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筚路蓝缕 继往开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学脉传承与开新

2016-04-04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学

张 娜

筚路蓝缕 继往开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学脉传承与开新

张 娜

按:2016年6月23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史文献展(1994—2016)”在我院藏龙岛校区举行。美术学系早在2010年就开始系统地收集和整理系史相关资料,并组织系史研究小组撰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史(1994—2011)(讨论稿)”。2015年,美术学系启动系史文献展项目,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2012级学生策展团队负责策划和组织工作,通过文献及实物展示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美术学系的发展脉络,并追溯了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学术渊源。此次文献展也是2012级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展览,注重史料的收集与考辨,注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其严谨的学术性获得了各界的好评。文献展为基础以期望全面呈现我院美术学系的学脉传承与开新。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创建于1994年,不仅是继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之后第四所成立美术史论系的学院,而且是第一个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新调整后启用“美术学”为系名称的单位。钩沉历史,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的武昌美术学校时期即开先河,伴随着湖北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有一大批学者为此付出了心血。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成立,标志着由诸位学者开创的美术史论专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建系22年来,美术学系陆续设立了美术学(史论)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和艺术教育专业,现已成为一个涵括5个二级学科、3个一级学科的跨学科系部,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教科研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22年来,美术学系共培养本科生1354人,研究生276人,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一个世纪的孜孜探索,成就了众多卓有建树的学者,也培养出一批批满怀理想与才情的莘莘学子。筚路蓝缕的艰辛凝铸出继往开来的深基,追本溯源,反思历史,才能真正做到坚守学脉并创造未来。美术学系的建立发展暗合着时代的脉搏,也构建着一方时代面貌,美术学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亦折射出我国新时期美术学学科的发展轨迹,也将为美术学系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诫。

一、筚路蓝缕(1920-1994)

1.积淀深厚(1920—1985)

20世纪20年代,武昌美术学校的美术理论课程最早是由教务主任唐义精承担的[1]8,武昌艺专时期的艺术理论教员有闻一多、唐义精、冯力生、辛炳、胡肇书等。[1]10历经战乱颠沛,1946年10月武昌艺专重返武汉,这一时期的艺术理论教员有胡肇书、阮璞等。武昌艺专时期,校长唐义精在繁重的校务工作中,还亲自授课并编写了《艺术史》《绘画概论》《艺术教育》等一系列教材,著有《六朝艺术概论》《湖北画人辑略》《豫秦古迹图说》《唐代之建筑雕刻及工艺》等专论。[1]14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之间院系调整较多,其间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随着院系调整,或分离、或整合、或兼职、或专职,但基本群体变化不大,主要有迟柯、张肇铭、程光哲、胡肇书、阮璞、张放、汤麟、蒲新成等教师。①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1-1951-XZ11-001/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概况、院章草案、组织章程草案、教育计划;湖北美术学院文献系列《永远的风采——湖北美术学院校史1920—2010》,第29、30、3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阮璞著:《往事如烟》,第363页,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湖北美术学院汤麟教授、金超教授、张昕教授、蒲新成教授之妻黄玉容女士口述。

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次年6月美术史教研组成立,后改为文艺理论研究室,

阮璞任主任,还有汤麟、张放、石启明、蒲新成、冯今松。

1965年10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停办并改建为湖北美术院。阮璞任湖北美术院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还有汤麟、蒲新成等。[1]39

1972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成立,设立美术史论教研室,阮璞任主任。20世纪80年代,美术史论教研室的成员有阮璞、张放、汤麟、蒲新成、金超、皮道坚、罗世平、陈池瑜,主要负责全院美术史论公共课的教学工作和史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262,270,366②湖北美术学院金超教授口述。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院系经过多次调整,但是教科研工作并没有停滞。20世纪50年代初,阮璞发表学术论文《论〈花间集〉并非全属艳词》《姜石帚与姜白石实是二人》。1957年,迟柯出版专著《俄罗斯画家瓦斯涅佐夫》。1957年夏,迟柯、阮璞、张放、汤麟等人参加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和学校联组的“西北美术古迹考察团”。1959年,阮璞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我国第一部《土家族美术史》稿。[2]278,364

