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950年调整工商业的措施、成效及经验

2016-04-04曾留香

关键词:调整经济

曾留香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成都师范学院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1130)



论1950年调整工商业的措施、成效及经验

曾留香1,2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成都师范学院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1130)

1950年的工商业调整是新中国政府争取财经状况取得根本好转的关键举措。通过文献法、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对1950年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调整的背景、原因、调整措施、成效和问题等做出分析和评价,总结建国初期调整工商业的宝贵经验:尊重经济的客观规律,调整注重适时、适量、适度,以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为目标。

1950年调整工商业;中财委;平抑物价;七届三中全会;统筹兼顾

一、调整工商业的背景和原因

1950年的工商业调整是继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后,中央政府在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又一重要工作。

建国初期,我国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连年的战争使得财政赤字严重,而抗日战争以来持续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心惶惶,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新中国政府成立了以陈云等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采取一系列举措,打击投资资本,发行折实公债,统一财经,使得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的态势,将多少年都难以遏制的通货膨胀有效抑制。中财委成立后,首战告捷,稳定了物价和金融市场。这表明了我国财经状况开始逐步好转,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的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然而,这场在经济工作上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在平抑物价后,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市场也比较稳定,但是,财政经济状况并没有彻底好转,生产力还没有得到恢复,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工商业还没有合理调整。尤其是1950年4月以后,私营工商业遇到严重困难。

首先物价大幅下跌,部分市场甚至出现了商品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现象。以工商业重镇上海为例,1950年4月,上海20支棉纱的生产成本是535.6元,而当时的市价只有487元,比成本低9.1%;卷烟每箱的成本是350元,而市价只有325元,比成本低7.6%。[1]其他城市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由于销售收入不足以补贴成本,商品滞销,大量私营工商业店铺歇业倒闭。

私营工业产量也大幅锐减,许多工厂都处于半开半闭的状态。1950年1到4月,全国的14个较大城市倒闭歇业的工厂总计2945家,全国16个较大城市半停业的商店合计9347家。[2]仅上海市申请停业的工厂总数就有1273户,申请停业的商业户数更是多达3693户。[3]由于无法负担工人的工资,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家逃跑的现象,更有甚者,由于债务无法偿还,选择了自杀。

由于大批商店和工厂都关闭的原因,失业的浪潮接连爆发,失业人员激增,失业率高涨。太原市的私营棉织业接连倒闭,90%以上的织机停工,五分之一的棉纺织业工厂完全关闭,整个行业三分之一的工人失业。[3]上海的情况就更为严峻,1950年初的三个月里,就新增了12万左右的失业工人。[3]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工商业出现这样的困难情况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从根本上来看,过去的中国经济依靠的是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结合而发展,实际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的经济由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过渡到现在,民族资本主义失去了封建和官僚资本的依靠,它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必然经历的阵痛。从现实原因来看,建国初期的通货膨胀被抑制,人们“重物轻币”的心理发生转变,将过去囤积的货物放到市场上去,社会的虚假购买力骤然消失,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的供应大于需求,致使工商业经营困难。从主观原因来看,建国初期打击投资资本、抑制通胀的措施有些过猛,银根缩得过紧,工作上存在刹车过多的情况。再加上“部分国家经济工作人员中缺乏与私人资本主义长期分工合作的思想,甚至于有人以为《共同纲领》的有些部分是不必实行的”。[4]一些有极“左”思想的国家经济工作者在实际执行国家工商业政策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打压和限制。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私营工商业出现了萧条的状况,这不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对百姓生活、民族团结造成严重影响,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二、调整的前奏: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为了扭转工商业萧条的局面,进一步做好国家财政和经济的恢复工作,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总结前期统一财经、平抑物价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的工作经验,检讨不足之处,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体会议,也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标志着建国初期我国在财经建设上的若干调整和转变,指明了合理调整工商业工作的道路。

七届三中全会讨论的主题围绕着如何从根本上使国内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为此,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毛泽东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主要成绩,特别是总结了过去几个月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等经济工作,他敏锐地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5]那么,要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5]要完成这三个条件,需要做好八项具体的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合理调整工商业。毛泽东指出:“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他强调了统筹兼顾各种经济成分,改善公私关系对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使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性。

针对毛泽东提出的合理调整工商业的问题,陈云在大会上作了《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的报告,就工商业的合理调整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对相关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陈云进一步指出了发展私营工商业的若干有利因素,“私营工厂可以帮助增加生产,私营商业可以帮助商品流通,同时可以帮助解决失业问题,对人民有好处”。[6]

