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现代建筑画的发展
2016-04-04张征宇
张征宇
新中国现代建筑画的发展
张征宇
本研究着眼于从建筑学、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科建设,通过现代美学理念和现代设计观念,从各个角度研究建筑,把现代建筑设计效果的绘画表现——建筑画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通过对建筑画表现技法的阐述,展示建筑画在现代设计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变化和发展,为建筑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高等学校现代建筑画的研究和创作始终走在学科的前沿、时代的前列。
建筑设计;绘画表现;现代建筑画
本依据高等学校建筑学、艺术设计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需要,把现代建筑设计效果的绘画表现——现代建筑画(特指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在现代建筑画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与社会、建筑画与建筑设计,绘画基础与建筑画、手绘建筑画与电脑建筑画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展示建筑画在现代设计观念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一、建筑画概念
1.建筑绘画与建筑画
建筑绘画具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表示动词的“建筑绘画”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艺术行为。表示名词的“建筑绘画”简称建筑画,是建筑师和画家创造性艺术行为的成果。
建筑绘画拥有技巧与成果两种属性。表示技巧的“建筑绘画”是建筑师和画家的一种创造性艺术活动,主体是人,客体是建筑。表示成果的“建筑绘画”,是建筑师运用绘画技巧把设计成果进行展示或画家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创作,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建筑师来讲,建筑绘画是一种运用绘画技巧对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进行的一种近似真实的客观表现。除艺术性的要求外,准确、真实地表现建筑实体的功能,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准确,是指所表现的实体必须符合建筑结构的逻辑性,建筑尺度的正确性和建筑形体的严密性。真实,是要表现处在特定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其形体、色彩、质感和环境,要符合该建筑实现后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以表现建筑为主要目的,绘画技巧为表现手段,向人们表达建筑设计意图,传达建筑师感情和体现建筑艺术构思的视觉语言。
对画家来说,建筑绘画则是运用绘画手段以建筑及环境为题材进行的创造性艺术表现,是主观的精神行为。以张择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画家,在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中把建筑作为画面的主体,人物成为配景点缀,既表现了建筑的宏伟壮丽,又体现了画家的精神追求,使画面富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以界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古代建筑画,从而奠定了建筑画在中国画中的历史地位。
2.建筑制图与建筑画
建筑制图是一种标准的图样制作方法,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建筑制图学科。一般表现建筑设计意图的建筑制图称作建筑设计方案图,指导建造程序的建筑制图称作建筑设计施工图,它是设计方案图的继续和深入。设计方案图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表现图,
总平面图,单体平、立、剖面图等。建筑设计施工图包括设计方案图和一系列节点、大样详图,是进行建筑施工的依据。这两种图的绘制深度和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建筑表现图就是建筑画,它与建筑制图结合构成了建筑设计方案图。建筑画是依据建筑制图的平、立、剖面图,运用绘画技巧进行建筑设计效果表现的展示形式。
3.建筑画与现代建筑画
建筑画,是建筑师以表现建筑设计为主要目的,以科学的透视为基础,运用绘画技巧作为表现手段,向人们表达建筑意图,传达建筑师感情和体现建筑艺术构思的视觉语言。它是一种近似真实景物的描绘,不同于美术创作中的建筑绘画。建筑画要求画面形象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真实感,能正确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整个画面效果符合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情况。
建筑画是中国画画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五代至北宋形成一个专门科目,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按年代划分,中国建筑画经历了古代建筑画、近代建筑画和现代建筑画三个发展阶段。古代建筑画自五代至清末经历了从鸿蒙走向成熟、繁荣、逐渐衰落的过程。近代建筑画由清末的逐渐衰落,延续为民国时期的停滞不前。现代建筑画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历经六十余年风风雨雨,由前期的稳步前进,到后期的蓬勃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繁荣的发展阶段。
本文所研究的新中国现代建筑画,特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建筑事业的步伐,迈入了稳步前进、蓬勃发展的建筑画发展阶段。
二、现代建筑画的发展
新中国现代建筑画的发展,经历了稳步发展和蓬勃发展两个时期。
1.稳步发展时期(1949-1978)
以北京十大建筑工程为代表,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承担教学、科研的同时,致力于现代建筑画的教学和创作,开创了以线描加水彩渲染的建筑画表现方法,形成了新中国现代建筑画表现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其中,吴冠中、卫天霖先生作为留学归国教师,把西方科学的绘画基础课程(素描、速写、色彩)引入到现代建筑画的基础训练中,创立了以科学的绘画基础训练为现代建筑画表现的学习模式,奠定了现代建筑画的学习创作基础。
