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贤学校精神风貌概览

2016-04-04石宇李卫朝

关键词:教风校训办学

石宇,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铭贤学校精神风貌概览

石宇,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铭贤学校创办于“古今中西巨变”之际,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务实、爱国的时代精神,更积淀形成了“学以事人”的校训、“专意治学、三育并重,以情育人、师生亲爱”的教风、“勤奋刻苦、学以致用,自强坚韧、友爱互助”的学风、“包容务实、爱国进步”的校风。铭贤学校的“一训三风”体系,展现了铭贤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一笔值得我们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精神风貌;学以事人;务实;爱国

一所大学就像一个人,有其特有的精神风貌、品质和气度,这种品质和气度同样有一个积淀、选择和凝聚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激烈交融碰撞,中华民族经历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对待西方的态度由最初的盲目拒斥到“中体西用”,再到“全盘西化”,最终在批判接受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主现代化的出路。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因应变革,经历了从传统的以培养“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到“中体西用”式的教育改革、再到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现代化教育的探索历程。从1907年至1951年,铭贤学校在其44年办学历程中,亲历了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以及民族救亡运动的风起云涌,其办学实践紧跟时代的发展及中国社会的变迁,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顺应了当时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务实思潮,更融入了民族性、革命性的时代精神。铭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展现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助力革命、勤奋自强等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集中体现在铭贤学校的“一训三风”之中。

一、“学以事人”的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展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与内涵底蕴,是其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练,也是其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1]校训对师生的言行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教风、学风、校风共同呈现出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同时还是凝聚师生情感的强有力的纽带,对学校师生一生的行事与为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学以事人”校训的形成

创办铭贤学校之初,时任校长的孔祥熙即向全校师生明确提出“学以事人”的校训。其英文直译为“Learning for Service”。 这意味着“学”开始由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转向培养具有“平民化的态度”的社会服务型人才,“学”的目的也由传统的晋升之路转变为为增进全人类之幸福服务,为救国救民于水火服务,充分体现了其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学以事人”的提法直接取自圣经中“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中的服务精神,[2]还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中“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等教义的影响。“学以事人”校训中的“学”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以致用精神,把“学”由空疏的章句转向现实的人事,体现出务实的实践精神,而学的目的“实用”、“致用”都指向了“事人”,这种“事人”是先秦儒家“事人”思想和基督教“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的精神以及欧柏林大学“学习与劳动”的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学以事人”的校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汇通,契合了时代的需要,使学生既能受到儒家文化中忠孝仁爱信义等思想文化的熏陶,又能发扬基督教的牺牲、服务精神,成为铭贤师生始终不渝的行为准则,并渗透在铭贤学校日后的办学实践中。

(二)“学以事人”校训的影响

孔祥熙提出“学以事人”的校训意在“作育人才,以期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符合淑世爱人的本旨”。并且孔祥熙钦佩欧柏林先生艰苦奋斗、改造家乡的精神,希望铭贤学生在学习之余,能知农工之重,并以所学改变家乡、建设家乡。[2]所以“学以事人”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就表现为“服务社会”。

作为一所开设在乡野的学校,铭贤学校鼓励学生养成服务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家乡。铭贤师生扎根农村,崇学事农,踏踏实实地践行“学以事人”的校训。在44年的办学岁月里,铭贤师生始终身体力行,不论是在家乡太谷,还是南迁后的四川金堂县,都做到了“在农言农、学农爱农”。师生在农业技术推广、农牧产品改良、乡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做到了用知识和技能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改变农村。

在山西太谷期间,铭贤学校在农作物、家畜、品种改良土壤分类、气象记载检测、乡村服务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善了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破除了乡村的陈规陋俗,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3]在被迫南迁之后,铭贤学校仍然奉行一贯的“服务社会”的精神。辗转至四川金堂县之后,学校很快恢复教学。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社会服务也很活跃。在金堂姚家渡恢复了乡村服务部的工作,宣传牲畜疫病防治、设民众书报阅览室、举办公益补习班、进行物价的社会调查等,切切实实地做了大量对当地的农业、农民有益的工作,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铭贤学校办学的宗旨即是培养“博爱济公、服务社会”的人才。[2]无论是在学校期间,还是毕业后到社会各界工作,铭贤学子都始终将“学以事人”的校训牢记心间,将这种“服务社会”的精神自觉贯彻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使其成为铭贤人共有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专意治学、三育并重,以情育人、师生亲爱”的教风