20世纪80年代,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美术史论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开展了中国古代画论、东西方美术比较、楚美术史、敦煌壁画中的透视与构图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绘画透视》《文艺创作词典》等教材和专著,以及三期《美术评论》学报,并为文化部主编了一期刊物。此外,美术史论教研室的教师还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教材编写及教学研讨会议。[1]44,45③陈池瑜.《教学为本学术至上》,2010。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筚路蓝缕,无论战火硝烟还是社会动荡,这些学者们始终坚持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淀深厚,他们的学术理想薪火相传,为湖北美术学院乃至华中地区的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稳定发展(1985—1994)

1985年5月13日,湖北美术学院独立建院,湖北艺术学院时期的美术史论教研室继续保留,教研室成员没有变动,包括阮璞、张放、汤麟、蒲新成、金超、皮道坚、罗世平、陈池瑜。

1991年12月11日,湖北美术学院成立公共课部,陈池瑜担任公共课部副主任,次年兼任美术史论教研室主任。美术史论教研室负责全院的公共美术史论课程以及研究生培养工作,这一时期美术史论教研室共培养研究生11人,硕士学位论文多次获奖。④湖北美术学院“关于调整教学系、部决定的通知”,1997年11月19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教科研工作的增多,美术史论教研室继续返聘阮璞教授、汤麟教授和蒲新成教授,同时陆续吸纳了一批中青年美术史论学者,包括黄专、张昕、李江涛、周益民、何卫平、娄毅、周爱民,1992年引进了方长江副教授。这一时期,美术史论教研室逐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在全国美术史论界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教研方面:1991年,汤麟任主编、陈池瑜任副主编、中南五省教委组织联合编著教材《外国美术史》,该教材在全国都是比较早的外国美术史教材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南五省美术院系的教材。1991年,蒲新成编写教材《绘画与透视》,该教材被全国美术高等院校系科选作专业教材。科研方面:1986年,阮璞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暨中国绘画分支主编并撰大量词,出版专著《论画绝句自注》《中国画史论辩》。汤麟出版专著《维纳斯的启示——人体美与服装美》《蒙娜丽莎的启示》,1988年至1990年主编《美学与时代》1—4期。1991年,陈池瑜出版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艺术学命名的专著。此外,美术史论教研室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美术史论教研室积极组织、参与学术交流活动。1992年6月,美术史论教研室邀

请全国美学学会会长王朝闻、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刘纲纪等著名专家学者,组织了“‘武汉地区纪念毛泽东延座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研讨会”。同年,汤麟到广西参加中国美协美术创作与理论研讨会。1989年至1995年,阮璞先后四次应邀参加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的董其昌、四王、倪瓒、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2]367-369这一时期,阮璞还获得了国内外多种杰出称誉。

与此同时,美术史论教研室十分关注学院教育层次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汤麟就积极倡导以美术史论教研室为基础创建独立的本科教学系部,为美术学系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在三代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研室成为了华中地区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中心。

二、继往开来(1994—2016)

1.独立建系 基础笃实(1994—2001)

1994年10月,美术学系正式成立,1997年11月美术学系与公共课部分开,成为独立的系级教学单位。④湖北美术学院“关于调整教学系、部决定的通知”,1997年11月19日。首任系主任陈池瑜制订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确立了美术学系的“专业培养目标”,并提出“教学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指导思想。

①教学工作

美术学系成立后,陈池瑜任系主任,管继荣任党总支副书记,周爱民任系秘书,教师包括阮璞、汤麟、张放、蒲新成、金超、陈池瑜、方长江、张昕、周益民、何卫平、娄毅。美术学系设美术史论教研室(张昕任主任)和美术技法教研室(周益民任主任)。美术学系的教学工作包括三大块:全院公共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美术学系美术学专业本科和美术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工作。

1995年9月,美术学系招收首届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隔年招生一次,1999年开始逐年招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成立之初的美术学系有6位在国内美术史论界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授,整体学术力量较强。这一时期,美术学系共培养本科生108人、专科生97人、研究生25人。

在学院特批的专项经费支持下,美术学系从1994年开始筹办图书资料室,于1999年10月23日正式开放,图书资料室是美术学系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

