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脉、络脉、血脉的区别及与脉诊的关系

2016-04-05郭现辉程艳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络脉血脉经脉

郭现辉,程艳婷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浅谈经脉、络脉、血脉的区别及与脉诊的关系

郭现辉1,程艳婷2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Difference amongmerdians、collateralsand blood vessels,and relation betweenmerdiansand pulse-taking

经脉;络脉;血脉;脉诊

经脉、络脉、血脉有何区别,临床在诊脉的过程中,诊的是经脉还是血脉,这些问题一直有所争议,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其与脉诊的关系浅谈自己的拙见。

1 经脉、络脉、血脉的区别

1.1 经脉与络脉

《内经》中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①深浅。《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在于“可见”与“不可见”,即深浅。用肉眼来观察经脉和络脉,并从深浅作出判断,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②循行方向。《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从形态分布结构指出了二者的差异。③颜色变化差异。《素问·经络论》记载:“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又从颜色上指出了络脉与经脉的差异,即经脉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而络脉的颜色则常变化不定。并进一步将络脉分为阴络与阳络,阴络与经脉一样,颜色也是固定不变的,而阳络的颜色就变化无常了。④脉动。经脉路线上有动脉的搏动,《灵枢·经脉》中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气口指腕踝关节附近,指出经脉的虚实可以通过气口之脉动来探知[1]。

周楣生在《灸绳》[2]中提出经脉的含义,认为①“经”是指经典和法度,经脉是人身经常存在的合乎典范的沟通联系的基本体系。②“经”是经常和恒定,经脉乃是正常和恒定的脉象。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提到“何谓经脉?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提到“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③“经”是指度量和里数,经脉既是经脉经过的地方,也是划分和度量人体表面的分界线。《灵枢·脉度》就是各经长度的度量。④“经”是指直行与通常的路径,凡是经常存在并直行的主干都可叫作经脉,经脉联络体系的分布状况。⑤“经”是治理和经略,经脉也指经营治理受病之脉。络是网络的意思,络是缠绕之意,络脉是缠绕裹缚之脉;络是络膜与张罗之貌;络是正经的旁支,络脉是指正经以外的支派之脉。其对经脉和络脉的关系指出,人身必须有各种经常存在的直行的经脉以及分治派别横行的络脉,这样各种组织器官才能相互依维与制约,而不是各自为政,并能起到支持附丽、网络被盖与划分界限的作用,这是广义的经络关系。在针灸激发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并由此对古人所说的经络体系获得旁证,是狭义的经络关系(或者这些应该称为经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1.2 经脉与血脉

对具体什么是经脉历来多有争论。有人主张经脉血脉论,其中毛良[3]指出古医书《脉书》中主要内容是论述人体的功能和脉的分布,病脉所致的疾病及其治疗。病脉的诊断,循脉与相脉,认为本“脉”指的是血脉。古医书中有关血脉学的内容,均成为后来《内经》和《难经》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其核心。支持此观点的还有“经脉动脉”说,卓廉士[4]提出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动脉”为据点并将其加以连缀来认识经脉的,这样就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将经穴作为“脉气所发”之处。同时,参考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运动往复方面的观念,经脉循环体系极可能建立在对“回环往复”的观念上。另外,林其盛[5]认为根据马王堆汉墓中的医书可以看到祖国医学的最初经脉观是:①与经脉效应有关;②为肉眼可见的表浅动、静脉血管;③为可触及的浅层与深层的动脉管(寸口、人迎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自公元前5世纪(扁鹊医疗活动时期)的不系统经脉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融会下,采用取类比象的说理法,完备和补充了经络新内容,至此形成十二经脉,并描述其循行为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有人主张经脉感传论,刘澄中[6]认为“脉”是指循行性感觉,古代经脉医学通过循行性感觉来诊断与治疗疾病,很遗憾在两汉时期已失传,只能通过相关正史的记载看到;已出土的《脉书》与“脉人”就是循经感传路线及其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的最古老的记载。在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循脉诊断、循脉治疗方面均有成功的事实。徐云生[7]亦认为经络与血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血脉是血的运行通道,经络之大者为经脉,经络之小者为络脉;血脉之大者就称血脉,血脉之小者为血络。经络总归于肺,血脉总归于心。许龙泉[8]根据《内经》理论体系以及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认为血脉与经络有明显不同,血脉是心脏系统的形体组织,而经络则是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系统,因此不能用经络循行来代替血液循环。李晓君[9]提出经络与血脉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密切的渊源与联系,从功能上看经络具有类似血脉通行气血的作用,并且在《黄帝内经》等古医籍中也有部分经脉与血脉互义或混用的现象。但仔细研读古代医家的论述,亦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经脉与血脉是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功能体系,血脉归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以运行血液为主,而经络则是人体联系系统,以联络沟通为主。

