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治疗中白细胞减少的机制及地榆升白片的防治作用
2016-04-05陈裕刘新阮祥林崔秀琴赵和平郭新枝史慧敏来中海
陈裕,刘新,阮祥林,崔秀琴,赵和平,郭新枝,史慧敏,来中海
(1河南省传染病院,郑州450015;2河南省胸科医院;3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
抗结核治疗中白细胞减少的机制及地榆升白片的防治作用
陈裕1,刘新2,阮祥林1,崔秀琴3,赵和平4,郭新枝1,史慧敏2,来中海3
(1河南省传染病院,郑州450015;2河南省胸科医院;3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
据2014年WHO年报,我国结核病发病数约98万(占全球的11%),在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居第2位。结核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决定了其防治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我国结核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耐多药结核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结核病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由于结核病治疗周期长、常需要多种药物联用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者依从性降低,而不规范治疗易致耐药结核病发生,甚至治疗失败,最终增加了治疗难度及患者经济负担[1]。目前,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肾毒性已得到临床重视并有积极措施防治,但对其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4.0 ×109/L)尚缺乏足够关注。在目前的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导致白细胞下降的药物主要为利福类、氟喹诺酮类,其他药物包括异烟肼、乙胺丁醇、氨基糖苷、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钠等[2],其主要机制如下:①免疫性损害:一方面作为半抗原附着于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形成复合物,诱导产生抗复合体抗体,其后该抗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另一方面与血浆高分子蛋白结合,促进抗体产生并与之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可吸附于白细胞上,导致白细胞裂解、损伤。②非免疫性损害:直接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影响造血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一项对1 904例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症发生情况的多中心调查显示,初治及复治病例白细胞减少症的现患率分别为10.4%、9.1%;随访8周后,累计白细胞减少症的患病率为19.8%[3]。因此,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症的防治应得到足够关注。
祖国医学认为,地榆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以地榆根茎为原料制备的地榆升白片可有效治疗和预防化疗导致的粒细胞下降,且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基础研究证实,地榆的主要成分地榆皂苷是促进骨髓细胞增殖的主要活性物质,可增加骨髓有核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4]。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诊疗手册》中明确指出,地榆升白片可用于抗结核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另有研究显示,地榆升白片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可促进患者肺部空洞吸收及显著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5]。
结核病治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故防治药物不良反应非常重要,尤应加强对骨髓造血系统损害的重视。本研究组专家对结核病的治疗达成以下共识:①疗程前2个月,1~2周检查血常规1次,此后每月检查1次。②出现白细胞减少症者及时应用地榆升白片等升白药物。③重度白细胞减少者(白细胞<2.0×109/L)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④可能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地榆升白片等升白药物(如合并糖尿病、艾滋病、慢性肝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年老体弱者,既往有白细胞减少病史等患者)。⑤地榆升白片口服方法: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分别为200~300 mg/次、400 mg/次,均3次/d。
综上所述,白细胞减少是结核病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结核治疗过程中采取预防白细胞减少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地榆升白片在防治白细胞减少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特点,可进一步观察地榆升白片在结核治疗中能否使患者得到长期生存获益。
[1]许锦容.236例肺结核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1(23):287-288.
[2]肖东楼,马玙,朱莉贞.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8.
[3]Lin FS,Wu MY,Tu WJ.A cross-sectional and follow-up study of leukopenia in tuberculosis patients: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impact of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J].J Thorac Dis,2015,7(12):2234-2242.
[4]高小平,吴建民,邹文俊.地榆促造血作用的有效部位筛选[J].中国天然药物,2006,4(2):137-140
[5]何建,向启云,杜德兵.地榆升白片辅助治疗MDR-TB近期疗效观察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3):35-36.
10.3969/j.issn.1002-266X.2016.21.043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