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散养猪的猪瘟疾病预防对策研究

2016-04-05

兽医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母源猪群病猪

詹 莉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内江 642450)

基于农村散养猪的猪瘟疾病预防对策研究

詹 莉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内江 642450)

本文依据猪瘟高度传染性疾病的病理学原理,结合其后期继发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特点。目前在一些局部农村地区或个别散养猪仍有发生,而且以慢性型和非典型较多。结合实验对比超前免疫与普通免疫的效果,本文提出对农村猪瘟防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猪瘟病毒;免疫程序;病理学;传染性

1 前言

根据病理学原理,猪瘟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约38~44nm,中心为核糖核酸(RNA)所组成的螺旋体,外有包囊,囊上含有脂肪,使病毒对乙醚敏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粪尿)中。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器具等都能传播本病。据蔡宝祥报道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直射阳光下1h仍不死亡,如加热70℃,60min才死亡;在低温下可存活数月之久。

2 症状及剖检

猪抵抗力的强弱及其相关因素而定,一般在5~10d,根据病程长短,临诊症状分为以下几个病型。病猪体温升到41℃以上,高热稽留,皮肤和可视黏膜出血和发绀,很快在1~5d内死亡。为最常见型,病猪体温上升在39.5~41℃之间,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寒战、弓背、被毛粗乱、眼半闭、眼角有多量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住,鼻孔被分泌物堵塞,发出鼻塞音。病猪的粪便,早期为干结球状,附有灰白色或黄白色黏膜(俗称“猪油状”粪),有时带血丝,较长的病程到中后期出现腹泻。公猪包皮内积有液体,用手挤压流出浑浊与恶臭的尿液。病猪在中后期极度衰弱,喜伏卧猪舍一隅,偶有起立,步态蹒跚,并在耳、颈、胸、腹、腋、股内侧等皮肤可出现紫红色出血点,出血点随着病程发展,逐渐融合成出血斑,指压不褪色;病程一般为1~2周,后期常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最为常见。除上述固有症状外,体温不定,结膜炎及鼻卡他,口腔粘膜有一层黄白色膜,并有出血斑或淤血斑,咳嗽、呼吸困难,病程约20~30d。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主要症状表现很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但以腹泻性下痢为主。

3 诊断实验对比分析

猪瘟的早期定性诊断,对于控制疫情蔓延和扑灭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依靠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及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肠淋巴结;切面周边暗红,中央灰白,呈现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脾边缘梗死;肺脏淤血或部分坏死;肾、膀胱和会厌软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大肠特别是回盲瓣口部形成“纽扣状溃疡”等;体温在39.5~40.5℃之间,稽留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采用ELISA试剂盒、兔体交互试验、酶标抗体技术等。仔猪在0、35、70日龄免疫3次,0、70日龄免疫2次及0日龄(即刚生下)免疫一次共3种程序。在另一大型猪场进行20、60日龄免疫2次,35日龄免疫一次及0日龄(即刚生下)免疫一次等3种程序。用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方法测定抗体水平。每个组各用25头左右仔猪。结果表明,0、35、70日龄免疫3次和20、60日龄免疫2次的效果最佳,其次35日龄免疫一次,0日龄免疫一次的效果不如前两者。在某养猪中心进行母源抗体跟踪试验,对由做过猪瘟疫苗免疫的母猪所产的34头仔猪进行母源抗体跟踪。其中15头吸母乳28天,其余19头吸母乳1天。定期采血提取血清,以兔体中和试验和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方法测定母源抗体。结果表明:吸母乳28天的仔猪,到90日龄的抗体阳性率为80%,107日龄的阳性率为40%,135日龄还有20%为阳性,至160日全为阴性;吸一天初乳的仔猪,50日龄的抗体阳性率为73.3%,70日龄的阳性率为27.3%,90日龄为阴性。

4 农村地区猪瘟防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高度重视免疫监测

掌握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做好免疫监测是降低我国现阶段CSF流行的重要手段。进行免疫监测,就是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苗猪仔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这样即可评估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机率较小。

4.2 净化种猪群

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猪业主,特别是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监测抗体比检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所以也可以只进行抗体监测,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母猪,从而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4.3 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

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此时感染病毒也可以发生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由于各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因此仔猪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为了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通过监测抗体,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从而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

4.4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使用

猪瘟兔化弱毒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它也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仍然安全有效,不仅对不同基因型猪瘟病毒株可产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因此,不应怀疑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只要使用得当,完全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效果。

4.5 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

病原监测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基础。我们所建立的CSF病毒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基本代表了中国该病毒变异株的本底,这一成果今后如能用于监测我国CSF流行毒株的变异情况,那么,在CSF防治上我们就能做到准确跟踪疫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预报新毒株,特别国外毒株的传入。这对指导我国CSF的有效防治既。

[1] 张福祥,李春雨,刘丽波.养猪生产的现状及对发展途径的分析[J].畜禽业,2008,(5):47.

猜你喜欢

母源猪群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