除了明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之外,大会上还讨论了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战略性方针政策。毛泽东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说:“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7]毛泽东认为建国初期,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团结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坚决反对四面出击的做法,他说:“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7]毛泽东所作的《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作了补充说明,指出了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采取的战略方针,纠正了部分人想要消灭资产阶级的极“左”的思想。

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接下来的财政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争取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奋斗目标,为调整工商业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调整工商业的具体方针和措施

调整工商业是七届三中全会中毛泽东提出的实现财经根本好转要创造的三个条件之一,也是以陈云为首的中财委在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重点。

其实早在1950年4月13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对调整工商业争取财经情况根本好转作了重要指示,他提出:“今后几个月内政府财经领导机关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调整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以及公私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方面。”[8]在此之后,5月份,中财委召集了七大重点城市的工商局局长,以求摸清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情,对症下药,调整公私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各行业的工商业状况,之后又在中财委的组织下,陆续地召开了多个探讨各个专门具体项目的有私营工商业者参加的会议。这一切都为1950年6月份开始的具体的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做充分准备。

调整工商业的主要方针就是要统筹兼顾各种经济成分,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5]其实,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是在《共同纲领》第二十六条就已经规定了的。《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9]只不过,过去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一政策。现在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是把《共同纲领》第二十六条的国家经济政策所提到的统筹兼顾各个经济成分的政策具体实施。在执行过程中,陈云尤其强调“得其所”的问题。他说:“所谓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的实质,是一方面确立国家经济的领导地位,一方面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经济领导下面各得其所。”[8]而在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这个时候,国家经济的一个方面的任务就是如何使私人经济能得其所”。[8]

为了使私营工商业能得其所,中财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分别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其中又以调整公私关系为重点。

调整公私关系的主要方式是从税收、产品价格、经营范围等方面对国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的政策进行调整。在税收方面,给予私营工商业一定程度的照顾,降低部分税率。产品价格方面,调整了部分商品原料成本和成品之间的差价,使得私营工商业者能从商品的销售中获得更多利润。经营范围上,适当缩小了国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国营零售商店的经营,应以稳定城市零售市场物价,防止投机商人任意抬高零售价格为目的,不应当企图代替一切私营商业”。[4]政府只对粮食、纱布、盐、石油、食用油、煤炭六种生活必需品施行国有经营,国营商店不与私营商店抢占营业份额,私营工商业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营业空间。为了协调公营和私营工商业者之间的关系,上海市还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以方便及时商讨事宜。这也是陈云在6月份所作的调整工商业的报告中“公营和私营工商业以合组同业工会和工商业联合会为适宜”[6]一项的具体实施。

调整劳资关系主要是从工商业经营者和工人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协调工人的合法权益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劳资矛盾。“有些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利,但另一方面,也曾经发生过一些工人对资本家有过高的要求。”[8]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各私营行业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征求双方意见,化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劳资协商会议使得工人的合法要求得到满足,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

调整产销关系是对工商业的产销结构进行调整,克服他们的生产的盲目性,要求私营工厂根据销售情况制定生产计划,使得工商业的生产结构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销售结构,改变过去私营工商业存在的一些投机性生产的现象。同时,政府及时发布产销公告,公布产销信息,让私营工商业者及时了解消费情况,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调整生产策略,力求达到产销平衡,为有计划地生产做准备。

在以上三个方面对工商业的实际调整过程中,新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具体方法:

首先是扩大私营工商业的加工订货,并收购他们的产品。订货收购工作按照五条原则进行:“一是根据国家的需要与可能,二是订货和收购的地区分配要适当,三是收购价格应根据市价,不应低于或高于市价,四是对公私工厂加工条件应当一视同仁,不应有所偏颇,五是公私双方均应严格信守订货和收购合同。”[4]国家还收购了一些工厂长期积压的产品,这就帮助解决了私营工商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问题。并且,各个地方专门成立了专业机构,指导工商业经营者度过难关,帮助他们完成加工订货的工作。同时,政府采取的扩大加工订货的办法也实现了货币投放的目的,活跃了市场。

其次是收购土产,并加强城乡的物资交流。收购土产,解决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加强城乡物资流通,又为私营工商业开发了农村新市场,还起到了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陈云高度肯定了收购土产的重要作用,“我们发了两路救兵,一为加工订货,一为收购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收购土产”。[6]国家收购农副产品,使得农民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农村的经济活跃了,农民的口袋里有钱了,于是又把钱投放在市场上消费,这样,进而又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收购土产的政策一举多得,卓有成效。