纵观以上各家论述,认为在经脉最初的发现过程中,古人还是首先发现了经脉现象。使用灸法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在病人的身上很容易出现灸疗感传,在此方面我曾经用灸法进行过几例观察。而在远古时期,火的使用也远远早于针具的使用,在火的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经脉现象是很容易的。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录更多的是经脉现象,而《足臂十一脉灸经》早于《阴阳十一脉灸经》。

但是,后来在几百年的人类演化过程中,对医学经验总结的继续深入,阴阳、五行理论纳入医学体系,刺法工具的进步,解剖医学的初步发展,以及气功家的练功发现,为了解释现象,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观察到的动脉、经脉,甚至神经等都作为说明经络的物质基础。而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周流不息应该是气的概念的应用,更是血脉概念在经络中的体现。所以说这个时期(也就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和《内经》时期)经脉理论与血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脉理论在医学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脏腑理论所替代,而十二经脉理论在说明人体是一个上下、内外相联系的整体上也达到了完美,至此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大的修改。

2 经脉与脉诊

高大伦[10]提出脉诊的目的,最初为诊察经脉病变。《脉书》中提到“相脉之道……它脉盈,此独虚,则主病……”,“脉盈而洫(虚之义)之,虚而实之”,这里的盈(实)、虚均是指脉象而言。“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指出论治疾病的原则仍是以脉象的虚实为依据。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脉与脉诊的形成是有共同的认识基础的,经络理论中的许多内容,如不少重要概念、原则、诊治方法等都与脉诊有一定联系,古老诊脉法与经脉密不可分。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经脉理论退出其主导地位,渐居其次,脏腑理论居于主导,从而比较脉法亦随之而衰。至《难经》时已无专门阐述,《伤寒论》中偶见运用痕迹,至晋代王叔和《脉经》时已完全失其面貌。经脉与脉诊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在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有明显体现,随着经络学说与脉学理论的各自发展完善而逐渐淡化[1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脉诊的早期发展与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对脉诊有动脉说、血脉说,也有认为诊脉诊的是经气。本人认为,目前脉诊的解剖部位是血脉、血管、桡动脉。但是在血管中洒陈的不仅有血,而且有气;不仅有气,而且有五脏六腑之气味,正如《内经》所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1]董桂兰.经脉与络脉差异的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4):204-205.

[2]周楣生.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35-38.

[3]毛良.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2):125-127.

[4]卓廉士.经脉动脉说[J].中国针灸,2006,26(11):793-795.

[5]林其盛.读解经脉[J].中国针灸,2004,24(2):139-141.

[6]刘澄中.“经脉论”与“血脉论”孰是孰非[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4):231-238.

[7]徐云生.试论经络与血脉的区别[J].中国针灸,2004,24(9):629-630.

[8]许龙泉.血脉有别于经络[J].江苏中医,2000,21(12):5-7.

[9]李晓君.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6):6-9.

[10]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96,104.

[11]赵京生.经脉与脉诊的早期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68-171.

(编辑:翟春涛)

R221

A

1671-0258(2016)01-0004-02

郭现辉,博士,副教授,E-mail:401429459@qq.com

程艳婷,博士,副教授,E-mail:chyt506@126.com

猜你喜欢

络脉血脉经脉
松龄血脉康胶囊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血脉里的眷恋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血脉之恋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