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南画派在江户时期的形成

2016-04-04刘淼

国画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崎江户名画

刘淼



刘淼

二、江户时期中日间的美术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进入鼎盛期,以日本遣人来华学习为多,在由日本政府派遣的名为“遣唐使”的大型使团中身负外交使命的日本世袭贵族阶层起着主导作用,文化交流的内容偏重于学习政治性的典章制度与伦理道德,美术与其他艺术的交流大多依附于宗教典仪之中。宋、元及明初,由于政治原因来华的日本人主体逐渐由僧侣取代了贵族阶层,这一时期传播到日本的中国文化与艺术不免伴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自隋、唐鼎盛期以来,虽在参与的主体人员结构与内容上产生过变迁,但直接性的交流往来从未间断。时至江户时期(1603—1867),情况发生了逆转,严厉的幕府锁国政策几乎阻断了日本与国外的一切联系,不仅日本人被严禁出国,已在国外的日本人也不允许重返故国,违者处以极刑。长崎是江户时期锁国政策下对外开放的有限的港口之一,对外交往仅限于允许来长崎从事贸易的少数中国、荷兰商人,而且这些外国人在滞留期间也必须囿居于特定区域,受到严格管控,限制交流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间的文化与艺术交流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交流的主体转为依附于贸易往来的工艺品与书籍等间接形式。

但在另一方面,江户时期两国文化与艺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又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江户时期的日本政府出于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将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儒家世俗文化钦定为官方正统学说。在这种政治文化的背景下,世袭俸禄的贵族阶级和武士阶级也逐渐地转入了对汉文化的品味之中,演变为近似于中国士大夫的有闲阶层。由于这一庞大社会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在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更为热烈,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为主动。江户时期的日本画家大多怀着朝拜圣地般的虔诚心情,前往长崎这一被开放的口岸,想方设法地接近中国人,通过一切可能的机会了解并学习中国的绘画艺术。

时为江户时期最高统治者的幕府将军德川吉宗对中国绘画极为喜好,1725年,通过派驻长崎的代理人向许多来日交易的中国商人订购明代以前的中国名画。在呈递于长崎当局的具结文书中也有记载幕府订购明朝以前的大量名家摹品,总数不下百余张,要求必须与原作同样大小,笔法和色彩要酷似原作并装裱成册。由于在中国的名画原作多为高官显贵所收藏,因此临摹名画的工作迟迟不能如期完成。中国商人为了不因此得罪幕府而影响在长崎的贸易特权,1731年12月在一位名为陈朗亭的中国船商的推荐下将沈南带到了日本长崎。

注释:

1.清·商盘.质园诗集.卷十二,p16-18

2.戚印平.日本绘画史.第十章,p171

参考文献:

1.刘晓路.日本美术史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戚印平.日本绘画史 [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井上清.日本历史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4.施超伦.幕藩体制下日本武士阶级的精神观念形态 [J].世界历史.1991(1) .

5.赵德宇.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1(4) .

猜你喜欢

长崎江户名画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当名画变胖以后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周恩来与长崎国旗事件后的对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