局为盘活国有资源,进一步减轻负担,增加收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主要进行了以下有益尝试。

2.1分门别类,剥离附属产业

在采育时期,国有森工企业为了解决职工生活需要,通常都承担了一些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部门应运而生。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已完全成为企业的负担,据此,单位适时对设备老化、经营模式陈旧、亏损严重的秦岭国药厂进行改制;对局属林苑宾馆、汽车修理厂去除行政化管理,进行社会承包经营,完全推向市场;积极努力,通过省、厅等上级部门与地方政府协调,将单位两所子校及其43名工作人员一并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与此同时,2007年,省林业厅通过调整,将50名森林公安人员纳入省森林公安局统一管理,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2.2依托自然环境资源,成立自然保护区,争取国家投资

太白林业局黄柏塬区域作为秦岭大熊猫“兴隆岭区域种群”和“牛尾河区域种群”遗传物质交流重要廊道的地理区位,奠定了其在开展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地位[4]。禁伐以后,通过有效保护,短期内生态功能就得到全面修复,为成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通过努力,200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管辖面积21 865 hm2,编制79人。2013年6月,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体制原因,目前保护区和林业局仍是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保护区无独立经费来源,工作等经费主要依靠天然林保护工程事业补助费。

2.3发挥资源、人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立足本局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和条件,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创建优势企业或其他生产经营服务机构,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解决或缓解了林区富余职工就业问题,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信心和能力,全局职工人均年增收2 600元。主要发展了四种类型产业:(1)抓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契机,建设种苗基地和山地苗圃,发展苗木繁育产业;(2)积极引导、鼓励职工开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中蜂养殖、干杂果采集等生产,增加职工收入;(3)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三秦森工”太白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基地、太白高山植物园建设;(4)围绕生态旅游,林区护林站点新建、改建服务设施,为林区旅游人员提供吃、住、游等服务。

3目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3.1体制困境

森工企业停止天然林采伐后,虽然发挥着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作用,承担着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职能,但是由于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支持政策不完善,仍然以企业经营模式生存。而作为经营企业,又面临着产品(即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提出的“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属性,难以通过市场交换途径实现其价值、为企业带来效益,造成企业投入和收益不对等,经营难以为继;同时,作为国有森工企业,在经营中难以摆脱行政干预的困扰,不可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权能结构,造成产权单一性和国有性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债务软约束,独资形式风险过于集中,难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不利于融通资金,沟通信息和企业向深层次发展[5]。

3.2资金困境

禁伐以后,企业的主营收入主要是国家天然林保护资金投入。由于种种原因,天保资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补助标准基本属于静态标准,管护费偏低且增长缓慢,未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物价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等因素;(2)补助政策不完善,经费缺项多,现在企业被纳入社会统筹保险,工程费用只落实了养老保险、医疗费,而工伤、生育、住房公积金等十多项职工权益费用难以得到落实,企业资金压力大;(3)工程未安排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导致基层生活条件长期难以改善、林区管护道路损毁严重难以修复,影响后续管护工作;(4)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虽已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但仍未真正落实管理体制和计划、人员与经费,还在依托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项目部分资金和原有企业机制运行,加剧了企业经营资金困难。

3.3人才困境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太白林业局改制后职工队伍总量仍过大,企业多年来一直执行“宽退严进”政策,导致职工超编、老龄化的同时,急需人才又难以引进,人员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工作地点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较低、工资待遇落后、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等不利因素,不仅不能为林业人才的个人发展、子女成长等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机遇,导致企业难以吸引新人才,还使自有人才大量流失。

4可持续发展出路探讨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森工企业在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以及企业自身负担过重、生态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交易等因素又使企业陷入层层困境之中,如何使企业焕发生机,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需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4.1从政府层面,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适合森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从社会稳定、生态安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森工企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确定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合理界定单位属性,对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林业局或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坚持政事分开,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对企业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整合现有资源,发挥集团化优势,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发展林区经济;不断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通过行政立法、舆论引导,建立完善“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补偿”的补偿原则,通过发行森林彩票、债券融资、社会捐赠、大力发展碳汇市场交易等方式,积极筹措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提高保护工程项目补助标准,使生态效益产品价值得以体现,最大化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将富余安置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统筹,将生活危困职工纳入社会最低保障范围,减轻企业后顾之忧[6-7]。

4.2从单位层面,要立足实际,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职工谋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要加强内部管理,突破思维定势,在整活资源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基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在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培育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以增强自养能力、提高职工收入、稳定林区职工队伍为主要目标,创造环境并鼓励职工积极发展林区特色产业,着力形成品牌,突破企业及职工困境;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业务学习、技能培训、职称评聘以及后续发展和晋升提供良好服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坚定的信心、求实的作风、创新的勇气,动员全员参与,克服困难,重现森工企业活力。

4.3从职工个人层面,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

偏远的工作地点、落后的交通、闭塞的信息环境以及原始简单的采伐方式,导致森工企业职工一般都存在着业务知识欠缺、社会可融入能力较差等问题。工作职能转型以后,新的工作岗位对职工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不断地通过学习森林保护、监测、野外巡护知识,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李慧,郑北鹰,刘伟.林业发展模式将实现“二个转变”—专访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N].光明日报,2015-03-19(06).

[2]温铁军,王平,陈学群.国有林区改革的困境和出路[J].林业经济,2007(9):23-26.

[3]王艳增,姚顺波.陕西省国有森工企业改制中职工权益保障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7(5):41-44.

[4]党坤良,李登科,张怀科,等.陕西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M].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赵嘉宾,王兆君.国有森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8(1):11-14.

[6]张谦.森工林业局转产的实证分析与思考[J].陕西林业科技,2002(3):58-60.

[7]姚巍.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十年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收稿日期:2015-07-18

作者简介:薛联隆(1970-),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S759.9,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4-0096-03

Dilemma and Solutions for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after Logging Ban——with Taibai Forestry Bureau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 case

XUE Lian-long

(Taibai Forestry Bureau, Taibai, Shaanxi 721600)

Abstract:Current management status,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separation of associated industry, establishment of nature reserve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industry, and problem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stitution structure and funding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at, concepts and measures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guiding, creating favorable surroundings and learning improvement towards sustainable growth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Forestry enterprises; dilemma; solutions

猜你喜欢

出路困境因素
困境
解石三大因素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