由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政策和“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建筑建设和建筑设计缺乏竞争意识,以线描水彩渲染、立面图表现为主,透视图表现为辅的建筑画表现方法延续至七十年代末而没有发展变化。
2.蓬勃发展时期(1979-2015)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观念的不断涌现,迎来了新中国现代建筑画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了以下规律。
1.现代建筑画随着现代建筑设计观念的变化而发展
(1)五十年代
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借鉴苏式建筑样式和参考现代主义建筑的结合,是这时期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以清华大学建筑学系为代表的高等学校建筑画教学,继承传统中国画线描,借鉴西方水彩渲染技法,把立面图、透视图的水彩渲染作为现代建筑画教学和创作的主要形式。
(2)六、七十年代
由于低成本、标准化的建筑设计观念影响和高等学校的停办,现代建筑画的发展陷入了
停滞不前的状况,基本上延续了五十年代形成的水彩渲染的建筑画表现形式。
(3)八十年代至今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由强调功能、传统文化隐喻演变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设计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了新中国现代建筑画的发展。建筑画经历了由客观性、准确性的水粉喷绘表现,发展到方便快捷的线描淡彩马克笔绘制和程序化的电脑建筑画表现。今天,现代建筑画的发展进入到人人参与设计、人与建筑和谐的虚拟现实动漫技术的设计过程展示阶段。
2.现代建筑画随着建筑师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变化而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系的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他倡导中国古代建筑画与西方现代建筑画的相互交融,以西方严谨的透视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界画进行建筑画表现,创立了以线描加水彩渲染、立面表现为主、透视图表现为辅的现代建筑画表现方法,并发展成为五、七十年代,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画表现的基本模式。
天津大学建筑学系的彭一刚、章又新先生,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光影质感和环境氛围的表现。彭一刚先生采用自制的绘图笔进行建筑的线描和线描水彩渲染的深入表现,堪称以点、线、色结合表现建筑画的典范。章又新先生采取水粉技法,以理性的眼光、程序化的步骤进行建筑画的表现,为绘画基础薄弱的建筑师提供了现代建筑画表现的一种途径,开创了七、八十年代以水粉表现为主的现代建筑画风格。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何镇强、郑曙阳先生,在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建筑画创作。何镇强先生致力于传承中国建筑画的传统,探讨了在借鉴西方严谨的透视基础上运用中国画技法、工具和色彩进行建筑画表现的途径,开创了中国画风格的现代建筑画表现形式。郑曙阳先生以绘图笔为工具,运用传统中国画线描技法进行建筑画表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以线描表现、水彩渲染为主的现代建筑画风格,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普遍采用,形成了八、九十年代以空间结构、材料质感表现为主的线描淡彩建筑画表现潮流。
随着电脑建筑画的出现,以手绘表现为主的现代建筑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九十年代初,由余工、杨健创立的庐山手绘特训营,刮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线描表现、马克笔渲染的建筑画旋风。他们针对高等学校建筑画教学按部就班、脱离社会需求和电脑建筑画日益普及、绘制缓慢的状况,把有、无绘画基础的学子,集中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训练成能够快速绘制出线描马克笔风格的现代建筑画专业人才。究其原因,有以下特点:
(1)意志、毅力的培养
把建筑画的学习当作意志的培养、毅力的体现。
(2)目标明确、严格要求
一切围绕建筑画的学习进行,体能训练、绘画基础学习,严格要求。
(3)面向社会、抓住关键
快速表现是手绘建筑画的优势,也是电脑建筑画的短板。抓住了快速表现创意构思的建筑画表现,抓住了设计的关键,抓住了现代建筑画发展的新起点,使建筑画由以往的设计效果展示功能扩展为设计项目的接洽合作、设计过程的交流深入和设计效果的展示。
今天,由余工、杨健倡导的线描马克笔渲染的快捷建筑画表现风靡全国,成为现代建筑画表现和高等学校建筑画教学的基本方法。
3.现代建筑画随着表现形式、技法、工具和材料的变化而发展
六、七十年代,建筑画主要是用铅笔、钢笔、彩色铅笔、水彩对建筑立面图和透视图进
行渲染,表现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情况,以满足计划经济下一般性项目审批和报建要求。这期间担当建筑画表现的主体是建筑师,除了社会对建筑画重视不够外,表现者本身的绘画功底不够难以绘制出客观、真实效果的建筑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八、九十年代,随着绘图笔、水粉、马克笔、喷笔、铜版纸、色卡纸等工具材料的出现,产生了水粉喷绘、照片拼图、线描水彩、线描马克笔表现等新的建筑画表现形式,带来了由线描淡彩渲染表现建筑的整体形象,到水粉喷绘描绘建筑的形体光影表现建筑的质感光感;由表现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材料质感,到线描马克笔的快速表现等一系列发展变化,促使现代建筑画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感,更加明确、便捷的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建筑师与大众能够直观地进行面对面交流。现代建筑画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九十年代以来,电脑建筑画带来了建筑画表现的革命性变化,颠覆了从古到今徒手绘制建筑画的传统,水墨渲染绘画类的传统建筑画被挤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建筑画的表现不再是徒手绘制,而是鼠标和键盘的点击。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建筑画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其一,通俗性,人们不再需要经过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和建筑知识的学习,只要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通过点击鼠标和键盘,就可以完成电脑建筑画的绘制;其二,专业性,出现了以电脑建筑画表现为目的的职业建筑画画家和机构,改变了建筑画表现由画家和建筑师完成的传统,推动了电脑建筑画向专业化、智能化的高度发展。
