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维桢书法风格及个性形成初探

2016-04-04姜洪峰

书法赏评 2016年2期
关键词:杨维桢章草赵孟頫

■姜洪峰



杨维桢书法风格及个性形成初探

■姜洪峰

杨维桢 (一二九六—一三七O)为元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杨维翰之弟,诸暨人,字廉夫,别号铁崖、铁笛子、铁心道人等。杨维桢早年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杨宏曾在铁崖山上筑楼,绕楼植树百株,楼中聚书数万卷,杨维桢就读其中,每天用辘轳传食,苦读五年。元泰定四年 (一三二七)以 《春秋》取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当时会修辽、金、宋三史,他所著的 《正统辩》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矣”。元末,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江,后徙居钱塘,晚寓松江,东南才俊之士投贽求文者无虚日,当疾亟,撰 《归全堂记》顷刻立就,掷笔而逝。生平气度高旷,喜带华阳巾,披羽衣,周游山水间,以声乐自随。

杨维桢传世墨迹有 《跋邹复雷 《春消息》图、《周上卿墓志铭》、 《真镜庵募像疏卷》、 《鬻字窝铭立轴》(故宫博物院)、《城南唱和诗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梦游海棠城诗卷》(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竹西草堂记卷》(辽宁省博物馆)、《晚节堂诗》(现藏日本)、《沈生乐府序》等,其余墨迹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中。杨维桢的书法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刘璋在 《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 《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气概。

杨维桢书法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杨维桢善行草书,笔法清劲遒爽,体势矫捷横发,富于个性,自成一种特殊面貌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斤,例载而归”之势。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他反对摹拟,主张不工而工。他认为“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主张诗品、画品、书品与人品作统一观,认为书品无异于人品。于此,我们也找到了他怪异书风的精神来源。黄惇评其作品粗头乱服,不假雕饰,常以真、行、草相互夹杂,并以卧笔侧锋作横、捺笔画的章草波磔;结字欹侧多变、长短参差、大小悬殊;章法则字距大于行距,在貌似零乱错落中,凸显其跳荡激越的节奏旋律。《中国书法全集-康里巙巙、杨维桢、倪瓒》卷收有他两件立轴书,书于1363年《溪头流水诗草书轴》不仅在作品章法款式已见立轴书的成熟模式,笔法多变,结字诸体杂揉,倔犟超逸,足显其书法的趋于偏激的表现主义风格。

在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把杨维桢书法的风格特征分为两类。第一类作品:清劲高古,冷峭秀逸。这类风格的作品,晚年较早的典型作品有 《竹西草堂记》。杨维桢时年54岁,当时官迁受阻,正隐居松江一带。此年春,杨维桢游松江张溪,友人杨谦招饮其不碍云山楼小住。杨谦,号平山,别号竹西,松江华亭人,喜与高人胜士交往,读书尚志,不乐仕进。杨维桢曾为其撰两文,一为 《不碍云山楼记》(《东维子文集》卷十九),另一即为 《竹西亭志》(《东维子文集》卷二十二)。杨维桢将 《竹西亭志》题于张渥为杨谦画的《竹西草堂图》之后,自题 《竹西志》。可以看出,此件作品,杨维桢写得内敛含蓄。开头几行,楷书意味颇重,第七行以后,才楷行相间,潇洒自如,但没有大起大落、奔放张扬。用笔上主要取王羲之父子和欧阳询父子笔法,间有章草笔意,显得清雅秀逸。字的结体,基本上字字独立,由于取大欧笔法,又字字气满神足,劲紧豪迈,直面人生,无宋人那种故作歪斜取巧的流俗而入晋唐堂奥。这种楷行相间的写法与其无年款的《鬻字窝铭》也相近。

