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消除对策
2016-04-05黄艳
黄艳
【摘 要】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提出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95-0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由于与大学生接触多,辅导员的言行对大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本身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案,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思想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缺乏自立、锻炼的机会,自私心理严重,不能吃苦,毅力不强,但也承担着过多的学习压力。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几个特征:忠于追求新奇,追求个性化,但坚持力与毅力不强,经常半途而废;做事欠考虑,易冲动,常常会破坏事情的正常发展;对辅导员认可度较低,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适应环境的能力较低。在生活方面,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很难和学生打成一片,凡事都要咨询家长,通过家长来求助于老师,更甚者,部分家长还搬来学校与孩子同住,帮其料理日常生活;在学习方面,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下降。
再次,过于自大,责任意识较差。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家庭的过分宠溺,许多大学生自大心理严重,自由观念较强,但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只重视个人利益,不重视集体精神。大学生是一个矛盾体,对自我能力估计过高,却力有不逮,他们对风险往往预测较低,坚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但事情通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发现事情的严峻性与自身的无能为力。
最后,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学习水平低、家庭不和、成绩不好等方面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通常伴随忧郁、烦躁、压抑的心理,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出现自杀、自残、失踪的极端行为。目前,出现极端行为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情绪方面,缺乏对工作的动机与热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在对待学生方面,缺乏耐心、爱心,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难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工作不自信,消极怠慢。此外,部分辅导员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但个人成就感不高,对辅导员前景发展持怀疑态度。这种职业倦怠既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本身的健康发展,拖慢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
(一)扭曲大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首先,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倾注热情,缺乏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创新意识与锐气,也不再积极投身于各项细致的工作日记当中,就很可能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不耐烦、冷漠对待等错误态度,往往以一些死板、固化的方式来标签学生,久而久之,这些错误的学生工作态度将伤害大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其次,对工作缺乏激情。部分辅导员虽然没有编制,但却需要接受院系以及校学生处的管理,就连学生处、组织处、就业管理处都会将大量工作交由辅导员完成。而校团委等部门也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若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且认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缺陷都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导致的,就会让辅导员不再对工作抱有足够热情,往往以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来处理,对身边的同事、学生动辄冷嘲热讽,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一顾,常常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进而为工作带来更多问题。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将以正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足的工作热情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行为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与此相对,辅导员若是情绪波动大、心态不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岗位工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在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意识、个性消极等现象。鉴于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所以当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后,其所负责的学生都将面临思想政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逐步下滑的危险,这显然与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悖。
(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高校而言,其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辅导员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职业倦怠将影响教师已形成的良好习惯,逐渐削减辅导员对工作的激情,对各类事务处理过程中也不再具备高专注度和创新意识,对班级和学生的掌控能力也将降低,不能够将自己的精神集中在大学生工作上。许多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的困扰下出现了对学生不耐烦、失去足够的关心与关注;备课不再如从前般细致充分,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工作进程,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带来更多的阻碍,也给大学生下了一个暗示:违反校纪校规不需要付出代价,这一错误意识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与纪律意识。由此可以看到,职业倦怠问题将给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给教师本身以及高校带来多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影响者还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作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朋友、指导者以及教育者,辅导员一旦对学生事务出现不耐烦现象、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不再积极承担工作任务,那么久而久之,这些负面的情绪与意识将伤害学生的情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就业、责任意识、职业操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分子,本身就与学生存在亦师亦友的亲密联系,其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大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消极面对工作、缺乏进取心、并未将情感倾注于工作中、不遵守甚至不尊重职业操守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会通过教育教学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破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三观意识。所以,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亦师亦友的指导者、教育者,其“负能量”必然会阻碍大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将导致学生难以安排自己的日程;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不到位,将导致新生出现社会交际危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将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更将对其日后就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对策
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对自身与学生进行高效管理,而且极易导致心理扭曲、人际关系差、不自信、身体欠佳、精神不振等问题。鉴于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辅导员的管理、引导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现象。
(一)优化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突出,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出现倦怠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辅导员的工作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项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人类的思想道德水平则需要整个人生过程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显现,所以也难以通过量化标准来评价一个辅导员的工作实效。从当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分解为党员率、先进班集体率等等数据式的考核标准,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这也意味着鼓励辅导员为了数据好看而工作,而非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工作。所以,构建一套完整、科学而具有可行性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是当前促进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表现、改善辅导员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正评价辅导员付出努力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学生作为唯一主体,将服务作为首要工作,将学生管理融入学生服务工作当中。为学生而操心,为学生的问题而着急,对有关学生的一切事务都抱有饱满而充分的热情。
为辅导员创造更多职称评选、晋升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技能,使辅导员在本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与工作积极性。大部分辅导员任职时间都不长,有着较高的事业心和工作动机,高校要全面了解各个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充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一方面要对辅导员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同时要为辅导员创建更多深造平台,使其更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使辅导员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交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要使辅导员深刻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充满希望与发展前景的,对其提供转岗、职称评定、晋升等优惠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教育氛围,是减少甚至是避免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精英化、专门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实情况下,辅导员的职业化、精英化、专门化发展应该通过校园文明建设来实现。首先,以情动人,通过情感来使学生主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工作量与工作压力。其次,应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体育活动来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举办辅导员联谊活动等等,使辅导员群体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与行业文化,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行业的使命感、认同感,不仅能够避免职业倦怠问题产生,甚至还能够为辅导员建立起职业眷恋情绪。再次,应为辅导员提供更自由的工作环境与更多的选择。最后,应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工作目的与工作职责,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要赋予辅导员改革创新的勇气。应对辅导员给予充分重视,并理解他们的工作,从而让他们及时缓解自身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始终维持自身心态平衡。
(三)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努力。高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定位。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大学生能够通过高等教育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保障。一名辅导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承认作为一名辅导员,除了需要有正确、向上的三观意识,还需要拥有充分的政治知识储备、管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更需要突出的交际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学习将帮助辅导员不断改善自身工作水平,然而学习这项活动却绝不仅局限于提高工作能力这一目的,更能够有助于实现辅导员的人生理想,进而帮助辅导员避免职业倦怠问题。不但如此,身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高压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状态,必须要学会释放压力。事实上,所有职业都需要面对一定程度的压力,辅导员应该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并学会准确评估自身压力等级,在压力过大时主动通过娱乐活动放松,发泄工作中累积的负面能量。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主体,更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管理者与倾诉者,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群体,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要为他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工作氛围,对辅导员的身心状况与发展情况予以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还要引导辅导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事业观,踊跃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断实现自我提升,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减轻来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强化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心甘情愿将自己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国家作贡献。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辅导员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这不仅是辅导员群体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考验辅导员能力的一种特殊方式。探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促进辅导员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防止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课题。各大高校要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关注,利用清晰界定岗位的方式来减轻与彻底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建立健全评价与审核制度,加大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全面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着力建立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高尚的辅导员职业化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江雪华.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2]张革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目标诉求和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周邦.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缓解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
[4]马洪亮,徐锐.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的结构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
[5]陈玉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研究”(2014LSZ012)
【作者简介】黄 艳(1979— ),女,河南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