教风是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的精神风貌的反映,是一个教育群体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队伍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5]好的教风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保证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好的教育首先表现为“爱的教育”,唯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以仁爱之心传授学识道理,才能有春风化雨之效。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全面灌输,而是涵养人的整体智慧、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影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在知识层面之外的熏陶渐染。铭贤学校的教职员工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了严爱有度,形成了“专意治学、三育并重,以情育人、师生亲爱”的良好教风。

(一)课堂上“专意治学、三育并重”

铭贤学校在44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都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不图名利、矢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为铭贤学校营造出了良好的教风。铭贤学校聘请梅贻宝、钱宝钧、朱宝镛、刘宝智、贾麟炳、吴克明、武寿铭等国内知名学者进行校务管理,这批人大都具有留学背景,能将西方学校的先进管理模式应用于铭贤学校。学校任课教师大多毕业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齐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处处彰显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行。由于当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为保证教学质量,铭贤学校的教师在选用教材上煞费苦心,选择了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如代数选用范氏的大代数,物理使用的是萨本栋的物理学,还有一些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铭贤学校的教师不仅精通英文,还精于专业、能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课堂教学。所以铭贤学校的教学水平在当时国内属于一流水平,铭贤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多能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金陵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一流大学。

受当时欧美各国教育革新运动的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开始提倡培养“健全的人”,铭贤学校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先行者。时任校长的孔祥熙认为,造就德智体三育兼全的人才是中国真正的富国强兵之策,所以铭贤学校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将德智体三育协调推进。孔祥熙校长在1916年对铭贤学生讲到:“诸君都是有为青年,德智体三育需兼并进,一项不可落后。要振奋迈进,则务使德智体三育平行进展而后矣!”[6]在三育之中,德育为先。因为“一个人光有学问而没有品格,就是小人”。[4]孔祥熙校长讲话的精神,被铭贤学校教师不折不扣的践行于学校的三育教育中。德育主要是以儒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思想熏育学生,以礼义廉耻、智仁勇等固有的民族道德教育学生;智育则既注重西学的实用,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小学开设了历史、地理、数学、国文、自然、工艺等课程,中学则增加了法制、心理、哲学、医学、物理、化学、生物、会计商法、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全校的初中、高中课程均开设英文、体育和音乐课,内容丰富,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兴趣。铭贤学校的体育教育做的更是可圈可点。孔祥熙校长认为“必须有健全的体魄,才能有健全的脑力和精神,也才可肩荷建国的重任。”[4]学校开设体育课,组织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武术队等体育团体,把军事体育列入学生必修课程,引入美国的步兵操典,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军事化的训练,并聘用毕业于名校体育专业的优秀体育教员任教。1915年,铭贤学校在山西省第一次中学以上运动会上夺得六项冠军。1919年,华北第八次运动会在太原举行,铭贤学校代表山西省参加比赛,夺得锦标,一时闻名。[2]

(二)课堂外“以情育人、师生亲爱”

人非生而知之者,培育人的过程是一个耐心琢磨、长期熏染的过程。铭贤学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是严格要求学业的严师,更是关爱学生生活的亲人,尊重学生平等独立的人格,以朋友的姿态去指导和参加学生组织的课余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据铭贤学子回忆,铭贤学校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师生之间上下亲爱,逢年过节,老师都会把家在外地的学生请到自己家里做客,以慰学生的思乡之情。而外籍教师,多是基督教徒,不仅教学认真,私下里对待学生也极为和蔼。