4.现代建筑画随着社会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展
八十年代,水粉喷绘建筑画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要求建筑画具体、客观、真实的需求,取代了水彩渲染建筑画不够具体深入的表现形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和社会崇尚形象逼真的审美标准下,建筑设计和建筑画成为了商品,形成了以专业画家表现为主力、以水粉喷绘表现为主要形式、以形象逼真为风格的现代建筑画潮流。
九十年代,电脑建筑画改变了水粉建筑画耗时长、要求高,主要是专业画家和建筑师来完成的状况。电脑建筑画逼真具体的画面效果,易于修改的工作效率,绘制门槛低的要求迎合了市场经济追求商业利益的价值取向,立即为社会所接受,成为了主流的建筑画表现形式。电脑建筑画使建筑画的魅力已不在建筑艺术的“情”上,而在建筑造型的“形”上。
21世纪以来,人们在欣赏电脑建筑画效果逼真的同时,感觉到它过于程式化,缺少内涵意韵。人们意识到完全依赖电脑软件操作,忽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绘画基本功的学习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是难以表现出具有形神兼备艺术魅力的建筑画。近几年在杨健、余工等建筑师的倡导下,追求个性的线描马克笔建筑画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建筑画表现形式的回归,而是社会追求文化意味,崇尚个性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体现。
5.现代建筑画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随着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虚拟现实动漫技术表现的建筑画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效果表现的新形式。动漫技术、虚拟现实,突破了静止的建筑画表现,进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性、互动性和人人参与的建筑设计效果的表现。这种表现形式使建筑画表现真正成为了设计的一部分,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设计展开、设计深入的平台,促进了建筑设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虚拟现实动漫技术的表现不仅改变了现代建筑画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也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概念、范围和形式的发展。
三、现代建筑画展望
目前,学校里学生普遍不重视手绘建筑画,教师们则忧虑学生们只注重电脑表现,忽视
手绘学习。而社会上设计机构基本上都是运用电脑绘制建筑画,似乎手绘建筑画已被打入了冷宫。人们既离不了电脑建筑画,又非议它的千篇一律、程式刻板。手绘与电脑、电脑表现与绘画基础,传统与现代、习惯与发展,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1.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一,这是现代建筑画发展时期的客观问题,有争议,说明现代建筑画的发展进步。二,每一种形式风格都有其产生的必然原因,也各有其欠缺的地方有待发展提高。手绘建筑画快捷、方便但表现不够具体、客观,电脑建筑画客观、具体但绘制不够快捷、灵活。虚拟现实动漫技术灵活、具体但表现不够细致、深入。发挥手绘建筑画快捷、方便的优势,以表现设计创意、构思草图为主。发挥电脑建筑画客观、具体的强项,以表现建筑设计的最佳效果。发挥虚拟现实动漫技术灵活、具体的特点,以表现建筑、环境与人的空间关系。三者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动态与静止、局部与整体、建筑与环境整体的表现形式,构筑现代建筑画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三、我们必须学习手绘建筑画,更要掌握电脑建筑画。不会电脑建筑画,就无法立足社会被时代淘汰。
2.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现代建筑画已成为高等学校建筑学、艺术设计学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业已形成一种专业的社会化行业。今天,徒手绘制、电脑制作、虚拟现实动漫技术表现,各种表现形式和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这种多元化趋势下,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加强自身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学习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积淀为原则,坚持设计的敏锐性和艺术上的创造性,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现代建筑画的教学和创作始终走在学科的前沿、时代的前列。
张征宇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1]王天锡.建筑师与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彭一刚,章又新.关于建筑表现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王伯杨.积极开拓建筑画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杜异.设计——需要全方位的整合[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6]贾倍思,赵军.大师建筑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7]建筑画[EB/OL].[2015].http://baike.baidu.com/view/59083.htm .
TU204
A
1009-4016(2016)03-0099-0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g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