②教科研成果

20世纪90年代,美术学系在教学方面的努力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1992年,陈池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方长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一九九五年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5年,“美术历史与理论教研室”被湖北省教育委员会评为“一九九五年度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1997年,汤麟获得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陈池瑜荣获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中国美术史课程、艺术概论课程、绘画透视学课程先后被评为院“优质课程”⑤湖北美术学院2000第03号文件。。

这一时期,美术学系教师共编著教材6本,出版专著10本,发表学术论文97篇,科研项目立项16个。其中,周益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史论》1995年三、四期上发表论文《〈园冶〉美学思想的基本来源与现实意义》,得到王朝闻等学界专家的肯定。汤麟主编、张昕参加编写的教材《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材,广受好评。1998年,阮璞出版专著《画学丛证》,这本书在画史画论考证辨析方面提出许多新见解,为学术界所重视。2000年陈池瑜出版专著《中国现代美术学

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美术学史的专著,填补了学术空白。

③学术交流

美术学系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各专业方向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踊跃提交论文,参与会议研讨。另外,美术学系在学院的支持之下,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地专家学者讲学、座谈。例如,1996年美术学系组织了“1996年五省民间艺术展及理论研讨会”,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影响;1997年美术学系与国画系一起邀请武汉大学美学系刘纲纪教授等专家,以及法国著名美学家曼鲁斯,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座谈会”;1997年8月2日,美术学系举办“阮璞教授八十寿辰暨执教六十周年庆贺会”,院领导、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均来祝贺,对阮璞教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及在中国美术史论上的成就进行了充分肯定。

美术学系自1995年开始筹办《美术学研究》大型学术丛刊,自筹经费,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丛刊由陈池瑜主编、张昕等作副主编、美术学系师生共同编辑,共出版三辑。该刊对推动美术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建制完备 规模拓展(2001—2009)

步入21世纪,美术学系在传承“教学为本、学术至上”办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第二任系主任张昕提出“厚基础、宽视野、精学术、重创新”的办学理念,从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为注重培养学术兼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①教学工作

新世纪之初,美术学系人事调整较大,师资力量一度严重不足,在张昕主任的带领下,美术学系教职工齐心合力,确保了教学工作的平稳进行。与此同时,美术学系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逐渐充实,学科梯队日益合理。美术学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2005年,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美术学系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评估专家组的好评。

这一时期,美术学系的教学管理工作日益制度化,完善了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制定了符合美术学系特色的毕业论文制度,注重教学档案规范化,使教学评估常态化。

美术学系从2000年开始逐年招生,新增设了艺术设计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和艺术管理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这一时期共培养本科生417人,研究生119人。随着美术学系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徐希锋担任美术学系第一任辅导员,学生工作逐渐正规化。

②教科研成果

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以及新学科的建设需要,美术学系加强教材建设。张昕主任担任主编,以美术学系专任教师为基础,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用人体解剖》《艺术概论》《透视与设计》《美术英语》等教材,此系列教材在华中地区各高校的美术类专业中使用广泛,教学效果优良,不断再版。

美术学系教师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出版专著5本,论文134篇,科研立项15项。此外,教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湖北省文艺理论奖”、“湖北高校好新闻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览”等奖项,其中沈伟的论文《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最高奖)。2008年,汤麟教授获得中国美协颁发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荣誉称号。

③学术交流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美术学系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美术学系的

学科发展。

2005年10月,为推动学院在文化遗产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成立了“湖北美术学院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研究所”,张昕主任兼任所长。自2006年始,该所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范围的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并出版研讨会论文集,获得了较高评价。

2006年,学院以美术学系为依托申报“楚天学者”计划,聘任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教授为首任“楚天学者”,对美术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2007年,学院承办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美术学系负责大部分的组织工作,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国外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张昕、周益民于2006年赴美国以及欧洲十国考察,石秀芳于2009年赴以色列学术考察,沈伟于2009年赴美国学术考察。

3.凝练内涵 开拓创新(2009—2016)

2009年,学院开始由昙华林校区搬迁至藏龙岛校区,2010年搬迁工作完成。美术学系师生在新的环境下齐心协力,继往开来,书写新的篇章。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第三任系主任周益民提出“明德厚学、尚美求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①教学工作