在铭贤学校南迁期间,历经流离颠簸之苦,老师对年幼的学生们极尽关心爱护之责。暂居四川金堂期间,老师们更自觉担负起资助贫困学生,照顾患病学生的任务,使身处异地他乡的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暂时忘掉思乡之苦,专心投入学业。在那段艰难岁月里,铭贤师生始终同舟共济,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就了“爱的教育”。即便在今天来看,铭贤学校的教职员工也是称职的,不仅有扎实学识、更能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中,对全体教师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无怪乎铭贤学子对于老师的回忆都充满敬仰和温情。

三、“勤奋刻苦、学以致用,自强坚韧、友爱互助”的学风

学风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体现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追求。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灵魂,[5]是学校长期积淀和升华而成的优良传统,是激励学生成人、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铭贤学子以“务实”为核心,注重知行合一,养成了勤奋刻苦、学以致用、自强坚韧、友爱互助的优良学风。

(一)学习上“勤奋刻苦、学以致用”

铭贤学校学子勤学苦读蔚然成风。据铭贤学子回忆,每日清晨,随处可见学生晨读国文、英语的身影。早操的号声一响,同学们立即从各个角落跑步集合。上课的铃声一响,课堂便一片肃静,只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和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6]每天上完课还有自习,各门课都有随堂作业测试,平时有月考,期末有总考,过程考核比较密集。由于学校的教学、考试都非常严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高,学风、考风都很好。

铭贤学校学子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验、实践和实用技能的锻炼。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将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孔祥熙曾说,美国、德国的教育都十分注重实习环节,实习是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必经阶段。[4]在铭贤学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实际操作,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学校自创办起,即根据教学课程设立各种实验室,筹建实习工厂、实习农场等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与实地学习。1928年开办农科后,建立了畜牧场、园艺场;1931年开办工科后,建立了小型的木模厂、铁工厂、纺织厂、化工厂、印刷厂、发电厂等,为学生实践提供了保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各种技术的运用,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技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国情、社情,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服务民众的意识。

(二)生活中“自强坚韧、友爱互助”

铭贤学子在学校长期的熏陶中都养成了自强坚韧、友爱互助的精神。“铭贤自设立以来,完全采取自立自助之平民化态度,校中洒扫劳作诸杂役,纯由学生自任之,以实地练习服务人群之习惯,冀养成艰苦卓绝遗大投之精神。”[4]铭贤学校在学生入学开始就刻意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劳动、自立自强的习惯。学校开设劳动课程,以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此外,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是铭贤校园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对于贫苦出身、家庭条件差以及家在沦陷区没有家庭经济支持的学生,学校会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帮助他们继续学业:他们有的参加军乐队、司号报时,有的代替校工、清扫校园,有的协助老师管理图书馆、理化实验仪器和运动场体育用品,还有同学通过为同学理发、担挑生活用水来赚取生活费。[6]通过这些实践,铭贤学校的学生形成了一种自尊自强的氛围,大家都以劳动为荣、以自立为荣,这种精神品质潜移默化的融入了铭贤学子的血液中,成为其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的铭贤学子更是历经艰辛而弦诵不辍,诠释了铭贤人自强坚韧的精神风貌。铭贤学校自1937年10月离开太谷,途径山西运城、河南陕州、陕西西安、沔县,于1939年4月到达四川金堂,全程历时18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辗转四省、迁移五地,途中历经艰难。到达四川金堂县后,面对断壁残垣,铭贤学子没有气馁,而是不顾旅途奔波疲劳,立即投入建校工作。在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恢复学习,虽然只能在破庙里铺草而眠、只能用昏黄的油灯照明苦读,但大家都十分珍惜后方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上没有丝毫的懈怠。铭贤学子自强坚韧的求学精神使铭贤学校的声誉在四川不断提升,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甚至还实现了办学的阶升,将学校提升为多科性本科学院。

