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研究

2016-04-05黄喜林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2期
关键词:湘西民族旅游

◎文/黄喜林



湘西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研究

◎文/黄喜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地处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贵州、重庆接壤,是湖南的西北门户。该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境内有土家、苗、汉、回、瑶和侗等多个民族,多民族长期聚居历史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湘西文化。同时,湘西旖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湘西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绝佳的天然基础。纵观各地旅游业发展态势,将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业之中来助推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相互提升品质、相互丰富内涵、相互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湘西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民族文化一般定义为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湘西州作为湖南仅有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民族风情浓郁,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住行习惯、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苗族银饰和踩花山等一系列极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构成了湘西民族文化。其与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广西的壮族文化、云南的傣族文化、宁夏的回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区别开来,自成一体,但又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近年来,在文化领域的创意产业走在其他行业前列,先后推出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印象刘三姐》、《丽江千古情》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作品融合了当地文化元素,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湘西州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湘西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一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湘西地域建制沿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夏《禹贡》称为“荆州之域”。永顺县王村镇至今保存着湘西与中原政权地域划界的“溪州铜柱”;吉首凤凰境内横亘着明王朝为防止边民叛乱修建的“南方长城”;德夯保存有原始古朴的苗族村寨;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被喻为研究秦史的“百科全书”,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二是民族众多,特色鲜明。湘西境内居住有土家、苗、汉等众多民族,2011年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常驻人口的77.21%,其中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共占全州人口的76.63%。湘西州目前依旧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本民族习俗,当地农村嫁娶哭嫁习俗、民间剪纸、苗鼓技艺、摆手舞、茅古斯舞以及本民族语言文字均得到较好地保护传承,各村寨中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及“三月三”、“四月八”等民俗活动,湘西赶尸、放蛊、落花洞女三大神秘湘西“传说”等元素组成了特色鲜明的湘西民族文化。三是名人辈出,影响深远。历史上湘西名人辈出,如明朝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并荣立“东南战功第一”的三千湘西弟子、近现代的民国总理熊希龄、“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均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深远影响。

3.湘西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湘西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在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一是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湘西文化如明珠散落在各地,缺少一根“绳索”将其有机整合起来,没有形成与“好客山东”和“大美青海”类似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统一宣传口径。二是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湘西文化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有核心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对增加文化产业收入,助推文化发展贡献不大。三是文化企业质量不优。缺乏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影视、音乐和演出等精品文化节目缺乏,没有形成区域性民族文化产业高地。

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近年来湘西旅游总体情况

近年来湘西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呈逐年递增态势,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旅游业发展。201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5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1%和20.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2.07万人次,增长85.4%;旅游创汇收入4408万美元,增长64.8%。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湘西州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仅43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只有6.2亿元,十年间旅游人数增长了5.5倍,旅游收入增长了28倍。

2.湘西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特征

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湘西旅游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景区景点建设。湘西州拥有国家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5个,花垣边城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顺老司城村、龙山捞车河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芙蓉镇、里耶、边城、浦市四大古镇全部晋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拉通了吉怀、常吉等高速公路,联合贵州铜仁开通了铜仁凤凰机场,修建了矮寨大桥等。三是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血色湘西》、《芙蓉镇》和《边城》等热播影视剧作品,扩大了湘西的知晓度,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世人关于湘西“穷山恶水出土匪”的印象。新近问世的大型山水实景剧《烟雨凤凰》将湘西民族文化通过舞台形式展现在游客眼前,进一步加大了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分析

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文化创意产业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游客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纯粹的山水自然风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行偏好,而是要从旅游目的地的探奇、探新、探特中获得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心灵和身体体验,满足旅游者感受不同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和增长自身见识的心理需要。在此前提下,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将文化产品特别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产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意以景区传说、遗址故事、舞台剧目和实景演出等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使之在游客心里形成较为强烈的感官视觉冲击,增强游客对当地地域文化的体验度和认同感。近年来兴起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和《神秘湘西》等大型文化实景剧即通过文化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旅游品质转型升级,也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2.旅游行业为丰富民族文化新内涵提供新舞台

民族文化是一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部分民族文化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保持本民族文化优势,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扩大本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社会公众认可度,提升民族文化的生机活力。因此,要使民族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必须拥有一定的平台来展示民族文化,而旅游行业具有世界各地外来人口较多,集散程度较高的特点,民族文化通过旅游行业平台能在最短时间内被世人所接受,也能在最大范围形成传播效力,为民族文化发展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也能促进民族文化自身不断自我革新,适应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3.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民族文化通过创意产业方式在旅游产业平台上获得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旅游产业通过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加盟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旅游品质,推动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湘西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市场和不断丰富完善的民族文化市场之间,根据行情变化而不断调整,多措并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1.坚持文化主体,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要始终坚持以湘西文化精华为主体,大力营造湘西文化优生优长良好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搭建本地文化成长平台,积极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信息咨询和外部文化信息参考等帮扶手段,切实将湘西文化做优做强,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二是要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地文化企业成长。在金融信贷、人才培养、税收优惠和成长创业环境等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帮助,助推更多的优秀文化企业推出大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反映湘西民族文化精髓的文化作品。

2.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用市场游客行为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要推出精品,重点打造旅游者乐于接受和市场认同度高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市场行为检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二是用旅游行业知名度检验文化旅游产业。要重点查验湘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行业中的市场知名度,湘西旅游产品是否被同行旅游社、导游等从业人员认可,其是否愿意向当地游客介绍湘西文化旅游产品等。

3.坚持人才培养,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地

一是积极培养本地文化创意专业人才。通过进修、培训、从学生队伍中发掘人才重点培养等方式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多渠道宽领域开展本土人才走出去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理念,激发创作灵感,促进人才开发。二是大力引进外地优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开展多种方式的外地人才引进工作,从生活待遇、创业资金和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本地专家学者力量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本地的大学教授和“田秀才土专家”等专家学者作用,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 编辑:云霞

■ 青霜锁道 张洪波/摄

猜你喜欢

湘西民族旅游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MINORITY REPORT
湘西 国画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与诸子湘西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