再次,从多方面调整税收政策。一方面,为了减轻工商业经营者的负担,政府对工商业方面的税种、税目、税率都作了调整。根据1950年6月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关于调整税收问题的报告》,在税种方面,合并地产税和房产税,取消薪酬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两项,税种总计由1月份原定的14种减少为11种。除此之外,税目也大量减少。经过合并和减免,货品税品目,由原有的1136个,减少为358个,印花税也减掉5目。[3]另外,税率上也做了相应调整。营业税、所得税、临时商业税、货物税等税种中的部分项目税率都有所降低。[3]另一方面,国家还调整了农业税,只向主要农产品征税,减轻农民负担,客观上也刺激了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扩大了工商业的消费需求。

最后,政府还对私营工商业者降低贷款利率,对于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增加他们的信贷投放。195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人民银行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当扩大信贷,“下半年货款计划,除中央企业部门由总行直接贷放外,分配各区分行贷款总额超过20 000亿元,为目前货款的250%,主要用于私营工商业”。[3]扩大信贷为私人工商业者发展经营提供了资金上的准备,为经营者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带来了便利。

这些具体的措施的施行,都起到了调动工商业经营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使得私营工商业重新活跃起来。

四、调整工商业的成效、评价与存在的问题

1950年6月底开始,调整工商业的成效逐步显现,7月8月以后,各地的财经状况呈现好转的趋势。到9月份,工商业调整的效果更为明显,“霓虹灯都亮了”。[6]

首先,物价止跌回升,保持稳定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物价指数资料,1950年5月至9月,全国六大批发区和七大城市的价格环比指数保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5月六大区批发价格环比指数为92.5,9月为101.1,5月七大城市批发价格环比指数95.7,9月为102.5。[1]物价停止了下跌,稳中有升,且4个月来上升的幅度保持在8.6以内,始终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这表明了对工商业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全国的财经状况基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并且,各地工商业经营者由歇业转为开业,开户数增加,申请复业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而停业者也随之减少。上海市申请复工的工厂在6月以前,每月只有平均四五家左右,而到了七月、八月,申请复工的工厂达到87家和93家;申请停业者,也由五月的502家减少到七月的50家。[3]其他城市的情况与上海类似。

随着各地工商业复业开张,生产量逐步提高,贸易成交量也呈上升趋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均大幅增加。上海市8月的棉纱产量比4月增加12.3%,销量比4月增加43.8%。面粉的生产更是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8月面粉的产量达到523 032袋,相比4月的99 738袋增长了四倍,销量也比四月增加了58.5%。卷烟的销量和产量相比四月均增加了一倍多。[3]不仅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如此,西南地区的财经状况也从六月份调整工商业后逐步好转。商品成交量逐月上升,米、麦、面粉、食粮、棉花、棉纱、白布、蓝布八种主要商品成交量,七月比六月增加37.29%,八月比七月增加23.66%,九月比八月增加86%。[3]

除了各地商品交易量提高之外,工商业经营的所得利润也增加了,不少工商业大户转亏为盈,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上海市35个主要行业的大户中,64%的户数有盈余,一些有亏损的企业,亏损额也大大减少。[1]

中财委在建国后的财经工作上再次打了漂亮一仗,调整的措施及时、恰当,所以见效迅速。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得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商品供应充足,经济市场活跃起来,物资交流、城乡交流更为顺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私营工商业不但得到了恢复发展,并且,那些私营工商业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剔除,私营经济中的盲目性一定程度消除,逐步纳入国家计划中,国营经济的力量也进一步加强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由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逐步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过渡,这为建国初期争取财经根本好转奠定了基础,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做好了准备。

但是,在工商业调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私营工厂生产能力比较低,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仅仅靠增加订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私营工厂的困难,还应加大力度对他们从技术上、资源上进行扶持。此外,加工订货的政策照顾的范围有限,难以保持各个工厂的平衡,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投机活动虽然得到一定限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在加工订货以及收购土产的过程中,仍有投机现象存在。如江苏无锡地区的恒丰染织厂蓄意囤积棉纱 、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私营工商业还存在较多的闲置生产力 ,在部分领域,国营工商业仍存在垄断情况,控制的比例过大,给予私营工商业的空间仍然不够。不过,工商业的调整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调整工商业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