除了自强坚韧的精神,铭贤学校同学间友爱互助、家庭化的氛围也很突出。铭贤学校的生源比较广,有很多外地学生,这些同学在学校里举目无亲,所以学校特别倡导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互助,学校要求老生要带新生、大同学要关照小同学。低年级的同学会被安排到高年级学生的宿舍,以便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上照顾、在功课上辅导。长此以往,大家逐渐有情同手足之感,在生活中如同亲人般相互关爱、包容和尊重。这种家庭化的氛围,既减轻了学生的思乡之苦,又有助于学生身体力行地传承友爱互助的精神。即便时隔多年,铭贤学子回忆起上学时晚上踢开被子会有大同学帮忙轻轻盖好、刚到铭贤学校英语跟不上,同寝室高年级同学耐心认真辅导的情景,仍不禁热泪盈眶。

四、“包容务实、爱国进步”的校风

校风是全校的师生基于共同的目标,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行事风格,综合表现为一所学校的风气,它关乎一所学校的声誉,维系着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校风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所学校留给外界最直观的印象,校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教风、学风,而一旦形成又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师生亲爱的教风、友爱互助的学风孕育了铭贤学校包容的氛围;专意治学的教风、学以致用的学风塑造了铭贤学校务实的校风;而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也给铭贤学校打上了爱国进步的时代烙印。

(一)“包容务实”的学术气氛

20世纪20年代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巨大的影响,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并鼓励“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所以铭贤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教学注重实践,学生力求学以致用,在这几者的影响下铭贤学校形成了务实的学术氛围。此外,铭贤学校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亲爱,这有助于学校形成包容的学术气氛。

铭贤学校尊重多元文化和价值。全校师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域和国度(每年都有欧柏林大学派来的外教老师),有的信仰共产主义,有的信仰三民主义,有的信仰基督教,但学校充分尊重师生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仰自由”的权利,大家自觉遵守“不将思想信仰与处事交往混为一谈”的原则[6]。此外,学校的各类兴趣社团、学术社团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思想园地,有利于青年学生在思想争鸣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兴趣社团有辩论赛会、新剧表演团、运动会、午刻演讲会等,学术社团则有国学研究会、英文研究会、经济研究会、宗教研究会、科学社以及铭贤农工专科时期的畜牧学会、农艺学会、化工学会、机械学会等,各种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开展讨论、相互砥砺。其中壁报社还聘请教师辅导,有《民众》《知行》《笔阵》《青年魂》《警钟》、英文壁报社、美术画报社等,[6]各壁报以刊物形式定期出版,或介绍名家诗歌小说、哲理散文,或刊登漫画美术作品,或宣扬基督教义,或介绍时事、分析抗战形势、讨论国家大事等。总之,不同的观点、主张都能以此为阵地进行自由论战。

铭贤学校崇尚务实的办学精神,师生急国家之所急、学社会之所需。当时的中国,亟需培养大批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人才,而中学教育时间短、见效快,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大批具有新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人才,从而迅速改变中国经济、政治的面貌。故铭贤学校很注重中学教育,同时也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孔祥熙曾说:“以国家需要之人才,并非仅尚理论,尤需着重实行,造就合于实用和能负实际责任的人才,乃属当务之急,是以中学实为我国当时教育上最基本阶段。学以致用之道,尤需从专科着手,俾造成一般实业人才,担任建设现代国家的任务。”[4]铭贤学校在教学中,力求传授课堂知识与掌握生产技术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艰苦耐劳、牺牲服务精神的意识;在办学过程中,铭贤学校坚持“学不躐等”、“渐入佳境”,办学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到大学预科,一步一步的完善,循序渐进,并不急于扩充规模体系;甚至出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特意设立农、工专科而不设大学。铭贤学校致力于培养国家农工建设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期望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效忠国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农工专业人才,真正做到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二)“爱国进步”的校园氛围

处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压迫之际的铭贤学校,自创办以来其师生就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校长孔祥熙在青年时代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中国的积贫积弱,有着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感,立志以教育启迪民智、作育人才、助力革命。铭贤学校自办学伊始就着重于国家最需要中学教育和农工专科教育,以期教育能够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铭贤学校随国民政府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并在办学之余积极服务社会、服务抗战,在八年中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积蓄了有生力量。这都是铭贤学校的爱国校园气氛熏染下铭贤师生爱国情绪不自觉的流露。

