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艺术街区与武汉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2016-04-04文/孙燕
文/孙 燕
昙华林艺术街区与武汉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文/孙 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日益加速,城市文化的提升与进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城市里的公共艺术区入手,分析公共艺术区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着重选取武汉市昙华林艺术街区为调研对象,提出如何利用公共艺术区提升武汉整体城市文化层次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文化;艺术街区;昙华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日益向现代化国家、发达国家的目标迈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我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攀升,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城市,如何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强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彰显城市个性与特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课题。本文从城市里的公共艺术区入手,分析公共艺术区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着重选取武汉市昙华林艺术街区为调研对象,提出如何利用公共艺术区提升武汉整体城市文化层次的合理化建议。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联
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西方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容器。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及街区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公共艺术的出现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上个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公共艺术本身才在大型城市中逐步涌现,这一现象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以及市民社会的初步构成密切相关。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加强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理论层面,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共艺术又被称为公众艺术或者社会艺术,是源于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发达国家。公共艺术的诞生使艺术和城市生活发生关联,它承载了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悠久独特的历史与光怪陆离的文化,同时通过特有的艺术符号形式传达着城市人对城市生活的特殊情感。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壁画、摄影、雕塑、装饰、标识、园艺、地景、广告等。它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通过艺术形式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生存状态的重要表现。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
其次在功能层面,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市民对城市生活理想的追求。公共艺术的特性在于其公共性,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具有更为强烈的文化表现性,肩负更多的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功能。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设置更多的是为了服务群体、社会和公众,而非个体和私人,最终目的是美化城市,增加城市生活的乐趣,使城市真正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最后在文化层面上,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和独特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品格象征。城市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没有了文化,城市就没有了灵魂。公共艺术数量的多寡与品质的高低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水准的重要指标,富有创意的公共艺术和公共参与的宽松艺术氛围,充满文化交流与审美以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都体现着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
二、昙华林艺术街区与武汉城市文化发展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经过政府的努力,城市文化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武汉市并不缺乏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转化和整合,产生连锁反应和集聚效应,是需要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进行全面考察论证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武昌昙华林艺术街区汇集多种文化资源,极具武汉本地特色,但是现状差强人意,对昙华林艺术街区的案例分析将对武汉市的公共艺术区建设,乃至整个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思路。
在地理上,昙华林艺术街区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部,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昙华林老街至东向西,全长1.22千米,宽3至5米,主要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昙华林依老武昌城城墙而建,形成一湖三山的自然景观。花园山、螃蟹岬之间,昙华林穿行而过。小山、民居相映成趣,石条台阶朴实无华,形成昙华林艺术街区的特色。
从历史上看,昙华林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近代社会,西方文明以强势姿态进入中国。1861年汉口开埠,昙华林一代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包括学校、教堂、医院、住宅等。这些建筑现今仍有大量遗存,是反映武昌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历史资源。昙华林和武昌城一起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众多历史事件。行在昙华林的幽幽老街,如同穿越了一部武汉的近代史。
在人文内涵上,昙华林艺术街区体现了近现代多重文化的融合与交融,包括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城文化、教育文化、革命文化等。昙华林艺术街区文化主题既有红色专题也有宗教专题;既有古代专题也有近代专题;既有自然专题也有建筑专题;既有教育专题也有民俗专题;加之名人名居,昙华林街区是武昌城乃至武汉市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文化街区,在此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文历史优势。
总之,昙华林艺术街区是集“湖·山·城·街巷·建筑”于一体,沉淀大量的历史、人文、建筑艺术等遗迹,以优秀历史建筑为核心,以红色文化展示、古城文化展示、历史文化展示、宗教文化展示、建筑文化展示、街巷文化展示为特色的优秀艺术文化街区。但是,由于老城区改造困难重重,当地居民素质良莠不齐,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与街区结合不紧密等诸多原因,昙华林艺术街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并没有做到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相匹配,持续发展缺乏动力。
希望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艺术家和专业人士以及当地民众多方合作与努力,将昙华林艺术街区打造为知誉全国的文化创意品牌。第一,充分利用武汉在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独特地位,联合比邻的位于阅马场的辛亥首义文化区,创立红色历史文化项目。第二,完善近代遗留下来的西式建筑,建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文化)展示区。第三,依据昙华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貌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和再造,打造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内涵的环境场域。第四,昙华林艺术街区周边拥有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院、大量的艺术工作室和展览厅等艺术资源,极具发展为高品质艺术区的潜质。著名的宋庄艺术区之前只不过是一个落后的村庄,798艺术区也只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只要有合理的政策和慧眼独具的创意,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给这些艺术家们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他们给城市的回报将是无穷大。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及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熊博文.以昙华林为例看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研究[J].山西建筑,2012(1).
[3]覃文柯.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的反思[J].山西建筑,2012(32).
[4]杨萌.昙华林街区的历史文化积淀[J].武汉文史资料,2012(12).
[5]梅芸.武昌历史街区昙华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J].华中建筑,2010(8).
【孙燕,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