2009年,因系部调整,美术教育专业并入美术学系。2010年,美术学系开始招收首届艺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至此,美术学系成为一个涵括5个二级学科、3个一级学科的跨学科系部。这一时期,美术学系引进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的青年教师,增强了师资力量,优化了学缘结构。2014年,周益民教授获批“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张昕教授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美术学系现已形成一支高学历的师资队伍,老中青教师互帮互带,师资结构合理。

美术学系各教研室专门组织骨干教师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管理上,美术学系进一步加强了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的指导工作,规范加强实践课教学,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学监督制度。

这一时期,美术学系共培养美术史论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和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共411人,研究生127人。美术教育专业和艺术教育专业在专任教师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共培养本科生436人,研究生30余人。

②教科研成果

美术学系秉承重视教科研工作的传统,以老中青教师团队为基础,完成了两项国家级课题,校级、教育厅级、省级教科研项目30余个,获批了两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出版教材、专著20余本,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2010年,由“楚天学者”罗世平任总项目负责人,周益民、张昕、何沙敏等任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长江流域美术资料库》。张昕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江中游地区民族文化遗产审美形态研究》,肖世孟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青年项目《先秦五色考》。

周益民、左奇志、石秀芳编著的教材《外国美术史》对史前美术和20世纪美术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弥补了同类教材的不足和缺憾。张昕出版专著《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在美术学和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视野下完成的学术专著;何沙敏主编的《美术课程教学导论》获得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陈晶的论文《走向大众的锋芒——90年代湖北波普艺术现象》荣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三等奖。2014年,李江涛的《青铜的魅力》课程、刘晓畅和任珊珊的《从巴洛克到印象主义——17至19世纪欧洲

美术》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③学术交流

这一时期,美术学系学术交流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不仅引进专家讲学,而且本系专家不断走出去讲学。

2013年开始聘请“楚天学者”李松教授来系讲学,启动高层次人才教学计划,经过多年摸索逐步形成了外聘专家讲学常态化、制度化,先后邀请过陈池瑜、彭富春、鲁虹、沈语冰、赖素玲、万木春、王霖、凌继尧、鲁虹、陈芳、南帆、张夫也、沈露露等数十位不同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进行讲学和交流,开拓了师生的研究视野,活跃了美术学系的学术氛围。

美术学系努力利用自身学术资源,积极服务社会,与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美术的公共教育,周益民、张昕、沈伟、石秀芳、左奇志等多位教师长期配合美术馆展览活动举办公益性讲学活动;沈伟、李建春、李逦菁等多位教师积极策划展览和艺术活动,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美术学系教师积极提交论文参加“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年会”、“亚洲设计论坛”等专业学术会议并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彰显了美术学系的专业研究实力。

美术学系还不断到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学术交流,2015年由周益民带队参加了“日本大分·武汉国际美术交流展”,并荣获大分市市长奖。此外,艺术管理教研室在石秀芳主任的带领下和国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多次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

三、展望未来

自1994年建系至今,美术学系秉承“教学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基础、宽视野、精学术、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追求“明德厚学、尚美求新”的人文精神,美术学系历届领导班子不断深化办学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致力于学术研究,教学相长。同时结合学术与教育的新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的发展动态,合理调整和改革学科体系,与时俱进,立足华中,辐射全国,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能力全面、综合素质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美术学系已经成为华中地区美术学(史论)、艺术设计学、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美术教育、艺术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中心以及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美术学系学风优良,学生勤勉好学,荣获多种奖项,例如“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北村奖学金”、“马利艺术奖”、“红星宣纸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论文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省文艺理论奖”等奖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筚路蓝缕,薪火传承。我们将传承老一辈“美术学人”勤学钻研的精神,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美术学系永远枝繁叶茂、活力无限!

张娜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生

[1]徐勇民.永远的风采:湖北美术学院校史1920—2010[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2]阮璞著.往事如烟[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G642.4

A

1009-4016(2016)03-0055-07

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新中国初期湖北美术研究(1949—1966)》(Q20132302)。

猜你喜欢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学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作品赏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作品(七)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作品
梦的N次方
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
——以专科层次美术史课程为例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