五、调整工商业的经验和启示

1950年的工商业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这与中财委在调整工作中,采取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密不可分,其中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注重了适时、适量、适度。首先是适时。在之前采取的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的政策后,由于银根缩得过紧,各地纷纷出现物价下跌、商品滞销、工厂关闭、工人失业的苗头,中央立即采取行动,改变之前紧缩银根的政策,适度放宽财政政策,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扶植。采取加工订货、收购土产等方式,并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减轻税收、扩大信贷等财政措施及时调整公私关系。因为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所以这次调整所花的时间短,见效快。6月份开始进行调整工作,7、8月私营工商业逐步好转,9月各地私营工商户复业开工,贸易成交量大幅增加,这与中财委及时采取措施,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政策有关。

在适时的同时注意了政策的适度和适量。当时,中财委是面临诸多困难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都还不是很稳定,经济和政治情况也比较复杂,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调整工商业的同时,平衡各方面矛盾,掌握好调整的度非常重要。比如,在农村增加货币投放,以求增强农民购买力,加强城乡物资交流,从而活跃商品市场。但是增加货币投放又有再次造成物价上涨风波的可能性。在这两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才能保证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陈云说:“现在政府挑的是两筐鸡蛋,不要碰破一头。”[6]中财委调整工商业的所有措施的执行必须统筹兼顾,使各项政策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最后中财委设置了两道防线,一方面掌握足够的纱布,吸收定期存款,另一方面,如出现危机必要时限制提款数量。由于中财委统筹兼顾了各个方面的情况,所以最后事实表明,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的同时,也没有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在拟定工商业的各项税率时,也是同样注意了适度适量的原则,“我们厘定税率就要恰当,超过或者不及,不是损伤了经济,便影响财政”。[10]

再者,在政策的制定上,尊重经济的客观规律,注重调查实践,不盲目学习他国,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为了获得各地工商业发展的一手资料,中财委在工商业调整前夕召开了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七大城市的工商局长会议。之后又召开了有粮食、纱布、盐业、煤炭、火柴、卷烟等行业的私营工商业者的会议。倾听各地各行业代表的意见,集思广益,摸清实际情况。财政部戎子和副部长在总结1950年的财政工作方法时就曾说过:“在制定制度时,就必须多方面征询意见,发动下边多讨论修正,或邀集有关执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研究,以期所制定的制度尽可能符合实际,执行得通。”[10]正因为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调查清楚了实际情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所以最后调整工商业的政策科学合理,切实有效。

最后,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始终以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为目标。毛泽东就曾提出过“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10]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活跃了,工商业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仅靠财政手段是不行的,根本点要落在促进生产力的恢复上。戎子和在回首过去一年的财政工作时,就指出了加工订货、收购土产等措施对于生产力的恢复和调整工商业的重要作用。[10]同时,土地改革的进行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水利工程、铁路公路交通的建设,也为商品运输提供了便利,加强了城乡物资交流。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从侧面推动了工商业调整的进程。

陈云在回顾1950年的财经工作中说:“去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统一,二是调整。统一是统一财经管理,调整是调整工商业。……只此两事,天下大定。”[6]1950年工商业的合理调整表明了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合理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工商业进行调控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看到,统筹兼顾各种经济成分,保持适当的私营经济比重是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的。建国初期调整工商业的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参考价值。

[1]新中国物价专题史料编写组.新中国若干物价专题史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23, 131, 131.

[2]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58.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12, 808, 809, 873-875, 873-875, 866, 885, 884, 894.

[4]人民日报编辑部. 社论:如何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N]. 人民日报,1950-06-08(01).

[5]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M]//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 4, 4-5, 4.

[6]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2, 106, 128, 128, 91, 138.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4, 75.

[8]财政科学研究所.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第一辑)[M].北京:财政出版社,1959: 71, 68, 68, 69.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9-10.

[10]戎子和.一九五〇年财政工作总结及一九五一年工作的方针和任务[M]//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十年来财政资料汇编(第二辑).北京:财政出版社,1959: 27, 29, 26-27, 27.

(编辑:程俐萍)

On the measures,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justment in 1950

Zeng Liuxiang1,2

(1.College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2.Library,Chengdu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1130,China)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justment in 1950 is the key initiative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make a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makes evaluations on the background, cause and adjustment meas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justment in 1950,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justment in the early PRC: respecting the objective rules of economy, making timely, adequate and appropriate adjustment, and targe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 activatio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justment in 1950; Central Financial Committee; Stabilization of commodity prices; 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Overall consideration

2016-07-23

曾留香(1990-),女(汉),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众史学、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K27;F121.1

A

1671-816X(2016)12-0882-06

猜你喜欢

调整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工位大调整
坚决堵住随意调整预算的“口子”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