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规划初探
2016-08-10张昌贵方大凤
张昌贵,方大凤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规划初探
张昌贵,方大凤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该保护区突出教育资源特点、满足教育活动需求、确保资源与游客安全等环境教育规划原则,环境背景、地质地貌气候与水资源、生物资源、自然保护、环境伦理、旅游信息等方面解说应体现或包括的资源特色、主要内容和载体,并建议将环境教育小区规划为科普教育区、森林体验区和高山探险区,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关键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资源条件;规划
自然保护区是最适宜环境教育的天然场所[1],环境教育也是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基本特征[2]和自然保护区服务与管理的核心内容[3]。近年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退化或负面环境影响,这与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环境教育的缺失[4-5],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直接相关。只有通过环境教育,让游客知晓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价值观,才能促使游客思考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改变自己的负面环境行为[6-8]。鉴于此,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环境教育进行规划探索,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现状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于1965年成立,地处太白县、眉县、周至县3县的交界处。地理范围为E107°22′25″~107°51′30″和N33°49′30″~34°05′35″,面积56 325 hm2。20世纪80年代,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步兴起。1993年保护区编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规划》。1994年5月,原林业部批复划定了生态旅游小区,总面积2 368 hm2。1997—2001年编制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计划》,2002年成立了生态旅游科,以适应科学考察、观光游览、教学实习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需要[9-10]。2014年在蒿坪保护站建立了森林体验基地,设有科普教育中心、生态探秘线路和野外森林体验区等三个区域。近几年保护区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各保护站接待点基本能满足游客接待与住宿需要,但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活动仍缺乏。
2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规划的原则
2.1突出教育资源特点
充分考虑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跨南北、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多变等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分区。突出太白山的森林景观、森林文化、植被带谱、植物多样性、宗教活动等资源特色,对各分区设计科普主题内容。
2.2满足教育活动需求
根据环境教育的需求,充分考虑保护区旅游线路状况、体验难易程度、游客类型等特点,在保护区不同区域或地段设置对应的教育内容与设施,针对不同游客、不同区域,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
2.3确保资源与游客安全
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本原是通过“走进森林、体验森林、保护森林”的森林体验过程,让游客形成森林保护的伦理意识与自觉行动。故在环境教育规划中,确保环境资源不被破坏,环境教育相关的体验活动有安全保障。
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内容构建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应包括环境背景、物种与环境、生物地理、自然保护、环境伦理、旅游信息等六方面解说内容[1]。环境背景解说包括自然环境背景解说和社会文化环境解说,着重解说太白山在国际、国内及区域的自然地理价值,宗教名山及宗教活动影响;物种与环境因子方面着重解说物种的多样性、其特性、稀有性,第四纪冰川遗迹,我国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自然景观独特;太白山环境生态科学知识着重解说生物地理学知识;太白山自然保护知识方面着重解说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历史及意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及方法;太白山环境伦理方面着重解说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环境的关系、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旅游体验活动形式;太白山旅游信息方面着重解说保护区内旅游小区规划、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旅游住行与咨询等服务。根据环境解说内容可以择优选择书籍、网络、讲解员、景点解说牌、导览图、宣传资料、专家讲座、科研论文、自媒体等环境解说载体,以突出环境优势及特色(表1)。
表1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特色及其解说内容和载体
4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小区分区规划
按规划原则和保护区所规划的旅游小区海拔差异、南北坡走向、植被景观变化、游客体验难易等,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划分为:Ⅰ科普教育区、Ⅱ森林体验区、Ⅲ高山探险区(表2)。
Ⅰ科普教育区:又可划分为室内科普教育中心和室外科普教育区域;室内设置标本、影像与文字图画解说,室外区域位于保护站附近,设置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安全、便利的地段,可根据大中小学生、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开展适宜的森林科普教育活动。
Ⅱ森林体验区:又可划分为森林生态体验区和森林景观带谱体验区;森林生态体验区可选择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原始、完备、多样的地段,森林景观带谱体验区可选择植被垂直带谱较为明显、聚集的地域,适于学生实习、游客森林体验等活动。
Ⅲ高山探险区:又可划分为高山灌丛草甸探险区和冰川遗迹探险区;该区域较为危险,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道路艰险、物资保障极难、森林与草甸交替、环境教育设施器材极少,适于户外野营者开展森林探险活动。
表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分区规划
5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问题与对策
5.1培训管理人员弥补环境教育人员的不足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虽有管理及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但教育、旅游等专业人才匮乏,既懂专业又懂讲解的综合性讲解人员也较缺乏。保护区面积广阔、管理人员不足、旅游季节性强等内外部条件影响了专职讲解人员的配备,随保护区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旅游讲解服务必定显得更为不足。因此需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培养综合性的管理与服务人才。
5.2开展公益活动,完善环境教育设施
保护区旅游小区中的解说系统标志不完善,直接影响环境解说内容的传递与环境教育。虽然已经建立了森林体验小区,设置了部分引导标志牌等,但系统的解说载体如导游图、景点解说、安全标志等仍显不足。可开展一些环保公益活动,鼓励社团、个人认捐或认养,参与保护自然资源。
5.3吸纳志愿者,丰富环境教育学科体系
针对环境解说人员学科体系不丰富的问题,
可以广泛招募不同学科尤其是急需学科的志愿者,如大学生及高校教师,在7—8月旅游旺季或急需时,进行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等活动。
参 考 文 献
[1]乌恩,成甲.中国自然公园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现状刍议[J].中国园林,2011(2):17-20.
[2]李北东,连玉銮.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的灵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293-296.
[3]李文明,符全胜.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补正[J].旅游学刊,2008,23(7):9-10.
[4]张光生,王燕.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生态经济,2002(12) :33-35.
[5]苗雅杰,苗静.实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4(6) :89-91.
[6]李文明,钟水德.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9, 24(11) : 90-94.
[7]赵怀琼,杜方明.论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2004(2):33-35.
[8]张光生,王燕.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生态经济,2002(12):33-35.
[9]陈永兵.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管理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4(3):46-47,65.
[10]陈宇红,李喜梅,蒲平娟,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浅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3(2):55-57.
收稿日期:2016-05-25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2014038)。
作者简介:张昌贵(1977-),男,重庆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9,5, Q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4-0062-03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nning for Eco-Tourism in Taibaishan Nature Reserve
ZHANG Chang-gui, FANG Da-feng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Nature reserve is an ideal natural sit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l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ecotourism activities in nature reserve.With an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aibaishan Nature Reser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nning for the reserve involving planning principles,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biologic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ourism information etc., should be integrated.It was suggested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nning involve scientific education zone, forest experiencing zone and mountain exploration zone in association with eco-tourism activities.
Key words:Nature Reser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co-tourism; resources condition;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