在铭贤学校44年的办学历程中,铭贤学子始终关心时局、追求进步、勇担民族大义,始终站在民族救亡运动的前列。辛亥革命爆发以后,铭贤学子纷纷参加学生军、红十字队、自愿开赴娘子关抗击清军。“五四运动”爆发后,铭贤师生为声援北平学生斗争,罢课游行、在太谷乡城进行爱国宣传活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铭贤师生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组建中共铭贤学校党小组,并创办党刊《锐锋》,组织领导进步团体,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成立抗敌救亡后援会,奔走呼号。在铭贤学校被迫南迁之际,许多爱国青年甘愿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投笔从戎,留在当地进行斗争,也有在南迁途中转入延安参加革命工作的,不少都在后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骨干力量。[6]南迁途中在西安停留的一年(1937年底至1938年底)里,校内的各项活动也围绕抗日进行。上课时,老师会把忧国忧民、同仇敌忾的情感融入教学中。在课下,铭贤师生也做了大量辅助抗日救亡的工作,如为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服务,运送和照顾伤员;创作演出抗日话剧《国魂》等,宣传抗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日的决心和信念。1939年迁入四川金堂县后,一批铭贤学子报名参加“国际远征军”,远赴缅甸、印度进行抗日,还有一部分学生积极配合中共成都地区党组织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如演唱爱国歌曲、出版抗日壁报刊物、编写抗日宣传语等。

“乐居天下后,忧在人先,学以事人,永矢弗谖”,[2]这便是铭贤人与民族共进退、与时代同担当的精神风貌写照,它激励着一代代铭贤人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相关联,永葆进步、爱国的本色。

五、结语

铭贤学校的“一训三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校训引领着教风、学风和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校风的形成,而校风又在整体上影响着教风和学风,共同构成一所学校最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一训三风”的体系构成了铭贤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其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铭贤学校在44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秉承“学以事人,服务社会”的理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技能的锻炼和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营造了了上下亲爱、团结互助的家庭化师生关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更是挺身而出、投身革命。“一训三风”的体系集中展现了铭贤人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1]李伟业.我国大学校训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信德俭,温永峰,方亮,等.学以事人 真知力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3,8,141,384,28.

[3]吕效吾. 铭贤对改进山西农业的影响[J].山西文史资料,1987(5):93.

[4]刘振东.孔庸之先生演讲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555-556,573,565,643.

[5]刘东.论教风、学风、校风和校训[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6]范敬一,成一.在四川金壹的铭贤学校[J].山西文史资料,1987(5):77,79,79,78.

[7]赵荣达.孔祥熙述评[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114.

[8]山西农业大学百年集览编写组.山西农业大学百年集览(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218.

[9]邢锡鹿,盛成喜.从铭贤学校到山西农业大学[J].山西文史资料,1987(5):5-6.

(编辑:佘小宁)

Study on Oberlin Sansi Memorial School’s spiritual outlook

Shi Yu, Li Weichao

(College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Oberlin Shanxi Memorial School was found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era, which means China then went though the selec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western and Chinese. As a result, the school`s running process was not only integrated into the pragmatic and patriotic spirit, but also formed the school motto of "learning for service", the teaching style of "serious and earnest", the studying style of "diligent and self-improvement, learning to use" and the school spirit of "inclusive and pragmatic, patriotic and progressive". Above all, the school motto, teaching style and learning style show Oberlin Shanxi Memorial School's unique spiritual outlook , which has become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Oberlin Shanxi Memorial School.

Spiritual outlook; Learning for service; Pragmatic; Patriotic

2016-09-18

石宇(1990-),女(汉),山西朔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铭贤校史方面的研究。

李卫朝,副教授,E-mail: sxauliweichao2013@163.com

2016年山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ZXSK2016013)

K25

A

1671-816X(2016)12-0907-06

猜你喜欢

教风校训办学
校训展示墙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