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心入画境
——以审美感性培养为导向的高职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初探
2016-04-04林蔚然
文/林蔚然
情心入画境
——以审美感性培养为导向的高职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初探
文/林蔚然
高职美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作为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前提下的一个教学新模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以审美感性培养为导向的中国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性和以感性来驱动学生进行写生、创作,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到国画的精髓并具备终身自我学习完善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审美感性;中国画;高职美术;美术教育
一、以审美感性培养为导向的高职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可行性
高职美术教育是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等美术职业教育模式。它更多的是面向职业教育和生产需求,教学必须紧跟社会步伐,并对市场需求做出较快反应。
国画课程是高职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何上好高职美术专业的国画课一直是高职美术教育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留给国画课程的学时数较少,要兼顾学科知识涵盖面;另一方面,国画作为中国的代表性画种,本身包含了多个门类,丰富的文化内涵、技法和知识,需要占用较多时间。面对如此矛盾的局面,高职美术专业的国画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能浓缩提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精髓的部分教给学生。
习惯上,中国画的学习都会由临摹入手,当临摹到一定量或是达到一定要求时才转入写生或创作。临摹,这一国画学习方法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语言;弱点是所需时间较长,并有可能陷入对技法的重复中。
临摹解决的大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笔墨、线条、用色、技法等,但掌握了这些不等于就会画国画,重点是作者有没有驾驭这些技法的能力。北宋郭若虚在他的著作《图画见闻志》中曾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他指出,作者的主观意识——“心”是国画创作的主导,所有笔墨技法由“心”而生。他还将绘画比作“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楮,则非印而何?”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画的学习创作由作者的主观情感——“心”驱动。要想表现内心情感就离不开很好的审美感性。试想,一个麻木的人如何能对世界的美丽进行感知和对内心情感作准确表达呢?所以说,中国画教学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感性才是重点。
清代恽南田在其《瓯香馆集》曾提出“摄情”一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贵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绘画者的感性因素在绘画中的主导作用。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一书中也曾讲道:“在自己心里唤起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中外艺术皆以作品感性的生动来实现。这也就确立了以审美感性为导向的中国画教学的可行性。
以审美感性作为国画学习导向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国画审美基础和基本技法认知,这些基本可以通过课程内外大量的图片或实物欣赏讲解,加上一些短期临摹实践获得。如宋代的文人画,正是由一群具备较高学养及鉴赏力但大部分绘画基础较薄弱的文人群体所创立。可见,只要具备基本的鉴赏力和一定的技法知识就可以进入国画的写生和创作。
以审美感性为导向的国画教学另一重点是写生,这与中国画的写生特殊性有关。中国画的写生主要集中在自然与个人的融通感应上,即所谓的“师造化”。中国画写生是一种以对象为切入点的个人情感宣泄,就是借物之精神写自家胸臆,其实质是作者主观情感对物象的一次扬弃和重塑。写生对于中国画而言已经是进入半创作阶段。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能把写生掌握好,加上良好的审美感性,即等于掌握了国画的核心知识,日后的创作也将水到渠成。
二、以审美感性培养为导向的高职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的实施
中国画的审美感性,是以中国传统和民族审美观为基础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学生基本的中国画审美标准。通过大量观赏历代的国画名作精品图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然后再进行课堂互动,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了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后,在国画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不容易出现低俗的趣味。其次,应当摆正临摹的位置。临摹作为国画学习的一种常用手段在教学中是必需的,但它只是一个以掌握技法为目的的辅助学习方法,不应当成为学习主要目标。最后,教学的实践训练主要着落在了写生上。如前所述,写生是创作的初步阶段,也是个人感情由物而生,再到将感情“托物言志”的转换阶段。它既验证了临摹阶段的技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技法的能力。
以审美感性为导向的写生教学可以分成三步走:
(一)动情
面对对象时,要首先激发学生对对象的感情,要让学生发现物象的美,并认同这种美,引导学生画它,表现它的兴趣。这些美感有可能是对象的形,有可能是色,还有可能是当时的环境,甚至是作者记忆中的某个片段。
(二)移情
发现了对象的美,对它产生了表现的欲望还不能马上进行写生,教师这时要通过一些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是让他们开始“移情”。这些联想可以是诗词、文章、歌曲,或是美好的回忆,要让对象“活”起来。郭熙在著作《林泉高致》中就对四季山水有过这样的描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他的眼中,山如人一般是有情有感的。对象已在写生者的心中成为了一体。
(三)抒情
当学生把自己代入对象并在心里开始形成画面和一种感觉后,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技法演示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构图和表现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用语言和画笔做个粗略的简介,目的是让他们对自己的感情作出梳理,还要对过于宏大或是不切实际的画面设计加以限制,让写生作品能最后顺利呈现。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优秀作品供学生参考、临摹,让学生对前人的优秀传统和技法能马上活学活用。
结语
以审美感性为导向的高职美术专业国画教学是一种新的国画教学尝试。它以审美感性作为导向,有别于过往以临摹为主、以写生为主或以创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更适应高职美术教育的特点。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标准,通过以审美感性培养为前提的写生教学建立了一个欣赏——临摹——写生——能力提升这样一个螺旋式学习方式。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会画一点点或临摹一些国画作品而是赋予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方法。这套方法不但可以适应于国画创作和写生,还可以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学习。这既完成了国画课程在高职美术教育中专业课和基础课二者兼备的任务,又让学生在社会上对岗位和市场要求有了更强的适应力。
以审美感性为导向的高职美术专业国画教学方式方法会更加灵活,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更易调动,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当然,作为国画教学的一些初步探索,该方法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1]恽寿平.南田画跋[M].张曼华,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黄华明.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林蔚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