杨维桢65岁之后书写的 《沈生乐府序》、《张氏通波阡表》等作品,风格较前又有所变化。在劲紧秀逸的基础上,用笔生辣浓重起来了,加大了章草笔意。元代章草,以赵孟頫为首,名家辈出,但他们的风格基本上受赵孟頫的影响,温文典雅、圆润端庄。而且他们的范本也主要为 《淳化阁帖》,基本是刻帖装饰味很重的模式,因此少古韵,缺新意。杨维桢就不拘一格,他把章草与今草相结合,又夸张了用笔,在古拗奇拙中出新姿,富有创意。《沈生乐府序》则点画劲健,楷、行、草相间,书写节奏稍快,二字一连、三字一连的情形出现得较多,随意自然,又行草中间杂章草笔意,显得古朴雅致。但此作品中,杨维桢还没有夸张运用章草笔法。他70岁书写的 《张氏通波阡表》就不同了。阡,指墓道。阡表,就是建于墓道之碑。此件作品是杨维桢应其学生张麒之请,为张氏宗族作的。可能为表达题写墓碑之郑重,特意划了格线,这种方式在杨维桢作品中是少见的。这幅作品书写的节奏缓慢,表现出庄严与恭敬,但笔法、章法丰富多彩;它夸张了章草笔法的运用,字字独立,大小参差,不取正局,欹正而冷峻;用笔多露锋,转折多方折,并强化起笔、转折的顿挫,强化线条粗细对比,捺脚尤其夸张拙拗,既能感受到强劲的笔力,又觉得随意自然,不假雕饰,显得劲健高古,冷峭精妙。此幅行楷结合的章草书,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类书法艺术风格的典型作品。

杨维桢第二类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狂放不羁,乱头粗服。《城南唱和诗》(写于67岁)是这一类风格中写得较轻松的代表作品。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这幅字的章法如天女散花般的飞动、跳跃、团结。字的大小、斜正、轻重不一,有的二字一连,有的三字一连,如春涧夏溪,翠带律动,缓急随意,到动情处,飞流直下。如“和我读书声”的“声”字,狂放不羁,一泻到底,气势如虹。章草取横势,但杨维桢把今草与章草相结合,纵势与横势相贯通,字距紧密而又密中见疏,紧而不迫。线条上多用圆弧和弯势,加强了张力,又点画刚劲夸张,使得结字平中见奇,稳中求险,又用奇字、古字,显得奇崛古拗,乱头粗服。值得一提的是整幅作品的墨法,浓淡枯湿,自然舒展,好像满天繁星,向你眨眼招手,又如一幅百草汇集的花鸟画,姿态纷呈,天趣盎然。在列举作品中,《游仙唱和诗帖》也属此种写法。

关于他的书法明刘璋在 《书画史》中认为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指的是他与传统法度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然而明李东阳在 《怀麓堂集》中却认为“铁崖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其实在元朝几家 (如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巙、冯子振)中,以杨维桢的书法最富个性,也最为奇特。他的作品将章草与欧字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糅合了起来,能把汉、晋人有隶笔的章草,自然地融化到行草书里去。在当时乃至今天看来都不失为一种创新。承名世先生在分析其 《鬻字窝铭》时指出:“整个书迹融合了汉隶、章草和二王的格局,并有欧阳询和杨凝式的韵味,在古淡朴拙中显出秀劲挺拔,既有前人的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于杨维祯书法个性成因,从书法创作的发展规律看,元代后期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所谓隐逸书风圈的最终形成,客观上也和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为首的“宋四家”“尚意书法”的影响不无关系。中国书法史上,宋四家的出现,无疑击破了几乎固化的历来以“二王”书风为唯一审美标准的坚冰,大大拓宽了文人书法的表现领域和丰富内涵。中国书法自古而来的百家千态的艺术语言。至元代后期,已经走向了不唯“二王”正统及赵孟頫一体为家天下的另种格局。同时还为后朝历代,甚至为当今人们实践书法创作和建立审美模式,开启了门户。

可见,杨维桢迥异于时的个性鲜明的书法艺术,固然和他的生长环境,人生阅历以及在文学领域的卓越造诣相关,然而,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状况,书法本体的发展规律,也是最终形成杨维桢独立艺术性格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

猜你喜欢

杨维桢章草赵孟頫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周志高
徐利明
赵孟頫《汉汲黯传》
逼我做官,我就跳海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